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中國的人工智慧監管模式引發瑞士關注

不論是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應用方面,還是在這類技術的立法監管方面,中國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不論是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應用方面,還是在這類技術的立法監管方面,中國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Keystone-SDA

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日益加劇,人工智慧監管制度的建立也愈發迫在眉睫。中國政府在人工智慧使用上的嚴苛規定卻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監管體系。目前,瑞士不僅對中國表示關注,而且力求在全球人工智慧競爭中為東西方之間的溝通作出貢獻。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在購物消費場所中,機器人隨處可見。甚至在醫院裡,人們也能看到機器人醫生的身影。換句話說,人工智慧儼然已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菲利普‧羅伊斯勒(Philippe Roesle)自2022年起擔任瑞士研究與創新前沿機構Swissnex上海站的負責人。該專家描述:「從早上出門的那一刻起,我所需要的一切均由我的智慧型手機提供。」在中國,人們可藉助人工智慧型應用程式及臉部辨識系統進入住宅、地鐵站甚至公共廁所等場所。

中國不僅正在大規模採用人工智慧,還在先進系統的開發方面向美國發起了挑戰。近期,中國向市場推出了一款名為「深度求索」(DeepSeek)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式。憑藉其強大的功能,該模型的問世對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頭羊地位產生了威脅

外部内容

人工智慧規則為中國創造優勢

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的技術專家巴斯卡‧查克拉沃提(Bhaskar Chakravorti)認為,中國的規則體系使其在爭奪人工智慧主導權的競爭中佔據優勢。

查克拉沃提表示:「中國向來倚重透過立法監管來維繫國家層面上的控制。」一方面,在鎮壓少數民族和處理政治異見人士等敏感議題上,中國將其一貫執行的嚴格審查延用到了人工智能領域,從而確保技術的發展與政府的政治核心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正是通過這種嚴控模式,中國在製定人工智能方面超越了美國的倫理和法規。事實證明,在引導人工智慧的安全發展、減少相關技術的濫用、對抗偏見和網路威脅並同時提高人工智慧技術可靠性等方面,這些框架發揮出的作用不容小覷。

對此,查克拉沃提解釋:「僅憑大力發展人工智慧尚不足以贏得用戶的信任。為這類技術制定明確規則同樣至關重要。」在這位專家看來,審查制度帶來的種種限制不但能讓人產生安全感,還將鼓勵人們對新的人工智慧技術加以應用。

>> 未受管制的人工智慧醫療器材如何為瑞士病患製造安全隱患:

相关内容
瑞士医院经常会使用来自中国等医疗器械标准与瑞士存在差异的国家制造的人工智能医疗设备,例如采用人工智能医疗影像技术识别和分析X光片的设备。

相关内容

为何对瑞士来说“人工智能监管是无法规避的”?

此内容发布于 在包括瑞士在内的人工智能(AI)监管缺位的国家,公民会面临哪些风险呢?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人口而言,更多地对人工智能实行监管是利还是弊?法律和医学专家科尔斯汀·诺埃勒·沃金格(Kerstin Noëlle Vokinger)对此发表了看法。

更多阅览 为何对瑞士来说“人工智能监管是无法规避的”?

瑞士不僅已意識到了人工智慧領域中共同規則的重要性,同時還希望藉助其中立國的地位及其卓越的技術和外交能力在人工智慧國際競爭中平衡東西方之間的關係並為這類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倫理和法規標準提供保障。

對此,羅伊斯勒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們需要了解中國的思維邏輯,而拒絕與中國在這一方面進行交流只會適得其反。」

>> 在中美競爭日益加劇的國際背景下,瑞士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請閱讀巴斯卡·查克拉沃提的訪談內容:

相关内容
随着聊天机器人“Deepseek” 的推出,中国正在挑战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关内容

中美AI争霸:瑞士如何在科技博弈中找到立足点?

此内容发布于 拜登政府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实施了芯片限制,美国与中国这两个科技超级大国展开日趋激烈的AI竞争。在一个日益由AI主导的未来中,瑞士这个以中立著称的国家,能否成为关键的调解者,甚至引领全球数字信任体系?

更多阅览 中美AI争霸:瑞士如何在科技博弈中找到立足点?

