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冲突风险上升,瑞士欲扮“太空调解人”

当全球主要太空强国加紧部署“太空战略”,太空早已不只是科技试验场,更是国际博弈的新前沿。但该领域规则缺失、冲突风险上升-太空行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规范。瑞士希望将其“调解国”的角色从地球延伸至外太空,推动建立和平、公正的太空秩序。

相关内容
瑞士为什么没有首都
2021年11月,俄罗斯将导弹发射至480公里高的太空,摧毁了一颗老旧的Kosmos卫星。当这颗苏联时代发射的卫星爆炸时,成千上万的碎片飞入低地球轨道,迫使国际空间站(ISS)上的工作人员紧急避险。
回到地球上,这次试验提醒我们,在我们头顶上飞行着大约1万颗现役卫星,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无论是碰撞事故,还是蓄意攻击,太空基础设施都很容易受到灾难性破坏。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安全研究中心的网络防御研究员克丽蒙斯·普瓦里耶(Clémence Poirier)说:“轨道环境必须由所有太空参与者共享。”她指出,由于速度快,一块直径仅一厘米的碎片就足以击毁重达几吨的卫星。”物理事故最终会影响我们所有人。”
航天大国和小国都在努力应对这一现实。根据政府投资情况,瑞士自称是“太空领域最活跃的20个国家之一”。瑞士已起草了第一部太空行动法,目前正在征求意见。
瑞士的发展雄心也不止于经济利益和科研突破。随着太空中的商业和国家参与者越来越多,瑞士希望“倡导负责任的太空行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发挥调解作用,当好连接各方的桥梁。”
太空成为“作战领域”
65年前,人类刚刚迈入太空时代,那时的主角是美苏两强,争霸格局清晰明了。然而时至今日,太空早已不再是两极对抗的舞台。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设立了航天机构,其中16国具备独立发射能力。
世界经济论坛(WEF)报告称,发射的卫星数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仅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星链”(Starlink)公司就发射了近7’000颗卫星,而2021年和2022年的太空投资达到了创纪录的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89亿元)。世界经济论坛预计,到2035年,太空经济的价值将达到约1.8万亿美元。
瑞士也想分一杯羹。虽然瑞士没有自己的航天局,但它是欧洲航天局(ESA)的创始成员之一,并希望“塑造欧洲和国际太空活动”, 因此瑞士正加紧为本国250家涉足太空行业的初创企业、公司与高校建立法律框架。
瑞士政府每年对太空活动的投资约为3.05亿瑞郎(约合人民币25.13亿元)。这包括对欧空局(三年共6亿瑞郎)、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和国家太空部门活动的投资。瑞士在《2023年太空政策》中表示,这些投资将回流到国内经济中,包括在高科技领域提供约1’500个工作岗位。
与此同时,瑞士还十分重视太空治理规则的建设。关于外层空间活动的基本国际原则已经存在。1966年的《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UN Outer Space Treaty)规定,所有国家都可以为和平目的自由探索太空,任何国家都不得主张主权或在轨道上放置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然而,近年来,太空国家已经意识到,迫切需要制定更多法规来应对新出现的威胁。太空碎片只是其中之一。防务联盟北约认为太空是“作战领域”,因为一些国家的军队获得了瞄准太空基础设施的能力,例如反卫星导弹。

普瓦里耶说,太空大国也在开发军民两用技术:例如,为清除太空碎片(一项民用任务)而设计的机械臂也可用于军事目的,如击毁对手的卫星。普瓦里耶认为,网络攻击是另一个日益严重的威胁。俄罗斯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之初,就被怀疑对一个为欧洲提供互联网接入的卫星网络进行了网络攻击。
然而,许多高层试图就新规则达成一致的努力都没有成功。十多年前,欧盟起草了一份国际太空行为准则,但最终未能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国家的支持。最近,在俄罗斯击落本国卫星之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暂停破坏性、直升式反卫星武器试验。在俄罗斯、中国、美国和印度这些已经展示出这种能力的国家中,只有美国支持这项决议。
瑞士外交部太空事务负责人纳塔利娅·阿奇纳德(Natália Archinard)说,不进行破坏性导弹试验是瑞士眼中“负责任行为”的重要表现。但联合国决议表明,全球在这一问题上缺乏共识。阿奇纳德说,这种分歧反映了大国在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上的分歧。
太空计划:是民用探索,还是军事角力?
当前在太空领域里唱主角的,依旧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地球上的战略竞争对手,如今又把这场较量延伸到了天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Bill Nelson)表示,中美两国正在展开“太空竞赛”。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全力推进“阿耳忒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目标是重返月球,并准备将宇航员送上火星执行任务。目前,已有包括瑞士在内的50多个国家签署了由美国牵头的《阿耳忒弥斯协定》,再次重申了《外层空间条约》中为和平目的开展太空合作的原则。
更多关于美国和中国对地球的影响:

