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空調:涼了居室,熱了地球

瑞士大約10%的住宅配備了空調。
瑞士大約10%的住宅配備了空調。 Istvan Balogh / Alamy Stock Photo

更極端、更頻繁的熱浪使得民眾對空調的需求大幅增加,在瑞士這類溫帶國家也不例外。然而問題是:建築物越涼爽,地球也就越悶熱。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今年的夏天將比以往更加炎熱。這是瑞士聯邦氣象局(MeteoSwiss)在5月底做出的預測,當月的氣溫已經創下了紀錄。到6月中旬,瑞士數個地區都遭受到一波異乎尋常的熱浪襲擊,阿爾卑斯山脈北部的氣溫幾乎達到37攝氏度(98.6華氏度)。時至7月,數日38°C的高溫,更是讓瑞士乃至歐洲出現高火災風險,多處地區出現缺水的狀況。

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世界各地的氣溫都在升高,我們稱之為“異乎尋常”的氣候現象注定要成為常態。自有氣溫記錄以來,瑞士許多地區氣溫超過25攝氏度的夏日天數已翻了一番,而氣溫達到或超過30攝氏度的酷熱天氣數量變化也呈同樣趨勢(多語)

隨著氣溫的升高,使用空調給建築物內部降溫的需求也不斷增長,而這導致了用電量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由此產生的惡性循環可能給地球及人類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後果。

全球有20億冷氣機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全世界大約有20億台冷氣在運轉。這些空調大多安裝在美國、日本和中國,其中中國的空調數量在不斷增加,那裡自2010年起需求增長一直最快。而印度與印尼對空調的需求也出現激增。

外部内容

歐盟委員會下屬單位歐洲統計局(Eurostat)最近的一項民調顯示,過去40年來歐洲對涼爽空間的需求逐年增長。

就歐盟而言,1979-2021年間的“冷房度日”(cooling degree day,基於天氣條件的建築物能源需求量參數)幾乎增至三倍。歐洲統計局指出,這意味著同期內空調系統的使用增加了。與此同時,“暖房度日”(heating degree day)則減少了11%。

10%的瑞士住宅有空調

瑞士的空調設備銷售也在增加。雖然對固定與移動式空調缺乏一套全國性的數據,但瑞士資訊swissinfo.ch採訪的安裝公司及專家都確認,自本世紀初起空調市場就一直在增長。

“(夜間最低氣溫在20攝氏度以上的)酷熱夜晚數量的增加致使需求量出現增長,”提契諾州盧加諾市管道、暖氣與空調公司Neoservice的經理西蒙尼·阿內洛蒂(Simone Anelotti)表示,“對一些晚上可能難以入眠的人來說,空調成了必需品。”

在該領域已有40年工作經驗的馬西莫·莫雷蒂(Massimo Moretti)指出,老人也推動了部分需求,因為炎熱對他們而言不止是一種困擾。他說,人們通常憑直覺作出反應,在熱浪來襲時只對空調感興趣。

莫雷蒂解釋說:“我們(的工作)取決於天氣。上個月(6月20日)氣溫36度,我的電話都快被人打爆了。第二天下雨,結果一個打電話找我的人都沒有。”

根據《20分鐘》報(20Minuten)對大型電器商店做的一次民調,在6月13-19日瑞士今年第一波熱浪期間,移動式空調與電風扇銷量飆升。一家網上零售商公佈了450%的銷量增長。

不過,安裝固定式空調系統的家庭還是少數,裝這種空調需要申請建築許可。瑞士製冷協會SVK會長馬爾科·馮·維爾(Marco Von Wyl)估計,國內10%的住宅安裝了空調系統。但這個數字不包括安裝了夏天能夠製冷的冷熱兩用熱泵的住宅樓。

整個歐洲大約20%的家庭裝有空調。不出意料的是,在法國、意大利等地中海國家,這個比例會更高:法國為25%,而意大利每兩個家庭就有一家安裝了空調。德國祇有1-2%的生活空間安裝了製冷系統。

放眼全球,日本、美國和韓國是空調使用大國。國際能源署201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這三個國家逾80%的住宅裝了空調。

外部内容

空調的污染超過飛機

國際能源署預測,生活標準的提高、人口的增長及更頻繁與極端的熱浪,到2030年將造成冷氣的安裝數量增加40%。

對零售商來說,這可能是個好消息-安裝在臥室裡的固定式空調在瑞士的售價為3000瑞郎左右(約合美金3059元)-但對環境來說,這卻是個壞消息。空調和電風扇消耗的電量佔全世界總用電量的10%,算上冰箱等製冷工業的其他設備,這些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世界總排放量的10%,遠遠超過航空或海運。

這是因為這些設備含有產生溫室效應的製冷劑。如今使用最廣泛的製冷劑為氫氟碳化合物(HFCs),自上世紀80年代末起氫氟碳化合物已逐漸取代了氯氟碳化合物(CFCs)和氫氯氟碳化物(HCFCs),後兩種化合物是臭氧層的主要“殺手”。

可是氫氟碳化合物也並非無害,其全球暖化潛在威力是二氧化碳的上千倍。 《巴黎協定》與《蒙特利爾議定書》等國際協議-特別是瑞士已經批准的《基加利修正案》-致力於到本世紀中期大幅降低氫氟碳化合物的使用。

氫氟碳化合物的替代物是二氧化碳、氨和丙烷,Neoservice的阿內洛蒂指出。

“這些都是未來的製冷劑,”他解釋道,“但目前因成本高、危險性大及效率低,令其使用仍然有限。”

(編輯:Veronica De Vore,譯自英文:小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