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西非可可卡特尔能否涅槃重生?

cocoa cartel
illustration Helen James / swissinfo.ch

受新冠疫情影响,加纳和科特迪瓦旨在提高可可豆价格的动议无疾而终。如今,这两个国家尝试夺回失地,帮助数百万农户摆脱贫困。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可可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西非的可可种植最早可追溯到1868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档案中提到,在当时被称为英国皇家殖民地的黄金海岸,几棵可可树茁壮生长在位于阿克罗蓬(Akropong)的瑞士传教慈善机构“巴塞尔传教所”的领地上。如今,科特迪瓦和加纳等西非国家生产了全球60%以上的可可豆,而瑞士已成为巧克力的代名词。

近年来,这种互惠互利关系日益承压。科特迪瓦和加纳不再满足于在1200亿美元的巧克力产业中仅分得60亿美元的微薄利润。瑞士与欧盟和美国一样,对西非可可种植区的森林砍伐和童工问题感到不满。双方在向彼此施加压力,以获得各自想要的东西,但与可可生产商相比,权力的天平仍然严重偏向可可消费者。2021年,瑞士巧克力制造商雀巢(仅糖果业务)、瑞士莲(Lindt & Sprüngli)和百乐嘉利宝(Barry Callebaut)的收入总和是前一年科特迪瓦和加纳出口可可豆价值的三倍多。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方,他们也在塑造未来的可可生产格局。

该系列报道的六篇文章将探讨西非如何通过重新谈判来转变其在巧克力行业中的角色。从团结一致、共同进退,到通过投资于数字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可可生产的价值量……这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但也是一场必要的战斗,因为这么做可以让生产者不被全球可可价格所绑架,从而确保该地区500万可可种植者的生计。

全球最大的两个可可生产国已经忍无可忍。在新冠疫情期间,加纳和科特迪瓦迫于压力,向国际买家折价出售可可豆以提振销量,近期这两个国家决定采取共同立场。

2022年7月29日,位于阿克拉(Accra)的价格游说联合体科特迪瓦-加纳可可动议组织(CIGCI)宣布,自8月起,加纳和科特迪瓦将停止对“原产地差额”这种长期产品溢价做出让步,该溢价使其可可豆售价高于优质可可豆的国际市场价格。在过去两年里,由于两国可可理事会为了清掉可可豆库存,不得不出此下策,将原产地差额价格下调了150%。曾经提高数百万可可农民收入的价格溢价,演变成了消耗两国财政预算的折价。

CIGCI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阿桑沃(Alex Assanvo)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你们(国际可可买家)仍然买到同样品质的产品,但作为市场买方,你们决定寻求价格折扣,因为你们觉得价格对市场来说太高了。”

CIGCI已经通知巧克力生产企业和可可公司,将2022年11月20日设定为调价最后期限,要求可可豆买方不再寻求“原产地差额”折扣,并威胁称,除非他们遵守规定,否则将暂停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禁止他们进入可可种植园评估收成情况。

就在截止日期前两天,买卖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成立了一个由可可生产者和购买者组成的工作组,以寻找一个长期可持续的价格机制,确保农民在销售优质可可豆时能获得公平的报酬。工作组必须在2023年一季度末前给出一项提案。

外部内容

严重依赖加纳(占瑞士可可进口量的55%)的瑞士巧克力行业,目前正在密切关注谈判进展,面对供应链中断和其他巧克力原料成本激增,瑞士巧克力生产商希望价格上涨幅度能够保持在最低水平。

俄乌战争正在影响能源安全和葵花籽卵磷脂的供应,葵花籽卵磷脂是一种天然乳化剂,用于将巧克力中的成分粘合在一起。瑞士巧克力协会(Chocosuisse)主席乌尔斯·弗勒(Urs Furrer)表示,目前厂商主要担心糖和牛奶等受价格保护的国内商品成本上涨。

“我们担心,由于经济形势的发展,消费者支付高价的意愿降低。这对瑞士巧克力等高端产品的影响要大于廉价的量产商品,”弗勒说。

勉强维持生计

然而,当巧克力生产商担心他们的利润时,可可豆生产国却担心农户的收入。

根据市场研究平台MarketsandMarkets在2022年8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每年全球巧克力市场价值接近1280亿美元。然而,加纳和科特迪瓦合计占全球巧克力生产所需高级豆产量的60%,两国声称自己实际只拥有6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farmer
西非五分之一可可种植户的收入不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Reuters / Ange Aboa

两国农民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根据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于2021年11月进行的数据分析,这两个西非国家约有100万可可农民(总数约500万)的收入不足以负担他们的各项基本需求,如食物、住所、衣服、教育和医疗。

2018年3月26日,两国总统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Abidjan)举行会议,并签署了《阿比让宣言》,正式建立伙伴关系,承诺共同努力为其可可农户提高产品价格。

