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業:瑞士的「赫拉克勒斯之力」還是「阿基里斯之踵」?
製藥業是瑞士經濟的重要引擎,但其強勢地位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卻成了瑞士的軟肋。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瑞士出口商品徵收39%的關稅。消息一出震動整個商界,政界人士更是紛紛趕赴華盛頓。該稅率比美國對歐盟商品的稅率高出兩倍不止,全球都數一數二。
只有一個行業鬆了口氣——被豁免的製藥業。
然而,製藥業很快就成了眾矢之的。瑞士製錶商百年靈(Breitling)執行長Georges Korn8月2日接受《新蘇黎世報》採訪時表示:「瑞士被自己的製藥業掐住了脖子。除製藥業以外,所有出口導向產業都受到了影響。諷刺的是,倒是這個始作俑者目前免於高額關稅。」
此前,川普曾威脅對製藥業徵收超過200%的關稅,不過因擔心藥價飛漲,除了對歐盟出口藥品實施了15%的關稅外,並未有所行動。
Korn的沮喪情緒情有可原。即便8月7日開始生效的新關稅稅率透過談判下調,製錶業仍會受創。瑞士腕錶必須在國內完成60%的製造工序才能冠上「瑞士製造」的標籤,很難將生產遷往他處避免關稅損失。
藥品占到瑞士對美出口的50%-60%,也是川普口中美國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60億元)貿易逆差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接受財經媒體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川普明確拒絕了瑞士聯邦主席卡琳·凱勒-蘇特關於降低瑞士關稅的請求,稱瑞士「靠著藥品賺的盆滿缽滿」。
有專家認為,如此高的關稅率是美國在煽動瑞士對製藥業施壓,迫使降低藥價。
宣布對瑞士加徵關稅當天,川普致函17家主要製藥企業,包括瑞士製藥業巨頭諾華集團及羅氏製藥旗下的基因泰克(Genentech),要求其立刻採取措施降低美國的藥品價格。
曾在川普首任政府時期擔任歐盟貿易專員,現任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的Cecilia Malmström向瑞士資訊透露:「川普將關稅當作勒索工具,是他對不喜歡的行為採取的懲罰手段。」而瑞士的問題正是高昂的藥價。
瑞士對美貿易順差因黃金進口而膨脹。2024年11月,川普贏得大選。美國交易商為避免關稅囤積黃金。瑞士作為黃金的重要樞紐,黃金出口量激增。剔除黃金因素,其480億瑞郎(約合人民幣4’265億元)的順差將縮水至250億瑞郎(約合人民幣2’221億元)。
製藥業的力量
總部設在蘇黎世的經濟顧問集團Wellershof & Partners研究部門負責人Johannes von Mandach表示,認為瑞士經濟受制於製藥業的想法具有誤導性且從經濟學角度站不住腳。
von Mandach指出:「國際貿易並非零和賽局(zero-sum game)。當瑞士這類國家專注於某種產品或提供某類服務時,並非佔了不公平的優勢,而是以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經濟體系下的理想結果。」
零和博弈是博弈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起源於數學和經濟學領域,廣泛用於描述競爭性情境。零和賽局指在一個賽局過程中,所有參與者的總收益和總損失相抵,結果總和為零。在這種博弈中,一方的得益總是以另一方的損失為代價。這意味著參與者之間的利益是完全對立,一個參與者的任何收益或損失將被其他參與者的損失或收益完全抵消,使得所有參與者的淨收益和為零。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Malmström認同此觀點。她認為,美國聲稱處於劣勢是謬論,並表示:「不能將問題簡單做加減運算。在平等貿易條件下,貿易不一定非要完全平衡。」
三十年來,得益於低稅率、高素質勞動力及歐洲中心的地域優勢,製藥業在瑞士蓬勃發展。
von Mandach表示,製藥業是「當今瑞士經濟為數不多的成長引擎之一。假如沒有製藥業支撐,近年來瑞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成長將微乎其微。」此外,銀行業、製造業等領域由於高成本和監管壓力,發展一直停滯不前。
製藥業貢獻瑞士近7%的國內生產毛額,僱用員工5萬人。瑞士不僅擁有兩家全球最大的製藥企業:羅氏製藥和諾華藥業,包括美國生技公司艾伯維(AbbVie)在內的其他製藥公司也在此開展業務。眾多拯救生命的藥品都誕生在瑞士的實驗室內,美國患者也是受益者。
不過,美國的藥價高很多。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一項研究顯示,由於歐洲對藥品價格實施監管,美國人購買處方藥支付的費用至少是歐洲人的2.5倍。
相关内容
药品由谁定价?如何定价?
鑑於國內市場消化能力有限,瑞士製藥業高度依賴美國市場。這種依賴性如今成為川普的談判籌碼。萊菲森銀行(Raiffeisen)經濟學家Domagoj Arapovic告訴《每日導報》(Tages-Anzeiger):「川普想拿瑞士開刀。」
儘管歐盟也可能面臨類似壓力,但其市場規模大,市場的多元化賦予他們談判優勢。
瑞士的兩難境地
瑞士政府如今騎虎難下,一方面,它急於降低關稅稅率;但另一方面,自2024年1月起,瑞士已經取消對美國進口工業品的關稅。目前,99%的美國進口商品已經享有零關稅待遇。
von Mandach指出:「瑞士幾乎不可能再向美國作出讓步。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已經基本實現自由化。此外,瑞士還是美國最重要的投資國之一。」
瑞士聯邦主席卡琳·凱勒-蘇特已經向美方做出了約1’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308億元)的投資承諾,人均投資額居各國之首。羅氏與諾華製藥業也許諾了數十億美元的在美投資,並計劃將主要面向美國患者的藥品生產放在美國。
瑞士部分政界人士呼籲政府向製藥業施壓。羅氏製藥正與美國政府磋商,計劃繞過中間商直接向患者出售藥物。然而,降低美國的藥價要涉及的遠不止幾家企業。
von Mandach認為:「責任在美國政策制定者手中。」今年5月,川普簽署「最惠國待遇」行政令,要求美國的藥價與其他已開發國家藥價接軌。他宣稱,美國民眾在補貼全球醫療體系,並要求歐洲提高藥品價格,維持創新力。美國國會需要通過修改法律才能設定藥品價格來實現降價。
又稱「將’最惠國’處方藥定價帶給美國病患」(most-favored nation order)。
2025年5月12日,川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標題為「將『最惠國』處方藥定價帶給美國病患」(“Delivering Most-Favored-Nation Prescription Drug Pricing to American Patients”)
這項行政命令試圖透過「最惠國定價(MFN)」機制來壓低美國處方藥價格,要求藥品在美國的價格與其他已開發國家中「最低的那個價格」保持一致或更低。
在致17家製藥公司的信函中,川普重申要求這些企業在今年9月29日之前,以最惠國定價(MFN)機制降低藥品價格。他也提出對藥品徵收最高250%的關稅。鑑於藥品中許多活性成分產自他國,瑞士受影響的程度尚不清楚。另外,歐盟藥品面臨的15%的關稅是否會推高藥價也不確定。
Malmström表示:「各國正在承受盡快達成協議的壓力。這並非傳統意義上基於誠意的伙伴之間的談判,而是在脅迫下的交涉。」8月6日,瑞士聯邦主席與美國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Marco Rubio)在華盛頓進行的緊急會晤也未能將關稅降低。
相关内容
(編輯:Virginie Mangin/dos,編譯自英文:武建博/gj,繁體校稿:盧品妤)
註:鑑於瑞士和美國談判代表在最後一刻的談判中並未降低關稅的事實,該報道於8月7日進行了更新。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