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瑞士落地生根的父母心情

中華文化協會
方常均提供

在全球化的時代,多次移居他國已經不再是稀奇的事。在跨文化研究的領域裡,稱這些成年之前在多種文化長大下的孩子為TCK (Third Cultural Kids,英)外部链接,他們的父母或許也經過多重文化的洗禮,最後定居某國,建立起家庭,因此不能以國籍來定義TCK的背景和心靈。瑞士外國人的比例約占全國人口的25%,這其中也包含了許多第三國定居的家庭,因著工作選擇而落腳瑞士。

中文TCK也譯為第三文化兒童,世界上著名的TCK有美國的前總統 Barack Obama,以及日本雅子皇后Owada Masako等等國際知名人士。他們浸濡于多重文化,通常具備多語能力,也能快速適應環境,並結交朋友。這樣的孩子熟悉搬家,也因為必須學習離別,也產生了「處處是吾家」 和「處處無是家」的矛盾情結。多重洗禮後,第三文化兒童長大後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貢獻,也是學術界研究的題目。在瑞士也有組織(德)外部链接專門協助這樣的家庭進入社會,並提供家長參考書籍與諮商。

位于瑞士中部的楚格州(Kanton Zug,德)外部链接跨國企業聚集,相當國際化,跨雙國文化家庭或是第三國定居家庭非常普遍。在此地,有一群出生于中國,遊歷多國後而定居瑞士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能有共同的環境學習中文與文化,篳路藍縷,同心合作,2018年3月成立了楚格州中華文化協會(外部链接外部链接)外部链接,目前有18個會員家庭。過去一年來除了母語班,也與州政府合作進行不同的活動,是瑞士中部認識中華文化的管道。

會長呂寧說:「辦一個協會好比初創一家公司,方方面面都要顧慮周全。」採訪中呂寧以會長的身分與讀者分享,在國外養育孩子的種種 挑戰;以及去國多年之後,如何在日常中看見教養在文化因素交融如何碰撞。

為了提高瑞士兒童的多語能力與多元文化的接受能力,瑞士各州的政府皆有母語與文化課程(HSK – Heimatliche Sprache und Kultur)課程。由於每個州的外國人總數和來源國不同,也呈現在大原則下各州作法不同的現象。以蘇黎世州為例,共提供21種母語課程服務,州政府並訂有各國語言的教學大綱,並有中文母語課程教學大綱外部链接(德)外部链接,提供下載服務。

瑞士資訊swissinfo.ch:當初是什麼樣的信念驅動您和創始會員成立這個協會?協會的宗旨為何?

呂寧:我曾留學美國,之後加入當地管理諮詢公司和世界五百強公司工作,見到諸多試圖融入主流文化的家庭,困擾在主流文化和原生文化之間的取捨。我自己在國外工作生活的十幾年也經歷了一個重新尋找自我,建立自信的過程,非常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有一部分中國人的身份自信。

我們希望讓在瑞士長大的與中華文化有淵源的孩子熟悉瞭解中華文化是他/她們身份特徵的一部分並為此自豪,讓這個特定的種族和文化融合成為他們的一部分,而不是成為分割他們的特徵或是被其它文化完全淹沒。 為了這一目標,我們成立了協會。

我們很高興瑞士政府有遠見卓識支援母語(HSK,德外部链接)教育和文化融入項目,州政府也免費提供我們教室開課。也感謝中國駐瑞士大使館的支援和楚格州教育部門的許可,開辦運營楚格州第一所母語中文學校。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您有什麼人手來協力合作?請與讀者分享值得一提的故事。

呂寧:協會的創始會員同時是中文學校的董事會成員兼義務工作人員,大家都有工作及繁忙的家庭事務。從招聘老師、選取教材、班級設置、學校校規,到協會財務、稅務,和工資養老金系統等等,細節慎繁。非常感謝創始成員們,秉持共同的理念讓我們即在有不同觀點的時候,也能從多方面探討問題,民主達成一致。

最困難的地方是大家的時間精力和資源都有限,許多週日下午我們在一起討論學校事宜,許多晚上在孩子睡覺後我們開電話會議。另外職涯中學到的諸多管理技能也説明我們更加有效率地管理協會。整個團隊還有熱心的義工加入,使得半年內建立協會和持續運營中文學校的願望得以實現。能結合眾人的力量也盡力滿足各方的要求,就是我們共同經歷的豐富故事。

