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COP15:防止大面積物種滅絕的一次峰會

Colibrì
位於厄瓜多爾的皮欽查·安迪諾·可可自然保護區(Choco Andino de Pichincha)內的一隻蜂鳥,該地區是地球上鳥類物種數量最多的地方之一。 Keystone / Jose Jacome

在地球的每個角落,生態資源都處於危機之中,而每個人也都在逐步意識到這一點。 12月7日在加拿大蒙特婁開幕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旨在達成一項歷史性的協議,以避免動植物的大規模滅絕。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我如今居住在愛丁堡,但我從小在鄉下長大。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喜歡拿著畫筆臨摹各種野花。那時候我家周圍有大片野生草場,但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

“我目前住在印尼龍目島的海灘附近。我每天都會去游泳,但是視線範圍內幾乎已經沒有了任何魚類。”

“螢火蟲:過去在傍晚時分,布雷山上還能看到牠們。”

正如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讀者們在留言區分享的個人經歷那樣,生物多樣性,也就是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種類,全球正經歷著衰退。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策诺·佐卡泰利

在你居住的地方,哪些动物和植物已不复存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扭转这一趋势呢?

你是否在为一些动植物的绝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3 留言
查看讨论

這些點點滴滴的個人經歷匯成了一片海洋,而他們正是無數科學研究所論證的事情。世界自然基金會2022年版的 “地球生命力指數” (Living planet index,英)外部链接顯示,從1970年到2018年,脊椎動物的物種規模平均縮減了69%。

根據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政府間平台(IPBES)2019年的最新報告(英)外部链接,地球上25%的動植物正受到威脅,目前約有100萬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

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形勢的危急性,讓部分科學界人士將此描述為“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大滅絕”。

12月7日至19日,即將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將是人類阻止地球物種滅絕的一次重要嘗試。

這次峰會的目的,是讓各方在峰會結束時簽署一項歷史性的協議,旨在於2030年以前的這段時間內阻止生物多樣性的銳減,並在2050年前能夠基本恢復正常水平(見方框)。

為了能夠在2050年之前“與自然和諧相處”,該協議列出了在2030年之前要實現的21個目標。以下是主要內容:

  • 確保在全球範圍內,至少有30%的陸地和海洋,尤其是對生物多樣性維護特別重要的區域,能夠形成具有代表性、資訊溝通順暢的自然保護區,並通過有效和公平的管理系統,得到妥善保護。
  • 防止或減少50%的外來物種的入侵,有效控制或消除這些外來物種,以消除或減少牠們對生態的影響。
  • 將區域內分散的營養物質(肥料)減少至少一半,殺蟲劑減少至少三分之二,杜絕塑料垃圾的傾倒。
  • 利用基於生態系統的手段,來緩解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每年至少減輕10千兆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帶來的影響;並確保所有緩解的措施不會對生物多樣性帶來負面影響。
  • 以公平和公正的方式,重新定向、整合、改善或消除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人為措施,每年至少減少約合5000億美元的上述內容。
  • 通過各種途徑,將財政資源增加到每年至少2000億美元,開發新管道、發展額外的有效資源,每年至少增加100億美元的國際資金投入到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多樣性保護事業。

資料來源:《生物多樣性公約》外部链接(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從何而來?

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地球高峰會議)上,與會各方共同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包括瑞士在內的196個國家簽署了該協議。

由第一個公約所產生的締約方會議(COP)促成了《巴黎氣候協定》的通過。同時,第二個公約,即《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則促成了“愛知目標”,該目標以2010年舉行的第10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日本舉辦地命名。

然而到目前為止,效果有限。即將以觀察員身份參與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的蘇黎世大學科學家兼bioDiscovery外部链接團隊負責人科內莉亞·克魯格(Cornelia Krug)向瑞士資訊swissinfo.ch表示:的確,人們愈發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自然保護區的數量也有所增加,但之前的各項協議為2020年設定的20個目標,卻沒有一個完全實現。

不僅僅是氣候問題

每當談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產生的負面影響時,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二氧化碳排放與氣候變化。然而,全球暖化只是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之一,儘管氣候問題越來越嚴重,但它卻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克魯格指出:“土地用途的變化,例如出於農業目的,是導致物種滅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個是污染。污染源不僅有海洋中的塑料,還有土地上過度使用殺蟲劑和化肥。”

對此,克魯格與她的同事們一致認為,氣候變化與生態多樣性的銳減,是兩個需要同時解決的問題。因此,以犧牲動植物的多樣性為代價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手段是不可取的。例如,通過大規模的造林,來提供生物能源以緩解溫室氣體的排放。單一種植的楊樹林的確很大程度上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然而它對於環境的生態多樣性來說卻很不利。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平台(IPBES)警告說,如果一片土地用來單一地種植維持生計的農作物,那麼當地的糧食安全也會受到威脅。

Pesci pagliaccio in un anemone
氣候的驟然變化使許多不能迅速適應的物種處於危險之中。其中就包括小丑魚。 Nature Picture Library / Franco Banfi

達成協議的障礙有哪些?

