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靠强制靠信任:瑞士如何化解疫苗接种犹豫

随着全球麻疹病例激增,疫苗犹豫问题愈发引人担忧。眼下,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提高疫苗接种率,而瑞士那套独具特色的一体化医疗体系表明:与其强压硬推,不如建立信任,效果更佳。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今,麻疹、百日咳等本可通过疫苗防控的疾病,又因暴发而登上新闻头条。这不仅发生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国家,也出现在疫苗覆盖率高、接种免费开放的地区。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通报的麻疹病例数量,创下25年来新高。
这类疫情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疫苗接种率下降。这警示我们:疫苗接种仍是遏制、消除传染病的重要防线。近年来,社会上关于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疑虑持续升温。虽然“犹豫不决”不等于“拒绝接种”,但它往往会导致延迟接种、漏种以及整体接种率下降-而这些后果都可能加剧致命病毒或细菌感染的传播风险。
在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对策之际,瑞士在补充和替代医学(CAM)方面的实践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当地的相关从业者已深度融入医疗体系,在民众心中往往更为“接地气”、更易沟通。这也提示我们,有温度、有耐心、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方式,有时比强制命令更能产生积极影响。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人类学、风险与决策科学教授海迪·拉尔森(Heidi Larson)指出,尽管媒体常把疫苗犹豫描绘成“反疫苗”,但其实,所谓“犹豫”,是指人们在做出是否接种疫苗决定之前的一种摇摆与不确定状态。为应对日益扩散的疫苗怀疑论和虚假信息,拉尔森在2010年发起了“疫苗信心项目”(Vaccine Confidence Project)。
瑞士巴塞尔州立医院(Kantonsspital Baselland)传染病科研究员迈克尔·德姆尔(Michael Deml)也提醒道,不该一刀切地将人群划分为“支持疫苗”或“反对疫苗”,因为现实往往更复杂、更微妙。
他指出:“实际上,真正完全反对疫苗的人,在瑞士只占1%到2%左右。”
旧顾虑,新平台
疫苗犹豫并非新鲜事,也不是数字时代的特有现象。“自从第一支疫苗问世以来,这种现象就一直存在,”德雷森表示。虽然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表现可能不同,但背后的顾虑却始终如一:担心副作用、安全性,以及某种疫苗是否真的有必要接种。
不过,近年来这种犹豫情绪有所加剧。拉尔森指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是重要推手,这些平台让虚假信息传播得更快、影响更广,也让本就存在的疑虑进一步加剧。早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疫苗犹豫列为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而这一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根据欧盟委员会和疫苗信心项目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欧盟各国公众对疫苗的信心正在下滑。2020年还有约92%的受访者认为疫苗重要,但到了2022年,这一比例降到了81.5%。除了瑞典,其余27个成员国均出现下滑。认为疫苗有效的人数比例也从89.7%降至85.6%;而在16个国家中,认同“疫苗很安全”的受访者比例还不到80%。
而在英国,情况更为严峻:2023年,仅有大约70%的成年人认为儿童接种疫苗很重要,而在2018年,这一比例还超过90%。在瑞士,这一数字在同期虽然波动不大,但同样偏低,维持在69%左右。
信任始于诊所
对抗疫苗犹豫的关键,在于公众对医疗体系的信任,以及患者和家长确信自己并未被强迫接种疫苗。
“人们要信任传递信息的人,才会相信信息本身,”德姆尔指出。在瑞士,公众对医生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信任度依然很高,他们是家长在了解儿童疫苗接种信息时最常求助的对象,他补充道。
