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關稅引發擔憂:中國、印度仿製藥或遭波及

電影《我不是藥神》曾讓「仿製藥」三個字進入大眾視野。有別於電影中「原廠藥」尚在保護期之內的非法仿製藥,專利到期後獲批上市的合法仿製藥目前已成為現代醫療體系的支柱。仿製藥的利潤微薄,且依賴緊張的供應鏈。一旦因關稅上調引發擾動,不僅可能推高藥品價格,還可能迫使部分製造商退出市場,甚至加劇藥品短缺問題。對於高度依賴中國和印度原料的全球藥品產業鏈而言,任何「關稅風向」的變化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仿製藥是指專利已經到期的品牌藥的低價替代品,是現代醫療體系的支柱。它們在全球處方藥中佔多數份額,對於治療從感染到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常見和慢性病至關重要。
但價格優勢背後隱含代價:仿製藥廠商利潤微薄,嚴重依賴複雜的全球供應鏈,使其極易受到外部衝擊。專家警告稱,新增關稅或促使更多企業回歸本土生產以減少對外依賴,但此舉風險不小,可能推高成本,甚至可能迫使部分企業退出關鍵市場。
美國藥典委員會(USP)執行長羅納德·皮爾文森齊(Ronald Piervincenzi)在4月接受製藥業媒體《Fierce Pharma》採訪時表示,仿製藥業可能面臨生產中斷和藥品短缺的風險。「我不確定關稅是否真的足以激勵生產轉移,不如說它更可能讓企業轉向生產其他產品,或將銷售市場轉向他處,」他補充道。
迄今為止,製藥產品尚未被納入美國新一輪大規模加徵關稅的清單範圍,但業界普遍認為,這種豁免不太可能長期維持。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曾多次表示有意將製藥品進口納入關稅打擊範圍。今年4月,美國商務部啟動了一項調查,以評估進口製藥品是否構成國家安全風險,調查可能耗時長達九個月。但商務部長霍華德·拉特尼克(Howard Lutnick)指出,預計高達25%甚至更高的關稅可能提前實施。目前尚未有跡象表明,仿製藥會獲得與品牌藥不同的待遇。
對亞洲的依賴
仿製藥價格低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生產高度依賴亞洲。美國近期的關稅威脅,意在透過推動本土生產來減少這種依賴。

根據不全面的估算,光是中國就生產了全球約80%的活性藥物成分(API)-這是藥物發揮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就世界衛生組織列出的至少三種基本仿製藥而言,其全球API產能全部集中在中國。
在歐洲,約80%的用於仿製藥的活性藥物成分以及40%的仿製藥成品產自中國或印度。在美國,截至2021年,近90%的為本土市場生產仿製藥活性藥物成分的工廠設在海外,同時約三分之二的仿製藥成品生產基地也位於境外。
雖然美國直接從中國進口的活性藥物成分只佔約16%,但間接依賴程度較高。在美銷售的仿製藥中,有近40%來自印度,而印度所使用的活性藥物成分則有多達80%來自中國。
某些藥品對全球供應鏈依賴尤其嚴重。據估計,美國醫院和急救系統使用的無菌注射型仿製藥中,有90%-95%的原料或活性成分來自中國與印度。
任何進一步的壓力都有可能進一步削弱供應鏈的穩定性,而且不僅限於仿製藥。即使是資源更為充足的品牌藥製造商也發出了警告:強生公司首席執行官華金·杜阿托(Joaquin Duato)在4月的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關稅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從而引發藥品短缺。」
價格壓力
根據美國可及藥物協會(AAM)的數據,2023年,仿製藥與生物相似藥占美國所有處方藥的90%,但僅佔總藥費支出的13.1%。其高性價比為美國醫療體系節省了超過4’450億美元(約人民幣3.2兆元)。
不過,這種「可負擔性」可能正面臨威脅。如果美國真的對藥品進口徵收新關稅,人們普遍預期這將推高國內藥品價格。雖然整個製藥市場都將受到影響,但對仿製藥的打擊可能特別嚴重:本已微薄的利潤空間將使其難以消化成本上漲,從而更有可能導致價格上調。
荷蘭國際集團(ING)估算,若對藥品徵收25%的關稅,美國一項為期24週的仿製癌症治療處方的費用可能會因此增加8’000-10’000美元。荷蘭國際集團全球製藥與醫療負責人史蒂芬法雷利(Stephen Farrelly)警告稱,最受影響的將是沒有保險的人群,而其他人也可能面臨保險費上漲的後果。
然而,西爾科克(Silcock)指出,製藥公司更可能在仿製藥當前價格較低的國家大幅提價,而不是在如美國和瑞士這樣醫藥產業發達、藥價本就偏高的國家。
瑞士仿製藥使用率歷來低於歐洲其他國家。 2023年,仿製藥僅佔瑞士全部藥品銷售的23%,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值54%,也顯著低於德國(83%)和英國(80%)。儘管瑞士使用仿製藥的人數近年來有所上升(多語),但其價格仍明顯偏高:2023年瑞士仿製藥價格比其他歐洲國家平均高出45.5%(多語)。
對仿製藥依賴度較低,加之本已居高不下的藥品價格,意味著瑞士在面對美國關稅可能引發的仿製藥短缺或價格上漲時,遭遇重創的可能性也相對較低。
一種政治選擇
受到川普言論影響,多家大型製藥企業,包括瑞士醫藥巨頭羅氏(Roche)和諾華(Novartis),都宣布將在美國投入數十億美元建設生產基地(多語)。儘管工程需要數年完工,但此舉既為規避或說對沖未來的關稅風險,也向外界釋放了與美國工業政策保持一致的訊號。
然而,對仿製藥製造商而言,這樣的策略難度很高。像總部位於巴塞爾的山德士(Sandoz)這樣的公司,其產品售價通常比原廠藥低達95%,幾乎沒有空間去吸收任何因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
盧戈沃伊(Lugovoi)指出:「建造一座新工廠至少需三至五年,加上再用一至兩年獲取監管批准,然後才能投產。這是一項長期且回報不確定的投資。」他還補充道,「對財力不如大藥企雄厚的仿製藥公司來說,除非東道國提供明確可靠的承諾,否則它們不會邁出這一步。
在成本壓力不斷攀升下,仿製藥公司可能寧願停產某些產品,也不願承擔額外開銷或轉移生產至高成本國家。今年4月,山德士公司執行長理查德·塞諾(Richard Saynor)警告稱,若關稅大幅上調,公司可能不得不讓部分產品退出美國市場。「這些關稅不會鼓勵我們在美國增加投資,」他說(英)。
與羅氏和諾華不同,山德士並未在美國設有生產基地。自2023年從諾華分拆(多語)以來,山德士已成長為全球最大仿製藥廠商之一。根據其2024年年報,公司在北美市場實現淨銷售額24億美元(約人民幣172億元),僅次於歐洲市場。
(編輯:Virginie Mangin/sb,編譯自英文:樊樺/xy,繁體校對:盧品妤)

相关内容
越来越多的瑞士人选择使用仿制药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