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媒體:瑞士前聯邦主席與普丁和金正恩一同亮相北京閱兵-對瑞士來說是一樁醜聞

親愛的讀者:這裡是瑞士主要媒體在過去一週發表有關中國的報導。瑞士前聯邦主席毛瑞爾應邀前往北京閱兵,此舉未經官方授權-聯邦外交部並不知情,該醜聞會對瑞士構成潛在損害;川普改口表示歡迎中國學生赴美,稱這符合美國的利益;機器人取代兒童:中國控制人口結構變化的方法「基於算法,而不是基於生育數量。」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我們為你總結摘要了瑞士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文章,讓你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在中國發生的事件、新聞和熱門話題,解讀瑞士的見解與觀點。
下面是主要內容摘要:
瑞士前聯邦主席與普丁和金正恩一同亮相九三閱兵對瑞士來說是一樁醜聞
瑞士公共服務機構-瑞士德語廣播電視SRF於8月28日發布消息(德)外部链接:瑞士前聯邦委員于利·毛瑞爾(Ueli Maurer)決定前往中國參加九·三閱兵式。此舉引發外界關注,尤其是因為他的這次出訪未經官方授權-聯邦外交部並不知情。

「作為一名普通公民,他可以接受這樣的邀請。但毛瑞爾在瑞士並非普通人……在中國,他會被視作前瑞士聯邦主席和財政部長…… 中國媒體很可能將此描述為瑞士派代表出席。」
Ralph Weber,巴塞爾大學歐洲全球研究教授
瑞士政府並未收到此次中國閱兵的正式邀請。Weber認為瑞士對此幾乎可以感到慶幸-這讓他們免於做出艱難的決定。「毛瑞爾的訪問決定顯然是獨立做出的,」Weber指出,「在過去,前聯邦委員都是經過授權後才會去中國參加政治活動。」
這位專家表示,閱兵的宣傳意義格外突出:政客出席的場景顯示北京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在中國,前政客也被視為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在瑞士等民主國家,前政客的影響力通常較小,「但這一事實在中國看來不足一提。」
「中國會很感激一位來自西歐的前高級政治家出席閱兵。這賦予了其活動更多的國際合法性。」
Mark Balsiger,政治學家(摘自nau.ch/德外部链接)
近日,前聯邦委員莫里茲·洛伊恩貝格(Moritz Leuenberger)透過《每日導報》(Tages Anzeiger)表達了嚴厲的批評(德)外部链接,指責毛瑞爾的決定「違背了瑞士的利益」和「所有譴責侵略烏克蘭戰爭的瑞士人民的堅定立場。」
在該報的另一篇相關報道(德)外部链接中,瑞士社會民主黨議員Fabian Molina指責說,毛勒此次與普丁和金正恩等獨裁者一同亮相是一樁醜聞,對瑞士構成潛在損害。
「前聯邦委員毛勒並非首次展現他對威權政權的崇拜…… 毛勒竟然想與普京同席而坐以顯示自己的重要,這令人尷尬。」
Fabian Molina,瑞士議會國民院社會民主黨成員
Molina有意提交一項議員動議,以規範前聯邦委員的外交官身份:前聯邦委員目前終身持有外交護照,這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他們出國是在執行公務,即使有時是純粹的私人活動。
毛勒在任期間就以其親商的對華政策而聞名。《每日導報》(德)外部链接也寫到:在歐洲,除了普丁之外,只有親華的白俄羅斯、塞爾維亞和斯洛伐克總統出席閱兵。