瑞士医疗体系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替代医学的广泛应用。大约30%的瑞士人会使用这类服务,其中包括针灸、顺势疗法、人智医学(一种结合按摩、运动与心理咨询的替代疗法),以及植物疗法(草本治疗)。只要是由拥有替代医学资质的医生提供,这些服务均可通过基本健康保险报销费用。
根据德姆尔的研究,许多患者表示,跟替代医学从业者讨论疫苗时会觉得更自在,因为后者常被认为态度中立。“他们的常规说法是:‘我们在这儿为您提供信息,也愿意解答您的疑问,但最终决定权在您手里。’”德姆尔说,这种方式让对话更坦诚,也更能让人安心,让人有一种被倾听的感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缓解疫苗犹豫。相比之下,传统生物医学从业者则常被视为在主动鼓励患者接种疫苗,甚至会让患者感到被施压。
德姆尔还指出,医生通常关注整个人群的疫苗接种率目标,这容易使他们把犹豫或拒绝接种疫苗的人看作“问题群体”。他解释说,通常当患者主动问健康方面的问题时,医生会认为是件好事,但一旦话题变成疫苗,医生反而可能会紧张起来。
患者所感受到的这种无形压力,再加上医生们在沟通方面的培训不足,让疫苗话题成为医疗人员心中的一道坎。“我们对瑞士近2’000名医疗专业人员进行在线调查,受访者包括医生、药剂师、助产士和护士。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希望接受更多培训,”德姆尔说,“只有46%的人表示,在面对疫苗犹豫的患者时,他们感到自己应对得游刃有余。”
德姆尔认为,如果医疗专业人士能够改变思维方式,也许会对缓解疫苗犹豫起到显著作用。他建议,医生不应把患者提出疑问视为抵触,而应视其为建立信任的契机。“当医生愿意花时间认真回应患者的顾虑,就能帮助他们做出知情选择,同时也增强他们对疫苗、乃至整个医疗体系的信心,”德姆尔说。
意想不到的后果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往往也会受到公共卫生宣传和媒体信息的影响。“当社会在大力推动实现群体免疫时,医生也会被裹挟其中,甚至媒体也会进一步放大这种压力,”德姆尔表示。群体免疫一旦被过度强调,医生可能就会将注意力从每一位个体患者身上移开,让部分人觉得自己被忽视,甚至感受到被强迫的压力。
与此同时,这类信息往往无法像卫生当局期望的那样打动公众。“呼吁民众履行社会责任,其实不如强调个人或家庭能获得哪些好处来得有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行为科学副教授马泰奥·加利齐(Matteo Galizzi)说。他还指出,一旦群体免疫目标实现,过度宣传反而可能引发反效果,因为这会营造出一种“万事大吉”的虚假安全感。
一些看似“简单直接”的政策,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加利齐提醒说,强制接种疫苗或许看起来能立竿见影地提升覆盖率,但实际操作中却可能适得其反。“在制定强制政策时,必须非常谨慎,要全面评估其潜在影响,”他说,“这类措施可能会加剧公众的反建制情绪,甚至引发人们怀疑政策背后是否另有图谋。”
在30个欧盟/欧洲经济区(EU/EEA)国家中,有10个国家对白喉、破伤风、百日咳、乙型肝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脊髓灰质炎、麻疹、腮腺炎和风疹这几类疫苗实施强制接种政策。该地区其他国家仅要求接种其中部分疫苗。
2014年至2024年间,有6个欧盟/欧洲经济区国家新增了至少一项强制性儿童疫苗接种政策。例如,意大利于2017年将包括麻疹、腮腺炎、风疹在内的10种疫苗列为16岁以下儿童的强制接种项目,并对未遵守规定者实施处罚。德国在2020年也出台类似规定,要求入学或进入幼儿园的儿童必须接种麻疹疫苗,但强制接种范围仅限于这一项。法国则在2018年将强制接种的儿童疫苗种类从3种扩大到11种。
而瑞士一直坚持不同的政策路径。瑞士联邦公共卫生局(FOPH)虽为婴儿和儿童推荐了一系列疫苗接种计划,但并不强制执行。是否接种疫苗不影响儿童进入托儿所或学校,这也反映出瑞士更倾向于由民众“自愿选择”的公共健康理念。德姆尔表示:“所谓强制接种,在瑞士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新冠疫情改变了公众对疫苗的看法
新冠疫情的暴发,以及全球竞相研发新冠疫苗,显著改变了公众对疫苗的认知与接受度。
“在新冠疫情之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疫苗的态度是被动支持,”拉尔森说,“特别是一些没有年幼子女、也还没考虑给自己接种流感疫苗等的人,他们根本不会去主动了解疫苗接种方面的信息。”