CIGCI
科特迪瓦和加纳的农业部长和可可理事会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在阿克拉正式签署协议,成立科特迪瓦-加纳可可动议组织(2021年8月6日)。 cighci.org

一年后-也就是2019年,加纳和科特迪瓦的可可理事会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对出口到瑞士等地的可可每吨多收400美元费用。这项被称为“生活收入差额”的附加费旨在增加可可种植户的收入,使他们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

但就在可可卡特尔似乎正通过“生活收入差额”实现其目标时,新冠疫情来袭,导致可可和巧克力的需求下滑。在这种环境下,每吨400美元的附加费使得科特迪瓦和加纳的可可与印尼、尼日利亚和厄瓜多尔等国的可可相比过于昂贵。为了去库存,加纳和科特迪瓦只得被迫降低附加费溢价,折扣价出售可可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可可交易商告诉瑞士资讯:“这个体系的设置方式使可可生产商永远无法成为赢家。他们可以提高价格,但国际买家就会去别处购买可可。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任何滞销的产品都将不得不在此后折价出售。”

外部内容

加纳和科特迪瓦大约70%的可可作物在收获前出售。参考价格是美国洲际交易所(ICE)的可可期货价格,并根据“原产地差额”和“生活收入差额”进行调整。其余30%直接在现货交易所出售。

扣除由可可理事会提供的保险和货运等服务费用后,农民获得的收入大约是可可豆出口收入的70%。

Ivory Coast farmers
扣除由可可理事会提供的保险和货运等服务费用后,农民获得的收入大约是可可豆出口收益的70%。 Godong / Alamy Stock Photo

对瑞士巧克力行业的影响

科特迪瓦和加纳试图重新调整可可价格,但并没有阻止瑞士巧克力行业的发展-至少目前还没有。

瑞士莲(Lindt & Sprüngli)是全球第七大巧克力公司,2021年销售额超过45亿瑞郎,该公司的一位发言人告诉瑞士资讯:“瑞士莲在采购可可时,一直全价支付生活成本差额,并将继续这样做。”

自生活收入差额实施以来,瑞士食品巨头雀巢(Nestle)从加纳和科特迪瓦采购的可可份额一直保持稳定,公司进口的可可豆中近一半来自这两个国家。这家全球第六大巧克力公司的2021年糖果销售额达到75亿瑞郎,雀巢原本每年从科特迪瓦进口的可可数量为14.7万吨左右,该公司承诺在2021/2022年可可收获季追加进口4万吨可可,并预计其从西非购买的可可豆数量将在2025年前稳步增长。

瑞士可持续发展可可平台(SWISSCO)董事总经理克里斯蒂安·罗宾(Christian Robin)说:“根据我们的观察,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自生活收入差额实施以来,我们的成员从加纳和科特迪瓦采购的可可减少了。”这个平台的成员包括巧克力制造商、零售商、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

但罗宾告诫说,尽管可可生产者在努力增加农户收入,但他们无法完全不受市场规律的影响。

他说:”必须在市场供需动态的背景下看待生活收入差额的应用和国别溢价的变化。例如,某些产地的可可供应过剩或库存充足,都会对全球市场价格和差额溢价产生影响。”

调升溢价?

随着全球可可需求缓慢复苏,科特迪瓦和加纳在2022年7月决定,重新实施“原产地差额”溢价的时机已经成熟,一些买方也决定接受调价。

2022年9月中旬,科特迪瓦签定可可出口合同,三年来首次以正溢价出售2023/2024年收获期的可可。买方是美国大宗商品贸易公司嘉吉(Cargill),而该公司同意在不索要任何折扣的情况下购买2.5万吨可可。

为了加强他们在市场上的话语权,科特迪瓦和加纳一直在游说其他主要可可生产国加入他们的行列。2022年10月14日,在2018年卡特尔成立之初拒绝加入的尼日利亚和喀麦隆表示有兴趣加入。这两个国家之所以改变态度,一方面是担心错失良机(尼日利亚估计由于不收取“生活收入差额”溢价,每年损失达600亿奈拉或近1.25亿瑞郎),另一方面是担心“生活收入差额”会导致跨境走私。

外部内容

如果他们能够谈妥,那么这四个国家将占全球可可豆供应量的75%左右,从而使科特迪瓦-加纳可可动议组织拥有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阿桑沃表示:“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这种伙伴关系,将减少私营部门转向别处购买替代品的能力,也使我们具备更强的议价能力,从而更好地建设可持续、有回报的可可种植业,让各个行业参与者共享繁荣发展。”

(译自英文:中文部,编辑:Nerys Avery)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阿南德·乾德拉塞卡

你愿意为“对森林友好”的巧克力多付多少钱?

欧洲计划禁止进口与森林砍伐有关的西非可可豆。

32 留言
查看讨论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