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美国关税引发担忧:中国、印度仿制药或遭波及

一位法国药剂师向顾客提供一种仿制药。
一位法国药剂师向顾客提供一种仿制药。 Keystone

电影《我不是药神》曾让“仿制药”三个字进入公众视野。不同于电影中“原研药”尚在保护期之内的非法仿制药,专利到期后获批上市的合法仿制药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体系的支柱。仿制药的利润微薄,且依赖紧张的供应链。一旦因关税上调引发扰动,不仅可能推高药品价格,还可能迫使部分制造商退出市场,甚至加剧药品短缺问题。对于高度依赖中国和印度原料的全球药品产业链而言,任何“关税风向”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仿制药是指专利已经到期的品牌药的低价替代品,是现代医疗体系的支柱。它们在全球处方药中占据多数份额,对于治疗从感染到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常见和慢性病至关重要。

但价格优势背后隐含代价:仿制药厂商利润微薄,严重依赖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使其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专家警告称,新增关税或促使更多企业回归本土生产以减少对外依赖,但此举风险不小,可能会推高成本,甚至可能逼迫部分企业退出关键市场。

美国药典委员会(USP)首席执行官罗纳德·皮尔文森齐(Ronald Piervincenzi)在4月接受制药业界媒体《Fierce Pharma》采访时表示,仿制药行业可能面临生产中断和药品短缺的风险。“我不确定关税是否真的足以激励生产转移,倒不如说它更可能让企业转向生产其他产品,或者将销售市场转向他处,”他补充道。

迄今为止,制药产品尚未被纳入美国新一轮大规模加征关税的清单范围,但业界普遍认为,这种豁免不太可能长期维持。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曾多次表示有意将制药品进口纳入关税打击范围。今年4月,美国商务部启动了一项调查,以评估进口制药品是否构成国家安全风险,调查可能耗时长达九个月。但商务部长霍华德·拉特尼克(Howard Lutnick)指出,预计高达25%甚至更高的关税可能提前实施。目前尚未有迹象表明,仿制药会获得与品牌药不同的待遇。

对亚洲的依赖

仿制药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生产高度依赖亚洲。美国近期的关税威胁,意在通过推动本土生产来减少这种依赖。

一名印度新德里(New Delhi)药店员工正在为顾客打包仿制药。印度有“发展中国家的药房”之称。
一名印度新德里(New Delhi)药店员工正在为顾客打包仿制药。印度有“发展中国家的药房”之称。 PRAKASH SINGH / AFP

据不全面的估算,仅中国就生产了全球约80%的活性药物成分(API)-这是药物发挥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就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至少三种基本仿制药而言,其全球API产能全部集中在中国。

在欧洲,约80%的用于仿制药的活性药物成分以及40%的仿制药成品产自中国或印度。在美国,截至2021年,近90%的为本土市场生产仿制药活性药物成分的工厂设在海外,同时约三分之二的仿制药成品生产基地也位于境外。

虽然美国直接从中国进口的活性药物成分只占约16%,但其间接依赖程度更高。在美销售的仿制药中,有近40%来自印度,而印度所用的活性药物成分有多达80%来自中国。

外部内容

某些药品对全球供应链依赖尤其严重。据估计,美国医院和急救系统使用的无菌注射型仿制药中,有90%-95%的原料或活性成分来自中国与印度。

任何进一步的压力都有可能进一步削弱供应链的稳定性,而且不仅限于仿制药。即使是资源更为充足的品牌药制造商也发出了警告:强生公司首席执行官华金·杜阿托(Joaquin Duato)在4月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关税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从而引发药品短缺。”

价格压力

根据美国可及药物协会(AAM)的数据,2023年,仿制药与生物仿制药占美国所有处方药的90%,但仅占总药费支出的13.1%。其高性价比为美国医疗体系节省了超过4’450亿美元(约人民币3.2万亿元)。

不过,这种“可负担性”可能正面临威胁。如果美国真的对药品进口征收新关税,人们普遍预期这将推高国内药品价格。虽然整个制药市场都将受到影响,但对仿制药的打击可能尤为严重: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将使其难以消化成本上涨,因而更有可能导致价格上调。

荷兰国际集团(ING)估算,若对药品征收25%的关税,美国一项为期24周的仿制癌症治疗处方的费用可能会因此增加8’000-10’000美元。荷兰国际集团全球制药与医疗负责人斯蒂芬·法雷利(Stephen Farrelly)警告称,最受影响的将是没有保险的人群,而其他人也可能面临保险费上涨的后果。

然而,西尔科克(Silcock)指出,制药公司更可能在仿制药当前价格较低的国家大幅提价,而不是在如美国和瑞士这样医药产业发达、药价本就偏高的国家。

瑞士仿制药使用率历来低于欧洲其他国家。2023年,仿制药仅占瑞士全部药品销售的23%,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值54%,也显著低于德国(83%)和英国(80%)。尽管瑞士使用仿制药的人数近年来有所上升(多语),但其价格仍明显偏高:2023年瑞士仿制药价格比其他欧洲国家平均高出45.5%(多语)

对仿制药依赖度较低,加之本已居高不下的药品价格,意味着瑞士在面对美国关税可能引发的仿制药短缺或价格上涨时,遭遇重创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

外部内容

一种政治选择

受到特朗普言论影响,多家大型制药企业,包括瑞士医药巨头罗氏(Roche)和诺华(Novartis),都宣布将在美国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生产基地(多语)。尽管项目需要数年完工,但此举既为规避或者说对冲未来的关税风险,也向外界释放了其与美国工业政策保持一致的信号。

然而,对仿制药制造商而言,这样的策略难度很大。像总部位于巴塞尔的山德士(Sandoz)这样的公司,其产品售价通常比原研药低达95%,几乎没有空间去吸收任何因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

卢戈沃伊(Lugovoi)指出:“建设一座新工厂至少需三至五年,加上再用一至两年获取监管批准,然后才能投产。这是一项长期且回报不确定的投资。”他还补充道,“对财力不如大药企雄厚的仿制药公司来说,除非东道国提供明确可靠的承诺,否则它们不会贸然迈出这一步。”

在成本压力不断攀升下,仿制药公司可能宁愿停产某些产品,也不愿承担额外开销或转移生产至高成本国家。今年4月,山德士公司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塞诺(Richard Saynor)警告称,若关税大幅上调,公司可能不得不让部分产品退出美国市场。“这些关税不会鼓励我们在美国增加投资,”他说(英)

与罗氏和诺华不同,山德士并未在美国设有生产基地。自2023年从诺华分拆(多语)以来,山德士已成长为全球最大仿制药厂商之一。根据其2024年年报,公司在北美市场实现净销售额24亿美元(约人民币172亿元),仅次于欧洲市场。

(编辑:Virginie Mangin/sb,编译自英文:樊桦/xy)

相关内容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