这种情况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大多数人突然接触到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其中不乏虚假内容,”她说,“虽然他们不一定因此变成反疫苗者,但却萌生了许多新的疑问和顾虑。”
这种关注度的激增,也体现在德雷森当前正在进行的研究中。该研究正在追踪疫情前后疫苗相关语言的演变。
疫苗信心项目为欧盟委员会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疫苗接种态度上,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分歧正在拉大。2018年至2022年间,欧盟年长者群体对疫苗的信心有所增强,而年轻人群体对疫苗的信心则整体走低,原有的代际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趋势在“疫苗是安全的”“疫苗有效”“疫苗符合我的信念”等陈述的认同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专家认为,这种分歧源于风险认知的差异:年长者面对更高的新冠感染风险,更容易接受那些强调个人获益的信息;而年轻人则更容易受副作用担忧和心理障碍的影响。
该研究还发现,围绕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的态度差距也在扩大。18至34岁人群对疫苗安全性和重要性的怀疑情绪有所上升。德姆尔指出,那些在疫情期间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现在正逐渐步入为人父母的阶段,需要为孩子做出是否接种疫苗的决策。德姆尔还表示,如果这一代人整体怀疑情绪更重,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推迟或干脆跳过常规疫苗接种,这无疑会增加疫苗可预防疾病暴发的风险。
拉尔森和德雷森都指出,公众亲眼见证了科学论调在现实中不断变化的样子,包括公共卫生机构建议的反复变化,以及新冠相关证据的持续演变,这其实会削弱公众对卫生当局的信任。德雷森说:“如果当局和官方一开始说的是一套,后来又作出调整,即便这些改变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也可能会动摇公众的信心。”
拉尔森和德雷森都指出,公众亲眼见证了科学论调在现实中不断变化的样子,包括公共卫生机构建议的反复变化,以及新冠相关证据的持续演变,这其实会削弱公众对卫生当局的信任。德雷森说:“如果当局和官方一开始说的是一套,后来又作出调整,即便这些改变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也可能会动摇公众的信心。”
科学真相,到底谁说了算?
尽管疫苗犹豫现象日益加剧,但根据埃德曼信任研究所(Edelman Trust Institute)和全球倾听项目(Global Listening Project)的研究,全球范围内公众对科学及科学家的整体信任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埃德曼信任研究所是一个致力于推动社会信任研究的智库,而全球倾听项目则是由拉尔森共同创办并担任主席的非营利组织。

拉尔森指出,许多人在遇到真正的疑问时,往往会第一时间上网寻找答案。然而网络上声音繁杂、观点冲突,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真假难辨,要从中分清哪些是真正可靠的来源、哪些又是误导性内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不断增多的“另类叙事”带来的影响,科学界需要重新审视与公众沟通的方式。“我们必须用更贴近生活、更有情感共鸣、更具同理心的方式触达公众,”她表示。其实,瑞士在这方面早已摸索多年,特别是在替代医学从业者群体中,这样的沟通方式早已被广泛采用。
在中国,多项研究显示新冠疫苗犹豫并非偶发,而是在特定人群中有着明显表现。
以北京某医院为例,研究结果指出医务人员中有32.67%对接种新冠疫苗存在犹豫;相比之下,2020年公众中的犹豫比例高达47.8%,在全国首轮大范围接种后仍达35.5%。
研究也发现,女性的疑虑程度普遍高于男性,其中81%的女性受访者最担心“安全性/副作用”,明显高于男性的68%。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总接种率高,中国公众对国产疫苗的信任度却参差不齐。
尽管疫苗免费且全国推广,但当局并未实施强制接种,反而更多依赖社区宣传与医疗引导,并曾要求部分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健身房、网吧等)出示健康码或接种证明才能入内 。
(编辑:Nerys Avery/vm/ts,编译自英语:瑞士资讯中文部/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