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媒體:中日外交爭端升級,中國總領事威脅要“割斷”日本首相“骯髒的頭顱”
親愛的讀者:這裡是瑞士主要媒體在過去一週發表有關中國的報導。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表示,如果中國攻擊台灣,日本將與美國並肩作戰。②中國10月經濟數據再度令人失望,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深陷通貨緊縮壓力。③歐洲道路上的中國產公車存在外部存取通道,製造商可以直接存取電池和能源管理系統。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我們為你總結摘要了瑞士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文章,讓你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在中國發生的事件、新聞和熱門話題,解讀瑞士的見解與觀點。
下面是主要內容摘要:
中日外交爭端升級:中國總領事威脅要「割斷」日本首相「骯髒的頭顱」
近日,包括《新蘇黎世報》(NZZ,德)外部链接在內的多家瑞士媒體就「日本首相的台灣言論引發中日外交爭端」進行了通報。
日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會議中表示,如果台灣爆發武力衝突,可能被視為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日本自衛隊有權進行軍事干預。「她實際上是在說,如果中國攻擊台灣,日本將與美國並肩作戰。高市早苗的這番表態比美國更進一步,「《新蘇黎世報》在11月14日的文章中寫道,「中國政府顯然感到被冒犯,並以侮辱性的方式予以回擊-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官在X平台上寫道:「擅自闖入的骯髒頭顱,只能毫不猶豫地砍掉。你們準備好了嗎?。」
中國共產黨黨報《人民日報》刊登評論文章,稱日本右翼企圖將日本重新變成軍事強國,高市想要粉飾日本侵略歷史,並恢復軍國主義。「這標誌著日中雙邊關係急劇惡化。」《新蘇黎世報》評論道。
該報提到,更早前,高市早苗在韓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高峰會期間會見了習近平。「會晤中,她面帶微笑;而習近平則面無表情,因為他深知日中關係仍將錯綜複雜…… 高市是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親信,而後者在中國的大眾輿論和學術界被描述為軍國主義者。」
根據《新蘇黎世報》分析,中國共產黨把日本戰爭罪行作為國家宣傳的核心內容,日本對中國共產黨而言是一個「有用的敵人形象」。然而,這項做法會在民眾中引發仇恨。以往外交爭端期間,中國人曾公開焚燒日本產品,恐嚇日本公民;去年也曾發生在華日本人遭到持刀攻擊的事件。
據Watson.ch(德)外部链接報道,除了輿論之外,中國海警也發出了強硬的政治信號:派遣了巡邏艇前往存在領土爭議的島嶼群。中國政府也已建議其公民避免前往日本。「日本航空公司、化妝品公司、百貨公司等與旅遊相關的板塊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大幅下跌,這可能進一步損害日本經濟的關鍵產業。」
瑞士德語電視台(德)外部链接在相關文章中提到,高市的發言在執政黨內部也引發批評。高市表示,她的發言只是假設,不會再重複該言論。
中國陷入通縮惡性循環,投資與消費雙雙疲軟
11月14日,瑞士最具傳統的德語日報《新蘇黎世報》(NZZ)報道,中國10月份經濟數據再度令人失望地顯示,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深陷通貨緊縮壓力。官方數據顯示,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2%,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連續第29個月下跌,降幅達2.1%。同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較去年同期成長2.9%,低於市場預期,投資更是創下新低,今年前十個月年減1.7%,其中民營企業縮減尤為明顯。
消費疲軟的背後是就業和收入壓力。青年失業率官方數據接近20%,獨立專家估計或高達40%。不少企業削減薪資,導致國民更喜歡儲蓄而非消費。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房價和銷售量雙雙下滑,政府已基本放棄托市措施。汽車業價格戰愈演愈烈,比亞迪一年內降價逾四分之一,但仍未能阻止銷量下滑。
「受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國內經濟壓力巨大。」
中國國家統計局
瑞士德語區最古老《商業週報》(Handelszeitung)外部链接評論指出,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原因不僅是消費疲軟,也與房地產危機和產業政策失衡密切相關。分析師指出,通貨緊縮不僅壓低企業利潤,還抑制投資和招聘,形成「價格下跌-消費延遲-需求進一步萎縮」的惡性循環。
政府已推出多項刺激措施,包括發放消費補貼、提高退休金和醫療補助,並允許地方政府提前發行債券,但效果有限。社會福利改革進展緩慢,原因在於公共財政壓力巨大,退休基金預計2035年耗盡,稅收也因企業利潤下滑而減少。專家呼籲進一步改革所得分配、擴大社會保障,以恢復消費信心。( NZZ外部链接/德)
透過行動通訊進行遠端控制:中國可以隨時切斷電動巴士的電源–在瑞士也是如此嗎?
