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不靠強制靠信任:瑞士如何化解疫苗接種猶豫

2022年10月,瑞士日內瓦大學醫院(HUG)設立了疫苗接種中心,為民眾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加強針,此為現場景象。
2022年10月,瑞士日內瓦大學醫院(HUG)設立了疫苗接種中心,為民眾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加強針,此為現場景象。 Keystone / Salvatore Di Nolfi

隨著全球麻疹病例激增,疫苗猶豫問題愈發引人注目。眼下,各國政府都在努力提高疫苗接種率,而瑞士那套獨具特色的一體化醫療體系則顯示:與其強壓硬推,不如建立信任,效果更佳。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瑞士媒體對於中國新聞的觀點及分析摘要。瑞士媒體對於中國都在報導哪些主題?這個電子報讓你對此一目了然。訂閱電子報,讓你在做決策時多一個維度的考量。

更多阅览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如今,麻疹、百日咳等本可透過疫苗防治的疾病,又因爆發而登上新聞頭條。這不僅發生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國家,也出現在疫苗覆蓋率高、接種免費開放的地區。 2024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通報的麻疹病例數,創下25年來新高。

這類疫情的出現,部分原因在於疫苗接種率下降。這警示我們:疫苗接種仍是遏止、消除傳染病的重要防線。近年來,社會上關於疫苗接種的必要性、安全性與有效性的疑慮持續升溫。雖然“猶豫不決”不等於“拒絕接種”,但它往往會導致延遲接種、漏種以及整體接種率下降-而這些後果都可能加劇致命病毒或細菌感染的傳播風險。

在各國政府紛紛尋找對策之際,瑞士在補充和替代醫學(CAM)方面的實踐提供了值得借鏡的經驗。當地的相關從業人員已深度融入醫療體系,在民眾心中往往更為“接地氣”、更易溝通。這也提示我們,有溫度、有耐心、以病人為中心的溝通方式,有時比強制命令更能產生正面影響。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人類學、風險與決策科學教授海迪·拉爾森(Heidi Larson)指出,儘管媒體經常把疫苗猶豫描繪成“反疫苗”,但其實,所謂“猶豫”,是指人們在做出是否接種疫苗決定之前的一種搖擺與不確定狀態。為因應日益擴散的疫苗懷疑論和虛假訊息,拉爾森在2010年發起了“疫苗信心計畫”(Vaccine Confidence Project)。

瑞士巴塞爾州立醫院(Kantonsspital Baselland)傳染病科研究員邁克爾·德姆爾(Michael Deml)也提醒道,不該一刀切地將人群劃分為“支持疫苗”或“反對疫苗”,因為現實往往更複雜、更微妙。

他指出:「實際上,真正完全反對疫苗的人,在瑞士只佔1%到2%左右。」

舊顧慮,新平台

疫苗猶豫並非新鮮事,也不是數位時代的特有現象。「自從第一支疫苗問世以來,這種現象就一直存在,」德雷森表示。雖然每個時代、每個人的表現可能不同,但背後的顧慮卻始終如一:擔心副作用、安全性,以及某種疫苗是否真的有必要接種。

不過,近年來這種猶豫情緒加劇。拉爾森指出,網路和社群媒體的放大效應是重要推手,這些平台讓假訊息傳播得更快、影響更廣,也讓本就存在的疑慮進一步加劇。早在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將疫苗猶豫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而這項問題至今仍未解決。

根據歐盟委員會和疫苗信心計畫共同進行的一項調查,歐盟各國民眾對疫苗的信心正在下滑。 2020年還有約92%的受訪者認為疫苗很重要,但到了2022年,這一比例降到了81.5%。除了瑞典,其餘27個成員國均出現下滑。認為疫苗有效的人數比例也從89.7%降至85.6%;而在16個國家中,認同“疫苗很安全”的受訪者比例還不到80%。

而在英國,情況更為嚴峻:2023年,僅約有70%的成年人認為兒童接種疫苗很重要,而在2018年,這一比例還超過90%。在瑞士,這一數字在同期雖然波動不大,但同樣偏低,維持在69%左右。

信任始於診所

對抗疫苗猶豫的關鍵,在於大眾對醫療體系的信任,以及病人和家長確信自己並未被強迫接種疫苗。

「人們要信任傳遞訊息的人,才會相信訊息本身,」德姆爾指出。在瑞士,大眾對醫生和醫療服務提供者的信任度依然很高,他們是家長在了解兒童疫苗接種資訊時最常求助的對象,他補充道。

