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歐盟部署“超級人工智慧中心”:瑞士面臨出局風險?

在於巴黎舉行的人工智慧行動高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宣布投資2,000億歐元用於興建人工智慧“超級工廠”。
在於巴黎舉行的人工智慧行動高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宣布投資2,000億歐元用於興建人工智慧“超級工廠”。 Keystone

為了跟上全球AI技術的趨勢並爭奪該領域的領先地位,歐盟決定大力推動人工智慧的倫理和永續發展,確保科技的應用符合社會價值並且能夠造福全人類。基於此目標,歐盟宣布將在人工智慧領域投入巨額資金,打造一個在地位上可與舉世聞名的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比肩的“超級人工智慧中心”。諷刺的是,瑞士雖是這所世界頂級粒子物理學實驗室的所在地,但在面對歐盟發起的人工智慧計畫時,瑞士卻將因其非歐盟成員國的身份而遭冷遇。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今年二月於巴黎召開的人工智慧行動高峰會(AI Action Summit)上,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我們希望可以複製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成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歐盟已撥付高達2000億歐元的款項用於建設人工智慧“超級工廠”。這些“超級工廠”實際上是一些規模龐大的高階資料中心,其角色一方面在於加強歐洲的技術基礎建設,另一方面在於加速人工智慧的發展。簡而言之,歐盟的願景相當明確,也就是打造一個可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相媲美的人工智慧中心。

根據這項名為“投資AI”(InvestAI)的倡議,歐盟擬調動2,000億歐元用於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這項計畫包括設立一項新的200億歐元的歐洲基金,專門用於建造人工智慧超級工廠,以訓練高度複雜的大規模AI模型。

InvestAI基金將為未來歐盟境內四個人工智慧“超級工廠”提供資金。這些“超級工廠”將專門用於訓練最複雜且最龐大的人工智慧模型。這些前沿模型需要依託海量計算基礎設施才能在醫學和科學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性進展。據悉,這些“超級工廠”將配備約10萬個最新一代AI晶片,數量是目前在建AI工廠的4倍之多,堪稱歐洲AI領域的“超級引擎”。

這些“超級工廠”旨在建立全球最大的、值得信賴的人工智慧公私合作網絡。它們將採用歐洲的合作開放創新模式,重點關注複雜的工業和關鍵任務應用。其核心目標是讓每家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能獲得強大的運算能力,共同建構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未來。 (資料來源:歐盟委員會)

作為歐洲境內的核子研究組織,位於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科研機構之一,在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等革命性的發現和萬維網的發明方面貢獻巨大。該研究中心成立於1954年,比歐盟的建立時間早了整整幾十年。為了確保其中立性和國際影響力,該組織特意將總部設在了瑞士。如今,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仍舊是世界尖端的物理研究中心,主導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等前沿研究計畫。

一個全新的、對標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超級人工智慧中心」將有機會在人工智慧領域中發揮類似的作用。換句話說,該人工智慧計畫不但有望引導全球的研究,也將為機器學習、機器人技術以及人工智慧的倫理管治制定出新的標準。

瑞士走在人工智慧研究的前沿

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做法大相逕庭的是,歐盟最新一輪的人工智慧計畫很可能將瑞士拒之門外。對此,歐盟委員會的發言人在電子郵件中表示:「正常情況下,這項新舉措只將歐盟成員國納入考慮範圍。」這位發言人同時指出,作為歐盟計畫的目標參照物,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僅是某種象徵性的符號,而非讓瑞士參與進來的切實依據。

為了加快人工智慧的研究步伐和研發世界排名第七的新型超級計算機,截至目前,瑞士投入的資金已高達數百萬瑞郎。不僅如此,瑞士還擁有兩所著名的理工學院,並依靠其強大的人才儲備成功吸引了Google、微軟和OpenAI等科技巨頭前來投資。從這個角度出發,歐盟這次的態度無疑是向瑞士這個非歐盟成員國當頭潑了一盆涼水。

坐落於湖畔城市盧加諾的Dalle Molle人工智慧研究所是一個非營利的研究機構,擁有約50多名研究人員,在深度學習、自適應機器人和蟻群演算法等領域均有突破性研究。該研究所的負責人安德里亞·里佐利(Andrea Rizzoli)表示:「和英國一樣,瑞士在歐洲的人工智慧研究領域中擁有絕對的領頭羊地位。」

然而,在里佐利看來,這一切尚不足以確保瑞士能在歐盟人工智慧計畫中佔據重要的席位。事實上,瑞士最終能否拿到入場券,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否能夠成功修復與歐盟之間的關係。

瑞士面臨出局風險

繼2021年的框架協議談判破裂之後,瑞士與歐盟預計在今年春季達成新的雙邊協議。此外,自一月以來,瑞士的大學重新加入了“地平線歐洲”(Horizo​​n Europe)等歐洲研究計畫。這一舉動也意味著瑞士與歐盟之間的關係正在緩解。然而,里佐利的擔憂在於,若此次談判再度落空,雙方關係將很可能再次跌入冰點,而瑞士在面對歐盟最新的人工智慧計畫時也將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

在里佐利看來,一些地緣政治原因也可能導致瑞士被歐盟的人工智慧計畫徹底拒於門外。事實上,在涉及資訊科技安全等戰略性領域的項目時,歐盟已對非成員國無情地亮起了紅燈。對此,里佐利頗顯悲觀:「瑞士需要做好面對這一最差局面的心理準備。」

