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頂尖大學、寄宿學校–瑞士的精英在哪裡?

今天的瑞士精英在哪裡?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訪問了軍隊、國際寄宿學校和聖加侖大學。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幾乎沒有人願意被貼上「精英」的標籤,位於克朗斯-蒙塔納(Crans-Montana)的麗晶國際學校(Le Régent)校長貝恩德·韋斯特邁爾(Bernd Westermeyer)就不願意 使用「精英」這個詞;圖恩第22裝甲和砲兵軍官學校校長多米尼克·貝爾瑟(Dominik Belser)也不例外;而聖加侖大學「戰略與國際管」碩士課程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畢業生也不願意將自己和「菁英」相關。

相关内容
瑞士为何没有贵族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不是精英”,但從他們的職業生涯和所在的職位中不難看到他們擔負的社會責任。

相关内容
那时瑞士有位“国王”
商業與政治的交織
歷史學家史蒂芬妮·吉奈爾斯基(Stéphanie Ginalski)說,近幾十年來,瑞士商界精英的故事發生了許多變化。她在洛桑大學的「瑞士菁英觀察」研究所(Observatoire des élites suisses)從事研究工作,這個研究所也是她在2015年與其他人共同創立的。
20世紀初,瑞士的銀行和大公司主要是由瑞士本地人經營的。吉奈爾斯基說:「這些公司反過來又與政治緊密相關。」商業、政治和管理是交織在一起的。
20世紀末,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日益脫鉤。「在全球化和市場自由化的過程中,從19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經理人、執行長和董事長是從國外招募的。」因此,政商之間的緊密聯繫便開始不攻自破了。
在寄宿學校全天候學習
過去,在職涯中與政治緊密關聯至關重要,而如今國際經驗則代表了知識豐富、進步和成功。而這需要從小做起,在麗晶國際學校,四歲的孩子就能感受到「靈活、全面的學習環境中」。校長貝恩德·韋斯特邁爾說:「在我們的寄宿學校,學習時間不僅是從早上8點到下午1點,而是要一週7天不分晝夜地學習。”

這所寄宿學校位於海拔1500公尺的瓦萊州克朗斯-蒙塔納市內,與之毗鄰的是溫泉旅館和高爾夫球場。從教室的窗戶就可以看到阿爾卑斯山峰上的滑雪纜車。
在學校網站上有這樣的宣傳語:學校位於瑞士陽光最充足、最安全的地區之一。韋斯特邁爾說:「我們目前所處的世界,家長們都希望他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擁有抵禦危機的能力』,同時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這裡上學不僅能獲得一張來自國際名校的畢業證書,這個學校的年輕人還要在消防隊、醫院或養老院中實踐社會服務工作,學會承擔起對社會的一份責任。
聰慧且與眾不同
一方面,麗晶國際學校會安排突擊毒品測試、強制戶外訓練(任何天氣情況下),以及設定固定的學習和就寢時間;另一方面,孩子們被要求學會形成自己的觀點,找到自己喜歡的職業。當有家長問教師孩子的平均成績時,得到的答案是:「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只有平均嗎?」
寄宿學校的校長表示:「我們要的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而是最有趣的學生。這裡常用到「聰慧」一詞。入學考試包括數學測驗和面試。不過,韋斯特邁爾不願意說出來的是「素質選拔」。
「如果有特別優秀的學生因為錢而無法繼續學業,我會想辦法設定優秀成績獎」。畢竟,寄宿學校一年的學費高達10.5萬瑞郎(約合美金12萬元),但迄今為止學校幾乎沒有設置過任何獎學金。
軍人素質造就領導才能
過去瑞士商界精英中最重要的人物都曾當過軍官,這是史蒂芬妮·吉奈爾斯基在她的精英研究中發現的一個特點,這位歷史學家說:「軍隊中官銜比較高的傑出 人物被認為具有領導才能和自律性。」
韋斯特邁爾校長也曾在軍隊中服役兩年:「在我的整個求學生涯中,服兵役的那段經歷令我受益匪淺,我一直習慣按照在軍隊中學到的方式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軍隊中的紀律和成績
在瑞士軍隊中,領導能力依然是一項非常受重視的技能。與國際寄宿學校或著名商學院不同的是,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參軍,而且不需要任何費用。在軍隊中晉升的關鍵在於擁有特殊能力及紀律性。指揮官多明尼克·貝爾瑟(Dominik Belser)說,要成為特種部隊指揮官或戰鬥機飛行員,需要非凡的體能和認知能力。