中國:對人工智慧進行立法監管的先驅

荷蘭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兼人工智慧與中國問題專家喬光宇(Guangyu Qiao-Franco)表示,理解中國人的思考模式並非難事。該專家認為,在對待人工智慧的態度上,中國和西方國家“擁有眾多共同的價值觀”,包括以人為本的原則、個人隱私的保護以及反對歧視的立場。 2017年,中國先於歐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關於如何以負責任的方式使用人工智慧的倫理準則,隨後在2021年對這些準則進行了整合。

這些規則要求人工智慧系統保持公平公正、避免偏見和資料外洩以及預防社會不穩定的現象。此外,中國政府也率先針對推薦演算法和深度偽造展開了立法監管,從而達到禁止虛假或誤導性內容的目的。2023年,中國也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實施了立法管理,強制要求企業在將人工智慧系統推向市場之前公開其訓練資料的來源,從而保障國家層面上的控制並對濫用現象進行預防。

芬蘭圖爾庫大學人工智慧倫理與治理方面的研究員朱俊華表示:「中國是唯一一個對演算法以及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演算法做出明確規定的國家。」

與之相反的是,在推出ChatGPT兩年多後,美國仍未針對人工智慧推出任何重量級的法規。歐盟的人工智慧法案雖已於2024年正式生效,但並不像中國那樣要求對人工智慧模型進行初步審查。而在瑞士,人工智慧法規框架的建立則相對落後。根據聯邦政府最新發布的公告,相關法案將於2026年底前正式出台。

>> 在人工智慧立法監管方面,瑞士落後於其它國家: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既可以用来创造原创艺术,也可以用来窃取艺术家的作品。

相关内容

如何主动塑造人工智能,而不是被人工智能塑造?

此内容发布于 随着人工智能逐步改变全球经济与社会格局,各国在法规制定上的步伐不尽相同。瑞士,这个以稳健和创新著称的阿尔卑斯山国家,正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监管路径。然而,立法的延误可能让它在国际竞争中稍显迟缓。瑞士能否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既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也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关键。

更多阅览 如何主动塑造人工智能,而不是被人工智能塑造?

漢堡德勤公司的合夥人伊麗莎白·勒奧蘭治(Elisabeth L’Orange)表示:「在立法監管人工智慧的議題上,中國可謂走在世界前沿。」然而,在這位生成式人工智慧專家眼中,中國政府在人工智慧領域展現出的監管速度實則並非難以理解,而是由該國高度控制和審查的專制制度決定。對此,勒奧蘭治補充說:「對於該威權政府而言,最令其懼怕的是人工智慧與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相背離。」

國家層面的人工智慧管控:有利於中國卻罔顧倫理

為避免可能損害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言論得到傳播,中國政府要求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必須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並禁止一切煽動分裂主義或恐怖主義的內容。

中國推出的倫理準則雖強調了個人隱私,然而,和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相比,中國政府卻掌握著數量最為龐大的公民資料。勒奧蘭治表示:「被歐洲廣泛接受的資訊保護在中國並不存在。這類意識顯然尚未在那裡得到發展。」正因如此,人工智慧得以在中國實現飛速發展,而許多民主國家則在個人隱私方面受限於極其嚴格的法規限制。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安全研究中心(CSS)的詹妮弗·維多利亞·斯科雷爾(Jennifer Victoria Scurrell)和托比亞斯·普爾弗(Tobias Pulver)表示,中國正在利用上述「優勢」來主導人工智慧領域並與美國展開競爭。斯科雷爾更是就自己的觀察發出了質疑:「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中國在到處使用人工智能進行面部識別的同時還要堅持規則和倫理道德?」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監視攝影機最多的國家,其次是美國。照片攝於2019年的天安門廣場。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監視攝影機最多的國家,其次是美國。照片攝於2019年的天安門廣場。 Keystone-SDA

中國人工智慧服務於集體利益而非個人利益

喬光宇認為,這種見解不過是對中國的另一個污名化。在她看來,和美國與瑞士一樣,中國同樣試圖在立法監管和技術創新之間尋求平衡以達到支持國家經濟發展的目的。該專家同時表示:「中國的人工智慧政策具有強烈的內部指向性。至於與美國在該領域的競爭,中國並沒有那麼看重。」

