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李克強:希望與瑞士開放貿易的中國前總理

2013年5月,李克強正式訪問瑞士期間,與瑞士民間合唱團「蘇黎世歌手俱樂部」(Saengerrunde Zurich)合影。
2013年5月,李克強正式訪問瑞士期間,與瑞士民間合唱團「蘇黎世歌手俱樂部」(Saengerrunde Zurich)合影。 Keystone / Walter Bieri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於週五(10月27日)突然離世,但他促成的歷史性的瑞中自由貿易協定永遠留了下來。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李克強週五因心臟病發逝世,享年68歲,距他從中國總理一職卸任剛滿7個月。

2013年3月,李克強上任兩個多月後就開始了他的首次正式出訪,而行程中的第一個歐洲國家是小小的瑞士。

在訪問的前一天,《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 NZZ)刊登了李克強題為《為何選擇瑞士?》的文章。 他在文中這樣寫道:“在中國文化中,‘第一’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我選擇瑞士作為歐洲第一站絕非偶然,在這裡,我們有幾件重要的事情要做。”

其中一件,就是要與瑞士締結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2011年,瑞中開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經過九輪磋商,終於迎來曙光。正是在李克強正式訪問期間,兩國簽署了《關於結束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諒解備忘錄》,並於2014年4月互換生效照會。瑞中自由貿易協定於2014年7月正式生效,保證了瑞士對中國99.7%的出口品,以及中國對瑞士84.2%的出口品實施零關稅。

外部内容

瑞士的機遇

2010年,李克強在達沃斯第40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WEF)上發表特別演講時指出:「過去30多年的對外開放,使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緊密地融為一體。」時任國務院 副總理的他正在力證在中國投資的重要性。

與瑞士締結自貿協定,為中國經濟與歐洲大陸以及全球前20強經濟體實現一體化提供了機會。在此之前,與中國成簽訂自貿協定的其他國家只有紐西蘭(2007年)和冰島(2013年),而兩國的經濟體規模相對較小。

2004年,中國曾試圖與歐盟進行《夥伴合作協定》(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 PCA)的相關磋商,但終因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以及歐盟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未能達成。另一方面,瑞士早在2007年就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與中國締結協議的合作意願也更強。

巴塞爾大學歐洲全球研究所的Ralph Weber教授表示:「當時,雙邊貿易頻繁,聯邦委員會甚至預計貿易額還會繼續大幅增長。那時同樣重視對外貿易的習近平剛開始在黨內掌權,也就是說,李克強還沒有遭遇之後面臨的排擠。」

據他分析,在胡錦濤和溫家寶執政期間,兩國已開始研究簽訂自貿協定的可行性。所以,在李克強成為總理之前,協議已經基本達成。

但瑞士方面並非一帆風順。當時,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s)反對現行版的自貿協定,並提議附加條款的談判,要求在協定中明確提及對人權的保護。不過該動議被議會否決。

兩國未來關係

2017年,中瑞雙方希望啟動聯合研究,將現行自貿協定進一步升級,但至今尚無進展。政治分歧可能是原因之一。

2018年瑞士支持聯合國要求中國關閉備受爭議的維吾爾再教育營的決定,雙邊人權對話陷入僵局。儘管瑞士議會投票贊成與台灣加強合作,瑞中人權對話仍於今年得以重啟。

另一方面,瑞士拒絕跟隨歐盟,對被控侵犯維吾爾族人人權的中國個人及企業進行製裁。此外,瑞士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只與「中國」這一主權國家保持外交關係。

Weber說:「如今,瑞中關係緊張,面臨巨大挑戰,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在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共想要重新獨攬大權,甚至在必要時不惜犧牲經濟利益。據說,李克強對此一直持懷疑態度。」。

不過,Weber認為,儘管李克強重視經濟和對外貿易,但並未尋求從根本上挑戰共產黨的領導。他被譽為「改革者」應該在特定語境下理解。

「不應將李克強誤讀為實質意義上推進民主進程的『政治改革家』」Weber強調。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