第十五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的組織工作一直很困難。會議最初定於2020年10月在中國昆明舉行,後來經過數次延後,最後決定在加拿大召開。

中國保留了主席國地位,但似乎並不重視這次峰會。事實上,中國政府沒有邀請任何國家元首(只有部長和非政府組織領導人),國家主席習近平本人也不會出席,他之前也沒有出席在沙姆沙伊赫舉行的COP27氣候大會。

使中國更加被動的是烏克蘭戰爭造成的能源和糧食短缺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了許多國家政府優先考慮的因素。

以上所有因素,都是協議在討論問題的實質之前,即在協議草案階段,可能會遭到個別國家政府抵制的原因。

克魯格特別指出了三個與資金有關的問題:第一個問題顯而易見,是從哪裡能夠找到落實並之行可能達成的協議的財政資源。在此前的COP27氣候大會上,各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已然不再願意把手伸進他們的錢包。

第二問題是關於協議成果的公平分享(benefit sharing)。換句話說,需要確保一個國家的生物資源能夠公平地惠及這個國家自身,而不會全部落入開採該資源的跨國公司之手。

最後,還有一個緊迫的問題是補助與津貼。即使是在瑞士,某些危害生物多樣性的農業(和其他)活動,都能夠得到津貼的支持。協議草案中設想的減少這類津貼,可能會遇到很多政治阻力。

克魯格表示,儘管困難重重,但仍有一線希望。 COP27氣候大會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生態及其多樣性的恢復,對於實現氣候目標至關重要。此外,在沙姆沙伊赫氣候大會上,關於建立基金會以補償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中所蒙受的損失的決定,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一步,因為發展中國家的生物多樣性通常比較豐富。

瑞士在COP15中的優先考量是什麼?

瑞士政府的志向遠大。對於到2030年以前保護地球上至少30%的陸地和海洋區域這一目標,瑞士是支持其實現的 “高信心同盟”外部链接(HAC)的成員之一。

瑞士代表團成員、瑞士生物多樣性論壇(SCNAT)外部链接科學撰稿人艾瓦·斯佩恩(Eva Spehn)表示,在蒙特婁的峰會,瑞士將爭取達成包含遠大目標並具有明確時限的一份協議,並引入相關指標來衡量其進展。此外“有能力的國家必須提供更多更好的資金,而私人資金來源也應與目標相一致,”她補充道。

外部内容

瑞士的生物多樣性狀況如何?

儘管瑞士有雄心壯志,但瑞士在這方面的成績單卻遠不盡如人意。

最近,《歐洲野生動物和自然棲息地保護公約》(伯恩公約)的締約方批評了瑞士在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的不作為,認為在這一領域,瑞士聯邦在歐洲吊車尾。

根據聯邦環境總署與瑞士物種資訊局外部链接將於2023年公佈的紅色名錄外部链接監測摘要的記載,瑞士境內有大約56000種植物、動物和菌類。專家估計,瑞士還有大約29000個其他物種未被統計。統計結果將在2022年的《熱點》外部链接雜誌上公佈,該雜誌由SCNAT出版。斯佩恩強調,在被觀察的物種中約35%(10844種)在瑞士屬於瀕危物種。

在給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書面答復中,斯佩恩解釋道,事實上瑞士已經採取了多種緩解生物多樣性衰退的措施,但要扭轉這種趨勢,就必須減少造成這種衰退的因素。斯佩恩以農業、建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重建為例,指出從1985年到2009年,瑞士約有15%的土地被改造。

除此之外,還有前面提到的補助與津貼問題。 2020年,SCNAT和瑞士聯邦森林、雪地和景觀研究所(WSL)設立了162項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補貼外部链接,涉及的領域包含了農業、旅遊業以及運輸和能源等各個部門。這些補貼價值400億瑞郎,大約是用於促進生物多樣性措施的金額的30至40倍。

(譯自意大利語:瑞士資訊中文部)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