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瑞士哲学家认为”羞耻感”并非一种消极情绪

科研人员表示,羞耻感对我们也是有益的。 imagepoint

3名日内瓦研究人员发现,羞耻感远非负面情绪。它是种积极因素,可能具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道德价值。

朱利恩·德奥纳(Julien Deonna)、拉法埃莱·罗道尼奥(Raffaele Rodogno)和法布里斯·泰洛尼(Fabrice Teroni)是日内瓦感情科学国家科研能力中心(NCCR)的哲学家。他们发表的一本关于羞耻感的新书,无疑将引来争议。

这本著作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刊行,其英文版的书名为“为羞耻感辩护”(In defence of shame)。但是,为什么需要对羞耻感作出辩护呢?

“在心理学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羞耻感是道德上的糟糕情绪,应当尽力消除。鉴于此,就需要为它辩护了,”德奥纳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羞耻感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有时引起这种情绪的价值标准与原因。”

然而许多人认为羞耻感很糟糕、不积极。大众心理学家和各种自助类书籍,都要求人们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克服“毒害人的羞耻感”。

“我们被告知,应该做一切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事,并避免任何可能降低自尊心的事,”德奥纳坦言。但他及其同事仍然认为,羞耻感对你我有益。“大众心理学家口中的‘毒害人的羞耻感’,我们将它称作‘非理性羞耻感’,我们也同意,对那些有这种情绪的人而言,它是有害的,”罗道尼奥解释说。

“在非理性羞耻感的案例中,一个人会执着于自己无力达到的价值标准,因而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是个失败者,并感到羞耻。这儿的问题不在于羞耻感本身,而是令我们执着于‘错误的’价值标准体系的机制。”

罗道尼奥指出,某些教育及抹黑的模式会导致一些人群-例如同性恋者-去认同他们根本无法满足的价值标准。“如果这些人群的成员能对这类价值标准所导致的羞耻感变得漠然,他们的情况显然就会好转,”他承认说。

为何感到羞耻?

那么人们为何还是会感到羞耻呢?人们常说,羞耻感是一种社会情绪,是当我们在别人面前丢脸时会产生的情绪。

但在他们的新探索中,这3位日内瓦哲学家将此看作非常个人的体验。他们将羞耻感定义为,在你意识到未能达到自己的价值标准时产生的情感。所以在感到羞耻时,受到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身份。然而羞耻感可以是建设性的,他们解释,因为羞耻感激励你改善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的价值标准。你只需要确定,这是些正确的价值标准。

当然,在不同的社会与社会群体间,价值标准的差别会很大。羞耻感可以是普遍性人类经验,但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瑞士的羞耻感和日本的,真的就是一回事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是’,也是‘否’,”泰洛尼指出:“回答‘是’,是因为在意识到自己的所是或所为远低于对自己预期标准时,总会感到羞耻。从这层意思讲,羞耻感是具有普遍性的。”

“但答案也是‘否’,因为触发羞耻感的情况与价值标准,可能因地理、文化或历史条件而大有区别。我们表达的方式,亦或不表达,在这些不同场合下,所感受的羞耻感可能会有很大变化。”

点名羞辱

即便这3位日内瓦哲学家大致上赞成羞耻感,但在他们眼里,近期在美国等国家常受提倡的“点名羞辱”犯规者的流行趋势,却不是个好主意。“对于公开羞辱与羞耻感有明显联系的认识,我们持有异议,”罗道尼奥表示:“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显示,这更容易令犯规者产生耻辱感。”

他强调说,耻辱感会触发转向他人的怒火、报复心,以及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感觉,而这并非惩罚的目的。最后,通过公开羞辱一位公民,国家可能传达的信息是,犯规者低人一等。“这就不符合现代自由主义核心的平等尊严前提,”罗道尼奥注意到。

这3位作者都是日内瓦中心人类情绪跨学科研究小组的成员。该小组还包括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其中有些向来对羞耻感深有兴趣。

对于以哲学家身份关注这一命题,德奥纳、泰洛尼和罗道尼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羞耻感或是情绪,通常都可作经验性研究,他们提到,但哲学家关心的则是它与道德和伦理的关联。

“心灵哲学家对不同情绪的本质感兴趣,而不像是经验型科学那样,常常只注意现象的相互关系和各种数据,”德奥纳解释。由于羞耻感和道德间明显的关系,哲学中被称为伦理学的部分对这种情绪尤为关注,他表示。而道德一贯属于哲学家的研究范畴。

“在塑造我们的道德身份过程中,羞耻感起到什么作用,哲学对理解这点非常感兴趣。它提出的问题是,当我们在活出达到自己道德标准的生活时,若羞耻感起到了帮助的作用,那么这是怎样实现的。”

围绕着素来被称为“情绪”问题的讨论,在哲学史上一直都未曾中断过。

对情绪的经验性研究的起步则相对较晚,而且自美国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起,主要都由心理学家进行。不过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也将情绪作为其进化论的部分作过研究,他关注的是人类面部表情及情绪的非语言交流,因为动物也有这类行为。

如今对情绪则形成了跨学科研究。随着情绪心理学取得相当进展,神经心理学家已开始研究情绪在大脑上的可能定位。另一方面,人类学家在研究跨文化情绪。有人说存在一种情绪的普遍性目录,而其他人则宣称,情绪随着文化不同而不同,还有些人甚至对“情绪”这一概念本身的普遍性表示怀疑。

瑞士政府共资助着20所从事科学、技术与学术前沿领域研究工作的科研机构,它们被称为瑞士国家科研能力中心(NCCR),感情科学(Affective Sciences)中心便是其中之一。

该中心以跨学科方式研究人类情绪,在该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从事中心各项目的包括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及人文和法律方面的学者。

该能力中心的总部设在日内瓦大学,还得到了其它几所大学及研究所的参与。

10个长期项目围绕一些核心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它们包括:情绪的触发方式及其导致的人体变化;人们如何控制情绪,尤其在社会规范的范畴内;当情况控制出错时会发生什么;情绪是怎样卷入个人、群体及国家之间的社会互动的,等等。

该中心重视其研究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压力与情绪失调等方面的保健应用,及在消除冲突中的应用,无论这些冲突是发生在个人、群体或国家之间,或是家庭、工作场所或国际舞台上。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少女少男:谁更自尊?

此内容发布于 他们表示,研究结果会有助于消除男性比女性自尊更强的误解,这种误解有可能导致年轻男性的自尊问题受到忽视。 巴塞尔…

更多阅览 少女少男:谁更自尊?

(译自英文:小雷)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