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男女平等”问题再受关注

ÊÙº¬ÕÂ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对各国男女平等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在男女平等方面名列前茅,而瑞士“男女平等”程度甚至不及南非。

专家预测,尽管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男女比例失衡,但社会进步迹象表明,特别是在经济参与方面,中国女性的受重视程度将越来越高,将成为越来越快乐的群体。而日本位于中国之后,名列第38位。

瑞士“男女平等”程度不及南非

瑞士的女性到1979年才开始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20多年前,瑞士甚至很少见到职业女性,直至今天,女性的就业率也才达到50.1%。

在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布的115国男女平等程度报告中,由于女性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话语权偏低,瑞士的排名仅在第25位。

在这份由世界经济论坛于上周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中,南非排名第18,牙买加排名第24。

该报告强调,在诸如权利、生活质量及保健系统和接受教育的可能性等硬件条件方面,瑞士并不落后于这些国家。“但是,如果考虑到瑞士男性所拥有的权利与女性相比,这个差别甚至超过南非。”

同工不同酬:女性比男性工资低20%

瑞士的大部分职业女性认为,瑞士男性不习惯在女性的管理下工作,女性在瑞士升职到某一个高度就不可能再有升迁的机会了。在瑞士,身居高位的职业女性不多,大部分职位较高的女性来自美国、英国或其他国家。

从有孩子家庭中家务分工情况的统计数据看出,87%家庭的家务由女性负责,只有2%的家庭由丈夫负责,10%的家庭由夫妇共同完成,1%的家庭由其他人代劳。

社会制度对职业母亲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在瑞士,大部分职业女性一旦有了孩子就意味着职业生涯的暂时放弃。瑞士的托儿所、幼儿园不但数量少,而且费用昂贵。保姆的工资与一般办公室文员的工资差别不大,所以很多母亲选择放弃工作自己带孩子,孩子出生后即使参加工作也只能兼职。

很多性格独立、受过高等教育而且身居高位的女性都表示不愿意生育。这是瑞士乃至全欧洲出生率低的原因之一。

中国女性备受重视

女性参政和女性受教育程度,一系列数据正在表明中国女性在社会上的重要性,“男女平等”将在中国打破“男女比例失调”的弊端,成为又一优越的中国特色。

目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委员中各有1位女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国务院组成部门中有25位正副部长级女干部。

十年来,中国女性参与地方人民代表选举的比例达到73.4%。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女代表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以上。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有3位是女性。

女性在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中也占有较高比例,其中有七个党派女党员比例超过30%。目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有4位是女性。

2006年,普通初中和高中在校女生的比例分别达到47.4%和45.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女生的比例达到51.5%;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为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7%,比199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比1995年分别提高13.6和15.9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还致力于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不断改善女童的受教育环境。据统计,2006年中国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97%和98.93%,男女差距由1995年的0.7个百分点下降到0.04个百分点。

瑞士资讯(swissinfo) 外援记者 寿含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的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
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到了2000年变为116.9。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到2000年11月1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出生性别比,除西藏和新疆等个别自治区外,都高出正常范围。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00∶116.9,有的省份高达100∶138。

目前,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3700万,其中,0岁―15岁的男性比女性多出1800万。

瑞士在同等条件下,女性比男性工资低20%左右。

例如,在私人企业的职员中,女性比男性的平均工资低21%;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职员中,女性比男性的平均工资低11%;

在同等教育背景的前提下,女性工资普遍比男性水平低7%~22%;

在非管理性职位上,女性比男性的工资水平低13%;在管理性职位上,女性则低28%。

各国“男女平等”程度报告,由哈佛大学和伦敦商学院合作编写,首次涉及数量如此多的国家,代表了世界人口中的50多亿人。它的评价依据的是联合国的资料。这份报告集中评判了两性不平等的四个方面:经济参与率与机会(工资和高层职位)、接受教育可能性(初等至高等教育阶段)、政治权利(在决策层的代表比例)以及健康和生存。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