相关内容
面对中美博弈,瑞士能做什么?
中国的目标是到2045年成为太空超级大国,目前正在月球背面采集样本。中国正在与俄罗斯合作开发国际月球科研站,吸引了包括南非、委内瑞拉和泰国在内的约13个伙伴国家参与。由于美国国会以安全为由拒绝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中国则另起炉灶,建成了自家的“天宫”空间站。
2013年中国进行了15次航天发射,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67次。
2024年9月,吉利支持的时空道宇公司(Geespace)成功发射了10颗低轨卫星,计划构建类似于SpaceX“星链”(Starlink)的巨型星座。这一批次的发射使其星座规模达到30颗卫星,提供24小时全球通信覆盖。
《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自2014年中国向私营企业开放航天领域以来,多家公司获得了政府和地方的大量资金支持。专家预测,中国公司可能在2030年左右与SpaceX竞争,但仍面临技术创新的挑战。
美国太空军将军迈克尔·盖特兰(Michael Guetlein)在2025年3月表示,中国正在测试具备复杂、协同太空机动能力的实验性卫星,这些行动被形容为“太空中的空战”。这些测试涉及多颗实验卫星在低地球轨道进行复杂机动,引发了对太空军事化的关注。
然而,纳尔逊指责中国的民用太空计划也是军事计划的一部分。美国情报机构称,在中国运行的700颗卫星中,有245颗用于军事目的。然而,中国方面则一再强调,其太空探索以和平为宗旨,并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太空治理规则的建设。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非政府组织“安全世界基金会”(Secure World Foundation)的太空安全专家维多利亚·萨姆森(Victoria Samson)说,这些你追我赶的太空项目非但不是竞争关系,反而可能有互补效果。萨姆森说,作为《外层空间条约》的缔约国,中国很可能会根据与《阿尔忒弥斯协定》类似的原则开展月球探索活动。她指出,为了消除外界疑虑,中国应主动公布这些规则和准则。
把“调解专长”带上太空
在当前紧张的局势下,瑞士希望在外层空间发挥桥梁作用。阿奇纳尔表示,这正“符合瑞士在多边外交中一贯扮演的传统角色”。瑞士已积极参与多个由联合国牵头的太空治理议题的讨论。阿奇纳尔说,瑞士正以“务实、渐进”的方式推动制定新原则,有的具有法律效力,有的则不具法律约束力,目的都是防止在太空中发生武装冲突。
例如,在阿奇纳尔率领瑞士代表团参加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COPUOS)上,瑞士促成了确保外层空间活动长期可持续性的21项准则的通过。其中第D2条就是瑞士推动的,主张运用技术手段管理太空碎片、减少卫星碰撞风险。
阿奇纳尔表示,作为桥梁建设者,瑞士可以“帮助促进对话,并围绕某些议题促成共识,或者提出我们认为可以获得各方共识的建议。”
普瓦里耶也认为,瑞士可以“将其已经得到认可的调解专长扩展到另一个领域”。她甚至认为,瑞士可以在制定太空交通管理规则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建立类似航空管制系统的全球卫星运行协调机制,以避免发生太空碰撞事故。
普瓦里耶指出:“瑞士是一个中立国,既没有军用卫星,也没有反太空武器,它没有偏袒任何一方的动机。因此,瑞士可以发挥调解作用,让不同行动方进行接触,以缓和分歧,尤其是在中美等大国希望避免碰撞,但又难以直接沟通时。”
萨姆森还认为,如果各国本着诚意行事,最终可以就太空治理问题达成协议。“关键是要持续开展这些讨论。”
(编辑:Lindsey Johnstone/vm/ts,编译自英语:瑞士资讯中文部/gj)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我们关于外交事务的时事通讯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