瑞士醫療體係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替代醫學的廣泛應用。大約30%的瑞士人會使用這類服務,其中包括針灸、順勢療法、人智醫學(一種結合按摩、運動與心理諮商的替代療法),以及植物療法(草本治療)。只要是由擁有替代醫學資格的醫生提供,這些服務均可透過基本健康保險報銷費用。

根據德姆爾的研究,許多患者表示,跟替代醫學從業者討論疫苗時會覺得更自在,因為後者常被認為態度中立。「他們的常規說法是:『我們在這裡為您提供信息,也願意解答您的疑問,但最終決定權在您手裡。』」德姆爾說,這種方式讓對話更坦誠,也更能讓人安心,讓人有一種被傾聽的感覺-這些因素都有助於緩解疫苗猶豫。相較之下,傳統生物醫學從業人員則常被視為在主動鼓勵患者接種疫苗,甚至會讓患者感到被施壓。

德姆爾也指出,醫生通常專注於整個人群的疫苗接種率目標,這容易使他們把猶豫或拒絕接種疫苗的人看作“問題群體”。他解釋說,通常當病人主動問健康方面的問題時,醫生會認為是件好事,但一旦話題變成疫苗,醫生反而可能會緊張起來。

患者所感受到的這種無形壓力,再加上醫生們在溝通上的訓練不足,讓疫苗話題成為醫療人員心中的一道坎。「我們對瑞士近2’000名醫療專業人員進行線上調查,受訪者包括醫生、藥劑師、助產士和護士。幾乎所有人都表示希望接受更多培訓,」德姆爾說,「只有46%的人表示,在面對疫苗猶豫的患者時,他們感到自己應對得游刃有餘。」

德姆爾認為,如果醫療專業人員能夠改變思維方式,也許會對緩解疫苗猶豫起到顯著作用。他建議,醫師不應把病人提出疑問視為抵觸,而應視其為建立信任的契機。「當醫生願意花時間認真回應病患的顧慮,就能幫助他們做出知情選擇,同時也增強他們對疫苗、乃至整個醫療體系的信心,」德姆爾說。

意想不到的後果

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動,往往也會受到公共衛生宣傳和媒體訊息的影響。「當社會在大力推動實現群體免疫時,醫生也會被裹挾其中,甚至媒體也會進一步放大這種壓力,」德姆爾表示。群體免疫一旦被過度強調,醫生可能就會將注意力從每個個別患者身上移開,讓部分人覺得自己被忽視,甚至感受到被強迫的壓力。

同時,這類資訊往往無法像衛生當局所期望的那樣打動公眾。「呼籲民眾履行社會責任,其實不如強調個人或家庭能獲得哪些好處來得有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行為科學副教授馬泰奧·加利齊(Matteo Galizzi)說。他也指出,一旦群體免疫目標實現,過度宣傳反而可能引發反效果,因為這會營造出一種「萬事大吉」的虛假安全感。

一些看似「簡單直接」的政策,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加利齊提醒說,強制接種疫苗或許看起來能立竿見影地提升覆蓋率,但實際操作中卻可能適得其反。「在製定強制政策時,必須非常謹慎,要全面評估其潛在影響,」他說,「這類措施可能會加劇公眾的反建制情緒,甚至引發人們懷疑政策背後是否另有圖謀。」

在30個歐盟/歐洲經濟區(EU/EEA)國家中,有10個國家對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乙型肝炎、b型流感嗜血桿菌(Hib)、小兒麻痺、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這幾類疫苗實施強制接種政策。該地區其他國家僅要求接種其中部分疫苗。

2014年至2024年間,有6個歐盟/歐洲經濟區國家新增了至少一項強制兒童疫苗接種政策。例如,義大利於2017年將包括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在內的10種疫苗列為16歲以下兒童的強制接種項目,並對未遵守規定者實施處罰。德國在2020年也推出類似規定,要求入學或進入幼兒園的兒童必須接種麻疹疫苗,但強制接種範圍僅限於這項。法國則在2018年將強制接種的兒童疫苗種類從3種擴大到11種。