瑞士跨地區的重要德語日報《每日導報》(Tages-Anzeiger)日前報導:歐洲道路上的中國產公共汽車數量正在增加,但是挪威近日發現,多輛中國製造的電動巴士存在外部訪問通道,製造商可以直接訪問電池和能源管理系統。瑞士德語電視台SRF的相關文章寫道:「這些宇通品牌的巴士可以通過一張電子SIM卡,通過羅馬尼亞與中國進行連接,從而進行控制、鎖定和叫停巴士的行進。」
宇通公司透過英國《衛報》強調,資料將儲存在法蘭克福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的資料中心,經過加密處理,僅用於維護目的。但丹麥政治家Thomas Rohden指出,歐洲對中國技術的過度依賴是一種「戰略風險」。歐盟也對此感到擔憂。因為該議題不僅涉及網路安全,還關乎關鍵基礎設施的經濟依賴性和資料保護問題。
丹麥最大的交通公司Movia已經營運468輛來自中國的電動巴士,其中半數以上來自宇通。目前,挪威和奧地利仍在使用宇通巴士。但瑞典已預防性地停用了中國巴士。
「因為存在涉及車輛或其部件的風險因素,宇通巴士尚未在瑞士的專營公交線路中投入使用。」
瑞士聯邦交通局
中國電動車也已進入瑞士:2024年底,首輛在中國生產的CRRC C12 型公車在瑞士Engelberg投入營運。此外,瑞士郵政巴士公司也開始了四輪自動駕駛汽車的試驗。在聖加侖、圖爾高以及阿彭策爾州,客戶將來可以預訂由中國公司Apollo Go營運的自動駕駛電動車出行。
瑞士郵政巴士認為來自中國的電動車不存在危險。瑞士的資料保護法非常嚴格,禁止將個人或敏感資料傳輸到中國。此外,瑞士電動郵政巴士無法被進行遠端控制,因為公司設有操作員監督車輛行駛。
意識到風險的瑞士政府於今年8 月授命制定一項嚴格化關於數位產品的«網路彈性法»。 ( TagesAnzeiger外部链接/德)
以下均为简体内容:
瑞士重要新闻简讯
这些也许是你本周不应错过的信息:
相关内容
瑞士开庭审理中国籍男子贩卖人口及组织卖淫案
相关内容
中风治疗:科学家研发可在血管中游动的微型机器人
相关内容
2023年瑞士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达7186瑞郎
相关内容
瑞士乡村地区男性精子质量欠佳
更多瑞士新闻简讯可点击这里查看。
参与讨论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用10种语言报道瑞士。参与我们的讨论,你可以对瑞士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投票等等畅所欲言。而且,你的留言会被自动翻译成其他9种语言。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我们平台,与全世界80%的读者进行对话-不分国家,不分语言,不分时间。
本周讨论话题: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订阅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了解瑞士媒体关于中国话题的新闻、观点及分析文章的总结。瑞士媒体关于中国都在报道哪些主题?这个时事通讯让你对此一目了然。
当然,你也可以挑选你喜欢或关注的话题,订阅我们的最新及最热门文章。
最后,如果你对我们的报道有任何想法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下一期《瑞士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将于11月27日星期四发布。
致以来自伯尔尼的问候!
瑞士资讯中文部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