在西方國家的刻板印像中,中國是一個缺乏倫理道德的國家,而人工智慧僅被視為用來完成大規模監控的工具。對此,喬光宇感到十分無奈。在她看來,中國文化將集體利益置於個人自由之上,而這一底層邏輯也為人工智慧監控在中國民眾中的廣泛接受度提供了解釋。該專家補充說:「這些技術在很大程度上被中國群眾視為確保國家安全和公共穩定的工具。」此外,喬光宇還將中國的政治體系定義為「不同於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

無獨有偶,北京清華大學的研究員朱榮生也同樣批評了西方國家在中國人工智慧問題上表現出的偏見,並為中國對私營企業開發的人工智慧系統採取的嚴格管控進行了辯護。在他看來,這種控制實際上是中國政府保護該國公民權利的一種方式。該專家表示:「如果對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來說,監管就意味著對自由企業的侵犯,那麼,我更認同我國政府的做法。」

瑞士能否扮演調停者的角色?

瑞士聯邦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監管手段上的差異和地緣政治帶來的緊張局勢雖然存在,但瑞士始終認為,在人工智慧的倫理和治理議題上與中國進行溝通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值得一提的是,瑞士與中國的對話事實上早已開始。任職於Swissnex的羅伊斯勒表示,為了深入了解人工智慧領域中的“根本差異和共同點”,該機構於去年9月便已分別在北京和上海組織了瑞士和中國專家之間的交流會晤。

不久之後,瑞士外交官托馬斯·施耐德(Thomas Schneider)和本尼迪克特·韋克斯勒(Benedikt Wechsler)與中國政府要員進行了會晤。據瑞士聯邦外交部稱,在人工智慧和數據治理、網路安全和數位技術基礎設施的一系列問題上,北京方面已「做好了開展對話的準備」。此外,在與美國溝通探討的同時,瑞士也正在對日內瓦作為國際性數位技術治理中心所扮演的角色做出評估。

相关内容
托马斯·施耐德出生于瑞士圣加仑州的一个小乡镇,后来搬到了苏黎世郊区的迪蒂孔(Dietikon)。他称那里是一个“真诚而不虚伪”的地方。他和身为当地政界人士的妻子以及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在那里。

相关内容

瑞士外交官为关键人工智能公约辩护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外交官托马斯·施耐德促成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工智能公约,推动全球就如何在技术变革中保护人权达成共识。然而,这一成就也引发了争议,批评者指责他在关键原则上做出妥协。在他即将告别陷入困境的欧洲委员会时,我们对他进行了专访。

更多阅览 瑞士外交官为关键人工智能公约辩护

曾在位於日內瓦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任職的前秘書長助理達尼埃萊·格倫迪諾(Daniele Gerundino)表示,瑞士可憑藉自身的中立立場和外交能力在中美兩國之間就人工智能發展議題扮演一個調停者的角色。該專家解釋道:「瑞士可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作為催化劑的作用,從而推動中美兩種不同模式均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事實上,這類斡旋工作一直以來也是瑞士的強項。」

此外,瑞士不是北約或歐盟的成員國這一事實對中國政府來說也是一個積極因素。在調解成功的情況下,瑞士的努力將有助於在全球範圍內對人工智慧安全標準和數據規則進行協調,從而遏制住在中國、美國和歐盟之間出現的監管政策碎片化的趨勢。

瑞士的中立立場遭受質疑

然而,有人卻對瑞士的公正性提出了質疑。在朱榮生看來,對俄羅斯的製裁揭露了瑞士加入美國陣營的立場,而瑞士作為中立國的聲譽也因此遭到了破壞。這位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表示:「瑞士不再是一個可信的調停者。」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安全研究中心的托比亞斯‧普爾弗也對瑞士能否保持中立持懷疑態度。同時,該專家也強調了瑞士在貿易上對中美兩國的依賴。事實上,瑞士一方面與中國政府簽署了一項自由貿易特權協定;另一方面,瑞士的人工智慧開發又十分依賴美國的晶片。普爾弗認為,針對美國晶片出口實施的最新限制將迫使瑞士站隊。該專家言簡意賅地總結道:「瑞士遲早要在兩個陣營之間作出選擇。」

(編輯:Gabe Bullard和Veronica De Vore,編譯自義大利文:瑞士資訊中文部/gj,繁體校對:盧品妤)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