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遮面罩袍禁令引国际媒体非议
禁止完全遮住面部的动议在瑞士全民公投中获得通过,在海外做瑞士推广的机构瑞士形象委员会(Présence Suisse)观察到,此事上周引起全世界媒体的一片哗然。尽管大部分媒体只叙事实不作置评,仍有个别媒体对此抨击有加,称该决定是仇视伊斯兰教。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3月7日针对“反穆斯林罩袍”动议的联邦投票以51.2%的微弱多数得以通过,这在众多海外媒体上都有提及。“对投票结果的报道基本上以只叙事实与不偏不倚的方式为主,即使穆斯林国家的媒体也是如此,”瑞士国家形象委员会主席尼古拉·比杜(Nicolas Bideau)表示。
实际上,这些报道在强调投票结果两方几乎势均力敌的同时,也不忘指出瑞士正式加入了禁穿全身面纱的欧洲国家行列。数家媒体还提到此次公投中交锋的政治力量有着不同以往的构成。“幸亏有了关注女权主张的某些左翼选民的意外支持,右翼民粹动议才能勉强过关,”法国《世界报》(Le Monde,法)外部链接评论。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谴责了歧视穆斯林的动议,该机构的批评也被一些媒体援引。
象征性决定
在投票通过后,一些海外媒体发表了批评性的评论或分析。例如德国调查刊物《明镜周刊》(Der Spiegel,德)外部链接就认为,瑞士选民的决定向穆斯林群体发出“一个苦涩的信号”。这份周刊评论道:“又一个欧洲国家的民粹主义者成功煽动起反穆斯林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转化为一项立法。这个法律就内容而言没改变什么,但就象征意义而言改变却很大。”该刊物还提醒读者,根据瑞士政府的估计,全瑞士只有30几名女性穿戴尼卡布。
“又一个欧洲国家的民粹主义者成功煽动起反穆斯林情绪”
《明镜周刊》
巴基斯坦《黎明报》(Dawn,英)外部链接则毫不掩饰地把禁止穿戴全身面纱与上世纪中期多个欧洲国家的法西斯主义者追求“种族纯净”相提并论。这家媒体痛心地表示:“这样的措施并不能推动融入与共存,反而只会加深欧洲种族与宗教的多数派与少数派之间的鸿沟。”
柏林《日报》(taz,德)外部链接注意到这是“瑞士开放与团结社会的一个损失”。该报社论作者认为禁令无助于任何人。“恰恰相反,它只会损害到在瑞士佩戴尼卡布的数位已被边缘化的女性,现在她们又忽然遇到可能被起诉的命运。”
几家穆斯林国家媒体也将遮面罩袍禁令描绘成瑞士仇视伊斯兰教势力抬头的证据。土耳其《国民报》(Milli Gazete,土)外部链接以《瑞士的可耻公投,那里再度出现对伊斯兰价值观的敌视情绪》为题撰文。而在巴基斯坦《论坛快报》(Express Tribune,英)外部链接看来,这项动议的始作俑者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恶魔化穆斯林与移民”。
不过,海外媒体中还是有一些做出了积极的评价,比如英国偏向保守的杂志《旁观者》(The Spectator,英)外部链接。这份刊物提醒说,某些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国家出于世俗化原因,也禁止女性穿戴遮盖全身的面纱,并举了乍得和突尼斯的例子。“是时候停止批评瑞士和法国等国仇视伊斯兰教了,”该媒体写道。
破坏形象?
面对有时不免尖锐的批评,瑞士联邦可能得为自己的海外形象受损而担忧。尼古拉·比杜认为,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将是穆斯林国家自己对全身面纱的态度。“我们不该忘记,某些穆斯林国家内部就这个问题也在展开辩论,遮不遮住面部有时会成为争议的主题,”他强调。
这已经不是瑞士针对伊斯兰教的公民决议第一次引起海外非议了。2009年瑞士选民通过了禁止在瑞士修建新的清真寺宣礼塔动议,当时也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瑞士形象委员会主席比杜指出,那场公投的结果招致的批评之声比这次罩袍禁令要多得多。他分析说:“海外媒体将宣礼尖塔视为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符号,而包裹全身的面纱却没有那么强烈的象征意义。”
此外,鉴于其他国家已在瑞士之前采纳了同样措施,所以这次瑞士的决定并无标新立异之处。比杜评论道:“比起上次宣礼塔禁令的投票,这回不是只有瑞士一个国家成为负面关注的对象。”
相关内容
2021年03月07日瑞士全民投票结果
(译自法语:小雷)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