川普改口表示歡迎中國學生赴美,並表示這符合美國的利益
瑞士最具傳統的德語日報《新蘇黎世報》(NZZ)於8月28日發布題為《川普改口表示歡迎中國學生赴美,稱這符合美國的利益》的文章。「這是典型的川普式的突然改變」。
國務卿馬可·盧比奧在5月宣布,政府將「積極吊銷」中國學生的居留許可,包括那些與共產黨有密切關係或在「關鍵研究領域」活躍的學生。
而近日,川普在總統閣會議上表示,美國將歡迎60萬中國學生-這是2023/24學年美國大學實際入學人數的兩倍多。
文章分析認為,川普在平衡一個困擾所有西方大學的問題:這些大學依靠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來捍衛其在全球競爭中的領先地位。而且,他們在經濟上也需要國際學生。「去年,中國學生為美國帶來了約140億美元的收入。」
「大多數來自中國的學生和研究人員都為美國帶來了好處。」
美國聯邦調查局
但也有少數「害群之馬」故意竊取知識、抄襲材料、監視其所在院校,從而為中國提供了便利,文章寫到,在國際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像中國這樣的威權國家正在刻意利用西方國家及其院校的開放。
《新蘇黎世報》提到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去年提出的「在開放與防禦之間找平衡」的折中方案:對「那些研究可用於軍事目的技術、具有軍事背景或來自出口限制國家的」碩士以上學生、研究人員和員工進行系統性的安全審查。而為了盡可能維護研究自由,基礎研究被排除在外。 ( NZZ外部链接/德)

機器人取代兒童-中國應對社會萎縮遲來的計劃
《新蘇黎世報》(NZZ)8月底發布的、題為《機器人取代兒童-中國應對社會萎縮遲來的計劃》的文章指出,中國正急速走向一場人口災難: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中國幼兒園入園兒童數量減少了25%。而中國控制人口結構變化的方法「基於演算法,而不是基於生育數量」。
人口結構的改變使中國社會面臨與日本或歐洲社會同樣的雙重問題:第一,誰來照顧日益增加的老人?第二,在年輕人就業、消費、創業數量減少的情況下,誰來保障經濟成長?
為了因應這一困境,中國政府執行雙軌戰略:一方面推出家庭友善措施,另一方面推動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通過了一項國家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可以藉助人工智慧來解決人口老化的社會問題。
「共產主義國家一直以來都痴迷於科技。科技代表著進步,旨在彰顯其優於西方的優勢。在中國,機器人、無人機和人工智慧工具的無處不在,表明黨正在引領人民走上承諾的現代化和全球霸權之路。」
《新蘇黎世報》
在中國文化中,子女要身體力行地照顧父母。但未來誰來照顧老化世代呢?他們可能只有一個子女,甚至一個子女都沒有。北京大學人口統計學家李建新在一篇科學論文中寫道,20到30年後,家政和護理機器人應該能夠照顧老年人。他甚至認為,人工智慧還可以承擔情感角色。
《新蘇黎世報》最後寫到,中國政府能否借助家庭友善政策和人工智慧來扭轉人口危機,仍值得懷疑。「這很可能只是控制損失的手段… 幾年或幾十年以後,中國將不得不意識到:自己未富先老。」( NZZ外部链接/德)
以下均为简体内容
瑞士重要新闻简讯
这些也许是你本周不应错过的信息:

相关内容
涉嫌贩运中国籍性工作者,瑞士五人遭起诉

相关内容
2024年瑞士最受欢迎的婴儿名:Emma和Noah

相关内容
来瑞移民人数下降,服务业仍为主力吸纳

相关内容
瑞士药监局警告:警惕危险的减肥产品
更多瑞士新闻简讯可点击这里查看。
参与讨论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用10种语言报道瑞士。参与我们的讨论,你可以对瑞士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投票等等畅所欲言。而且,你的留言会被自动翻译成其他9种语言。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我们平台,与全世界80%的读者进行对话-不分国家,不分语言,不分时间。
本周讨论话题: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订阅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了解瑞士媒体关于中国话题的新闻、观点及分析文章的总结。瑞士媒体关于中国都在报道哪些主题?这个时事通讯让你对此一目了然。
当然,你也可以挑选你喜欢或关注的话题,订阅我们的最新及最热门文章。
最后,如果你对我们的报道有任何想法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下一期《瑞士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将于9月11日星期四发布。
来自伯尔尼的问候!
瑞士资讯中文部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