而瑞士一直堅持不同的政策路徑。瑞士聯邦公共衛生局(FOPH)雖為嬰兒和兒童推薦了一系列疫苗接種計劃,但並非強制執行。是否接種疫苗不影響兒童進入托兒所或學校,這也反映出瑞士更傾向於由民眾“自願選擇”的公共衛生理念。德姆爾表示:「所謂強制接種,在瑞士根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新冠疫情改變了民眾對疫苗的看法

新冠疫情的爆發,以及全球競相研發新冠疫苗,顯著改變了大眾對疫苗的認知與接受度。

「在新冠疫情之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疫苗的態度是被動支持,」拉爾森說,「特別是一些沒有年幼子女、也還沒考慮給自己接種流感疫苗等的人,他們根本不會去主動了解疫苗接種方面的信息。」

這種情況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大多數人突然接觸到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的信息-其中不乏虛假內容,」她說,「雖然他們不一定因此變成反疫苗者,但卻萌生了許多新的疑問和顧慮。」

這種關注度的激增,也體現在德雷森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中。該研究正在追蹤疫情前後疫苗相關語言的演變。

疫苗信心計畫為歐盟委員會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疫苗接種態度上,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的分歧正在拉大。 2018年至2022年間,歐盟年長者群體對疫苗的信心有所增強,而年輕人群體對疫苗的信心則整體走低,原有的代間差距進一步擴大。這一趨勢在「疫苗是安全的」「疫苗有效」「疫苗符合我的信念」等陳述的認同度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專家認為,這種分歧源自於風險認知的差異:年長者面對更高的新冠感染風險,更容易接受那些強調個人獲益的訊息;而年輕人則更容易受副作用擔憂和心理障礙的影響。

研究也發現,圍繞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MMR)的態度差距也在擴大。18至34歲族群對疫苗安全性和重要性的懷疑情緒上升。德姆爾指出,那些在疫情期間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現在正逐漸步入為人父母的階段,需要為孩子做出是否接種疫苗的決策。德姆爾也表示,如果這一代人整體懷疑情緒更重,他們可能更傾向於延遲或乾脆跳過常規疫苗接種,這無疑會增加疫苗可預防疾病爆發的風險。

拉爾森和德雷森都指出,公眾親眼見證了科學論調在現實中不斷變化的樣子,包括公共衛生機構建議的反覆變化,以及新冠相關證據的持續演變,這其實會削弱公眾對衛生當局的信任。德雷森說:「如果當局和官方一開始說的是一套,後來又作出調整,即便這些改變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也可能會動搖公眾的信心。」

拉爾森和德雷森都指出,公眾親眼見證了科學論調在現實中不斷變化的樣子,包括公共衛生機構建議的反覆變化,以及新冠相關證據的持續演變,這其實會削弱公眾對衛生當局的信任。德雷森說:「如果當局和官方一開始說的是一套,後來又作出調整,即便這些改變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也可能會動搖公眾的信心。」

科學真相,到底誰說了算?

儘管疫苗猶豫現象日益加劇,但根據艾德曼信任研究所(Edelman Trust Institute)和全球傾聽計畫(Global Listening Project)的研究,全球大眾對科學及科學家的整體信任度依然維持在較高水準。艾德曼信任研究所是一個致力於推動社會信任研究的智庫,而全球傾聽計畫則是由拉爾森共同創辦並擔任主席的非營利組織。

2021年12月,蘇黎世一家餐廳內,店家正在核查顧客出示的新冠疫苗接種證明。
2021年12月,蘇黎世一家餐廳內,店家正在核查顧客出示的新冠疫苗接種證明。 Keystone / Michael Buholzer

拉爾森指出,許多人在遇到真正的疑問時,往往會在第一時間上網尋找答案。然而網路上聲音繁雜、觀點衝突,各種資訊撲面而來,真假難辨,要從中分清哪些是真正可靠的來源、哪些又是誤導性內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困難。

為了回應這些不斷增加的「另類敘事」所帶來的影響,科學界需要重新審視與大眾溝通的方式。「我們必須用更貼近生活、更有情感共鳴、更具同理心的方式觸達大眾,」她表示。其實,瑞士在這方面早已摸索多年,特別是在替代醫學從業者群體中,這樣的溝通方式早已被廣泛採用。

 (編輯:Nerys Avery/vm/ts,編譯自英文:瑞士資訊中文部/gj,繁體校對:盧品妤)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