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企業為何不再擔心瑞郎走強?

一名员工在专业从事安全技术的多玛凯拔(Dormakaba)集团位于苏黎世州维茨康 (Wetzikon)的基地。
一名員工在專業從事安全技術的多瑪凱拔(Dormakaba)集團位於蘇黎世州維茨康(Wetzikon)的廠房。 © Keystone / Christian Beutler

自1999年建立單一貨幣以來,瑞郎對歐元匯率已上漲超過60%。長期以來,如何應對過於強勢的瑞郎一直是出口行業熱議的話題之一,但近幾個月來,優先順序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2015年1月15日,瑞士央行(BNS)出人意料地宣布取消瑞郎對歐元匯率1.20:1的上限,引發貨幣和股票市場震動。該項措施是在四年前歐元區爆發債務危機期間付諸實施的,旨在避免瑞郎過度升值,導致瑞士產品在國外變得更為昂貴。在瑞士央行做出決定的幾分鐘後,瑞郎飆升,對其他貨幣匯率上漲近30%,之後穩定在1.04瑞郎兌1歐元。

瑞士央行的決定引起了經濟界的激烈反響。雇主、工會成員和企業家一致出面直指這場“海嘯”將導致出口經濟的就業陷入“非常重大的危險”,並可能對“眾多中小企業而言是致命的”。

然而,七年過去了,不得不指出,這些慘淡的預言並未成真。相反地,2015至2021年期間,瑞士工業對國內生產總值(PIB)的貢獻增長了超過一個百分點,達到19.4%,在西方主要經濟體中,僅德國(20.8%)高於瑞士。更讓人吃驚的是,儘管瑞郎對歐洲貨幣匯率持續上漲(一年內上漲10%),如今在瑞士已然沒有,或者說幾乎沒有任何質疑瑞士貨幣昂貴的聲音出現。

外部内容

具有適應能力的行業

機械、電氣和金屬行業(MEM)的統合組織Swissmem法語區負責人Philippe Cordonier強調:“如今的情況與2015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瑞士央行的決定所引發的衝擊是驟然、迅速且出乎意料的。此後,企業利用充足的時間採取措施,以應對瑞郎的升值。”

降低成本、用歐元進行元件採購、市場多樣化、開發更多的創新產品:出口企業已經將貨幣風險完全消納,而這些企業所依賴的市場中有55%以上位於歐元區。

與2015年相比,另一個重大區別是:在歐洲的通膨比瑞士更為嚴重的背景下,“瑞士製造(Swiss Made)”的產品在歐洲市場上重獲競爭力。因此,瑞士出口商可以更容易地提高銷售價格,從而抵消匯率的負面影響。

瑞士央行根本性的方向變化

正是為了應對通膨,瑞士央行在6月16日將其政策利率上調50個基點。此次加息是2007年以來的首次,進一步加速了瑞郎對歐元的升值趨勢。自夏季開始,瑞郎對歐元的匯率有史以來第一次低於1:1。

Lombard Odier銀行投資負責人Stéphane Monier注意到,“高通膨已經改變了全球的貨幣政策。與大多數國家央行一樣,瑞士央行通過提高政策利率來應對價格上漲。但與其他貨幣當局不同的是,瑞士已表明通過採取干預手段維持強勢瑞郎的意願,這或將扭轉二十年來壓制貨幣的做法。”

強勢貨幣可以將進口商品,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控制在最低水平,從而抑制消費價格。截至目前,這一政策對瑞士來說是有效的:儘管8月通膨率在一年內仍出現上漲(3.5%),但仍遠遠好於歐洲其他國家。

外部内容

瑞士央行的新主張並未激起國內集體抗議,包括過去動輒對其進行指摘的工業界和旅遊界。 Philippe Cordonier指出:“我們對瑞士央行的獨立性和授權表示尊重,而該行正在竭盡全力抑制通膨。我們目前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工業界免遭因能源短缺而導致的嚴重後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便瑞郎的強勢仍會對我們的企業利潤造成損失,但這是次要的問題。”

結構性強勢的瑞郎

借助後疫情時代的復甦勢頭,8月末,機械、電氣和金屬行業報告了2022年上半年所取得的良好業績,訂單量和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了10.1%和12.1%。然而,該行業企業仍被籠罩在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供應問題的烏雲之下,面臨巨大的利潤壓力。

此外,瑞士周邊國家的經濟前景也不容樂觀。 7月,由於烏克蘭戰爭影響持續擴大,歐盟委員會將歐元區2022年和2023年的增長預期分別下修至2.6%和1.4%。弗里堡大學(Université de Fribourg)經濟學教授Sergio Rossi認為:“由於缺乏妥善的財政刺激措施,歐元區國家在未來數月將面臨非常困難的經濟形勢。”

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師們一致認為,未來數月,瑞郎對歐元匯率仍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瑞信銀行(Credit Suisse)預計,三個月後歐元對瑞郎匯率將至0.96,而Lombard Odier則預計,未來一年歐元對瑞郎匯率將達0.93。

Sergio Rossi認為,無論如何,對於瑞士企業而言,比起瑞郎的長期強勢,歐元區購買力下降所帶來的損失可能更為嚴重:“當然,總會有足夠多的富人購置奢侈品鐘錶。擁有高附加值產品的製藥業應該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但老實說,對於所有其他工業品或更常用的消費品來說,預期並不樂觀。”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