在圖恩(Thun)貝斯勒明亮的辦公室裡掛著他自己畫的畫。他是工藝美術學院畢業的,父親是歷史教師。他也非常看重服兵役的那段經歷,他說:「在軍隊我有很大的創作空間,這對我很有吸引力。」

相关内容
AAD10,神秘的瑞士特种部队
長期以來,成為軍隊中的菁英首先要掌握某種武器。貝爾勒說,在1990年代,這意味著要掌握高功能的防空系統的運用。而隨著網路指揮部的成立,20歲的年輕人突然要為年長者佈置軍事戰略。這顯示軍隊中的等級結構開始瓦解。

軍隊的政策一向是決策必須立即執行,而貝爾瑟很早就對這種堅不可摧的管理模式表示質疑:「軍隊只有變得更加靈活,才能提高效率。」但是,這樣一個高度精英化、結構堅實的 軍事機構能輕易改變嗎?
我們不需要超人
貝爾瑟認為儘管有難度,但一定能改變。 這不僅需要從內部改觀,也要對外改變形象。「現在許多年輕人參軍,都是帶著要進行一場艱苦訓練和體驗個人極限的打算來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自我保護和自我肯定的狀態。」
但貝爾瑟說:「我們不需要超人。」他希望有一個團結的集體,在這個集體中,個體之間能夠相互提攜進步。在進行研討的時候,有時大家會穿著便服圍坐一圈,而不是穿著制服整齊地坐成一排。 如果能按照他的想法,他希望能有這樣一種由菁英組成的維護民主價值的「集體自衛組織」。
不斷變化
根據歷史學家史蒂芬妮·吉奈爾斯基的調查,20世紀初的瑞士商界精英,大部分是男性;來自上層社會,大多擁有法律或工程學位;或有銀行從業文憑;並有過從軍經歷,而同時,隨著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工商管理學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在瑞士東部,聖加侖大學的「策略與國際管理」碩士課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職場敲門磚,僅透過入學考核就足以令人欽羨慕,而畢業生的入職平均年薪起薪為138’000美元。

期待的馬拉松
一位化名叫娜塔莉·庫(Nathalie Ku)的畢業生在一家瑞士公司擔任管理職務,她手下管理著一個大約由10人組成的團隊。
她這樣描述在這場充滿期待的馬拉松中的感受:「如果你在歐洲的學校裡成績優秀,你就會被貼上『書蟲』的標籤。然後,你就要拼命向上爬–不一定是因為你自己想往上爬–必須進入一所名牌大學,因為那是一條必經之路,然後你就會被貼上『精英』的標籤–無論你願不願意。」
而戴上這個標籤或頭銜也會帶來很大的壓力,而且不一定會讓人感到自豪。然而,像聖加侖這樣的大學則會毫不掩飾地將自己宣傳為頂尖大學,並以「精英大學」自居。
然後在開學典禮上,大學領導和校長會出現並致歡迎詞,庫說:「有些人聽了歡迎辭後恨不得想鑽入地縫。」這是新生聽到自己被說成是特殊人才– 因為他們進入了一所自認為很特別的大學時的一種很人性化的反應。
新一代菁英?
誰是真正的精英,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因時代而異,精英可能是擁有眾多勳章的高級軍官;也可能是擁有普拉達背包和私人直升機的寄宿學校學生;或者決定裁員的首席執行長,這些都可能是菁英的標準,這些人也的確存在,但針對他們也有批評之聲。畢業於聖加侖大學的庫說:「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他們付出了很多,但幾乎沒有機會能改變什麼。」

相关内容
当老同学的网络开始瓦解
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按照上一代的方式工作。庫說:「這意味著我們要以相似的風格工作、溝通,並且持有相似的價值觀。」庫也說:「或許我們應該脫離這個模式,建立自己的系統,或尋找其他更符合我們價值觀的體系?」
在執行長和管理者層面,這可能意味著,用企業經濟的理念去經營一家小醫療診所,而不是成為跨國公司的一份子,而當今所謂的「精英」代表們會越來越經常地自問:難道一定要站在最頂端嗎?還是更應該努力衝在前面帶來更多改變?
在史蒂芬妮·吉奈爾斯基與其他研究人員一起建立的資料庫中會發現一個明顯的跡象。吉奈爾斯基只需點擊兩下,就能說出瑞銀、羅氏、雀巢和嘉能可(Glencore)是當今瑞士的商業精英,而這應該已經不是新鮮事了。雖然現在精英階層正在發生變化,但這種變化是不是–或何時會顯現出來,尚有待觀察。
(譯自德文:楊煦冬)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