除此之外,在參與歐盟人工智慧計畫這條路上,瑞士本身的政治立場也可能成為一大阻礙。儘管人工智慧已被定義為政府的優先事項,但迄今為止,瑞士仍未向歐盟發出正式對話邀請,以確保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行動中不落人後。

針對這一現狀,由瑞士聯邦委員阿爾伯特·羅斯提(Albert Rösti)領導的聯邦通訊部發表了補充聲明。該聯邦部門的一位發言人以電子郵件的方式透露道:「目前,就瑞士是否參與歐盟計劃或歐盟有無可能將人工智能’超級工廠’建在瑞士這類議題,我們尚未與對方展開任何具體的討論。」

在今年二月的巴黎高峰會期間,羅斯提表達出了瑞士承辦下一屆歐洲人工智慧高峰會的意願。但面對歐盟,這位政壇人物並未在當下作出更多的聲明來為瑞士爭取更大的參與空間。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由該聯邦委員會委員領導的聯邦通訊部門已向外界宣告「將在總體上對此類合作持開放態度」。

歐洲人工智慧發展:瑞士和歐盟的合作不可或缺

非政府組織CAIRNE致力於建立一套歐洲人工智慧領域的英才網路。該組織的瑞士辦事處負責人里卡多·查瓦里亞加(Ricardo Chavarriaga)認為,瑞士應更加積極主動地在全球人工智慧領域中大展拳腳。

這位專家表示:「透過與歐盟在人才、資本和創新方面的雙向交流,瑞士將獲益良多。」具體來說,瑞士不僅可藉此鞏固自身地位,還將確保邁入更為廣闊的市場,獲取必要的半導體產品以及擁有訪問歐洲計算中心的權限。

同時,作為交換,瑞士可憑藉一套由科研、中小型企業以及支撐其經濟命脈的技術基礎設施組成的優秀生態系統來為合作添磚加瓦。這套發展模式與歐盟的基本策略不謀而合,以在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之間實現強大的協同效應為目標,並確保規模最小的公司也可參與其中。此外,查瓦里亞加強調道,該模式還能讓歐洲國家與美國這類人工智慧大國劃清界限,從那套僅讓科技巨頭公司佔據行業主導地位的遊戲規則中脫穎而出。

無國界“超級人工智慧中心”:現實的理想還是烏托邦?

人工智慧領域內任何重大新措施的成功都離不開非歐盟國家的參與。在這一點上,與歐盟機構緊密的多個非營利組織於布魯塞爾談判之際達成了共識。任職於獨立智庫“未來世代中心”(Centr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CFG)的馬克斯·雷德爾(Max Reddel)表示:「參與的國家越多,項目的成功率就越高。」

能否製造出可靠且透明的人工智慧系統成了當下人們面臨的一大嚴峻挑戰。長期以來,為了完成這項艱鉅使命,該智庫始終致力於推廣建立一個可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比肩的「超級人工智慧中心」。在雷德爾看來,歐盟的最新動作將為歐洲國家在引領人工智慧倫理發展方面提供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反之,倫理道德並不是美國和中國目前的發展重點。然而,想要實現這個目標,歐盟絕不可墨守成規,將非成員國拒於門外。

>> 在人工智慧的立法監管和發展方面,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發起了挑戰。瑞士有望扮演調停者角色:

相关内容
不論是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應用方面,還是在這類技術的立法監管方面,中國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相关内容

中國的人工智慧監管模式引發瑞士關注

此内容发布于 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日益加劇,人工智慧監管制度的建立也愈發迫在眉睫。中國政府在人工智慧使用上的嚴苛規定卻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監管體系。目前,瑞士不僅對中國表示關注,而且力求在全球人工智慧競爭中為東西方之間的溝通作出貢獻。

更多阅览 中國的人工智慧監管模式引發瑞士關注

位於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專注於基礎研究。與之不同的是,全新的歐盟人工智慧中心在此基礎上也將聚焦於創新和技術生產,而這也正是包括瑞士在內的歐洲國家仍需進一步強化的兩個領域。正因如此,歐盟的人工智慧計畫將透過在成員國與私人合作夥伴之間分配資源來建構一個戰略型樞紐網絡,而非單一化的中心基地。

雷德爾表示,基於與歐盟在布魯塞爾進行的討論,瑞士目前仍處於與對方的博弈階段。不僅人工智慧“超級工廠”的建立地點尚未最終敲定,相關的研究工作也將不受地域限製而有機會在任何地方展開。同時,歐盟也已認識到瑞士作為科研夥伴的寶貴價值,而這一價值則可透過瑞士在“地平線歐洲”計畫中的表現得以證明。然而,Dalle Molle人工智慧研究所的安德里亞·里佐利卻再度強調,決定整個局勢最終走向的始終是政治而非科學本身。

最後,該專家補充說:「瑞士最終能否參與歐盟此次的人工智能計劃,將完全取決於政治博弈的結果。科學雖無國界,可惜政治卻離不開人為製定的條條框框。」

(編輯:Gabe Bullard,編譯自義大利文:Aikens jun/gj,繁體校對:盧品妤)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相关内容

通訊訂閱

如果你訂閱了我們的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你會在你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道。 現在就點擊訂閱。

更多阅览 通訊訂閱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