假期卡(Ferienpass Kanton Zug外部链接 外部链接)外部链接是楚格州提供給1-7年級的學童,為期三州暑期課程, 比如:運動、藝術、語言等等活動,富有趣味與教育意義。此暑期專案是由州政府、民間企業與教會共同合作,接受企業單位贊助而成行的暑期活動。今年也包含認識中華文化的課程,由中華文化協會企畫組織。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協會目前有哪些活動或是課程?孩子對母語班的反應如何? 貴校的中文老師有什麼樣的教育背景?

呂寧:我們協會是非盈利機構,成立的同年秋季也成立了中文學校(德)外部链接,目前分別在週三下午和週六上午,開設兩個6-10歲孩子的中文母語課。我們聘用兩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專注教學,其他工作目前全部由創始會員兼顧。希望將來我們有資金聘請專員運營。

除了中文課之外,我們也舉辦傳播中華文化傳統的活動,給孩子和所有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人參與的機會。去年辦了中秋節慶祝活動,教小朋友們學唱中文歌等等。 今年暑期我們會加入楚格州假期卡(Ferien外部链接 Pass 德外部链接)活動,為楚格州的學生們提供包餃子以及介紹餃子的文化背景的課程。

秋天開始新學年裡,我們打算開設幼稚園階段的中文班,也正在籌備更多的活動。

瑞士資訊swissinfo.ch:華人文化與瑞士文化相遇時,容易產生什麼樣的碰撞? 在家庭裡,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問題?

呂寧:我在瑞士居住已經十年,之前在美國讀書工作共七年。我認為中瑞兩國傳統文化有不少共同點:比如都宣導勤勞、勇敢、誠實的美德。而華人文化較偏重群體,瑞士文化則較偏重個體,比如:在家庭裡華人子女會更多聽取長輩的意見,父母也參與子女生活的方方面面;瑞士父母對子女是更放手讓他們做自己,雙方都有更多空間;而中瑞也都有含蓄的一面,但表現方式不同,華人可能含蓄在做事,瑞士文化含蓄在表達。

這些碰撞在家庭裡可能會導致溝通上需要更多的磨合,這不僅是語言的問題,更多的是文化習俗的差異。有些碰撞與差異,用語言也難以解釋。

瑞士資訊swissinfo.ch:華人父母對於教育的理念與瑞士有明顯的差別嗎?有沒有什麼樣的差別,是華人父母最難理解與接受的?

呂寧:華人父母非常重視教育,通常在教育子女上更加嚴格,很多時候以批評和指出不足來表達關心,激勵成長和進步;比較而言,我瞭解到當代瑞士教育更加寬鬆,通過正面積極鼓勵來激發個人成長,也更加注重發揮每個人個性特點。 如果說有什麼碰撞是難以接受的話,可能大多數華人父母都難以接受孩子學業不夠優秀,不能夠考上高中將來進入大學,而上職業學校;而一般瑞士家庭較能安心接受孩子們做一個普通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哪怕是進入職業學校而不是大學,並且不為此感受到壓力。

中華文化協會
方常均提供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您覺得瑞士的華人父母有什麼樣的難處,是外人不容易理解的?

呂寧:就我個人經驗而言,所有離鄉背井的人都有相似的難處,那就是怎樣在一個新的國家和文化中適應環境,找到自己的位置,繼續茁壯成長,不妄自菲薄也不迷失自己。瑞士並非典型的移民國家,並沒有很多專門為移民準備的便利措施,加上語言隔閡和瑞士人的性格在交往上通常較保守,交友不易。如果在雨雪綿綿的秋冬兩季搬到阿爾卑斯山北面的德語區,很容易會抑鬱,甚至迷失自己。

結語:全球化的時代裡,第三文化的孩子也成了父母,但許多文化融合的過程仍是由家庭來承擔。成為父母之後,生活不再只有自己,孩子總是心中最放不下的牽掛。在事業、教育與生活中勞心勞力,仍無薪無酬地致力辦理文化協會,是蠟燭多頭燃燒。 如此為下一代著想與付出,這就是世間父母的愛,不分世代與國家。

作者:方常均 Facebook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