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导演眼中的中国90后

纪录片《校园之梦》剧照 Shanghai Film Lab

近日,5部反映中国90后年轻人生活的纪录短片在瑞士各地展映,引起了瑞中观众不小的反响。瑞士观众从中了解到中国年轻一代的真实生活现状,中国观众找到了亲切和思乡的共鸣。

这5部分别名为《有龙则灵》、《唱出彩虹》、《校园之梦》、《毕业设计》、《上海男孩》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分别时长15-18分钟,由瑞士outreach公司上海电影实验室(Shanghai Film Lab)瑞士电影人和上海戏剧学院纪录片工作室共同摄制完成。这也是瑞中电影界的第一次合作拍片。

据瑞方电影艺术总监兼文化顾问宋云龙介绍,这5部纪录片是参加了2017年尼永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展单元”全球首映后,从五月到十月,分别在伯尔尼、卢塞恩、苏黎世、巴塞尔、日内瓦等城市进行展映。所到之处,均引发观众阵阵掌声。记者有幸在伯尔尼观赏了这5部纪录片。

影片最大的特点是:瑞士导演、瑞士摄影、中国题材。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上海,主题是年轻人和大城市。因为是纪录片,所以没有编剧。

为什么拍这5部纪录片?

那么,拍摄这些纪录片的动机是什么呢?宋云龙说:“许多外国人,尤其老一代的外国人对中国已经完全不了解,有些还带有偏见。我个人的动机是想通过瑞士人的眼睛展示给世界一个正常和现代的中国,而非只是从外国记者那里知道的中国阴暗面,阴暗面到处都有,但是总是报道阴暗面,就会给人造成’中国就是那样’的错觉”。

纪录片《上海男孩》剧照 Shanghai Film Lab

其实,这5部纪录片是瑞中电影10年来一步一步磨合的产物。宋云龙说,起初他们没想做这么大,导演摄像以及影片制作都是在瑞士通过各种媒体向全社会招募的形式产生的,最终确定了10名去中国的电影人。

并且,拍摄什么故事由这些导演自己决定。他们自己找题材,自己观察社会,没有任何限制,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而且这5部影片的5位导演之前从来没有去过中国。

挑战和困难

另外,如何更加贴近中国的现实、用外国人也看的懂的镜头语言讲述当下中国真实故事,对于不懂中文的五位瑞士导演来说,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在伯尔尼展映当天,导演们现场回答观众问题时证实了这一点。

宋云龙说,这五部纪录片的故事均由瑞士导演自行决定,拍摄中没有预设情境,不设定故事走向,不干涉人物情绪,呈现给观众的均是真实的细节和场面。而且,影片的演员从大学生、异乡客,到艺术家,均是普通真实的生活中的人物,没有一个专业演员。

比如,《校园之梦》是在上海交大拍摄的,起初这么大的校园对于瑞士导演来说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瑞士没有校园这个概念,也没有所谓的集体宿舍,2万多人在这样一个近乎封闭的犹如一个小国家的独立圈子里,衣食住行是如何运行的引起了导演的好奇。如何反映这里面人的生活,如何逾越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以及主人公的选择,都是一种偶然,都是随机的,都没有也不可能提前设计。尤其上海交大相亲见面会的场面,无论对瑞士导演,还是对瑞士的观众,都是一个极大挑战。

观众反映

电影放映后,邻座的一位年轻瑞士观众告诉记者:“影片中展示的中国对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意外”,让我很吃惊。我从来没有去过中国,影片中的中国其实是不符合我对中国想象的,不是我在这里的媒体读到或了解到的中国,我脑里的中国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完全另外一种景象”。

宋云龙还告诉记者,影片在卢塞恩展映期间,一位曾担任晚间新闻10vor10的70年代瑞士驻华记者看完影片后与他攀谈了大约一小时,当年这位记者曾在中国经历过毛泽东去世,唐山大地震等事件,他着实感慨,影片中展示的中国对他来说已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在巴塞尔孔子学院展映时,场面也非常轰动。有人专程从法国坐火车赶来。有一位上海的华人朋友说:(影片)让我看到了新的上海,新的上海青年。亲切、真实、平和、愉悦、想家!

熟悉中国社会的观众对影片中反映的事实非常认可,认为影片展示的不是一个关于中国大的概念,而是生活中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让国外的观众看到中国年轻人生活的一些侧面,认为影片真实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做到了以点盖面的效果。

在瑞士展映及未来计划

这5部纪录片目前将参加各国国际电影节,之后希望会在瑞士和中国各电视台和院线上映。在瑞士截至今年十月底会在许多城市展映,比如:7月28日在Open Air Kino, Schüür Luzern午夜电影,9月28日Dok am sechs, Kino Xenix Zürich,之后,苏黎世国际电影节期间在Kino Stüssihof Zürich放映一周。另外,在巴塞尔Open Air的展映属于巴塞尔市政府和上海友好城市十周年的文化活动之一。

在被问及今后的打算时,宋云龙说:“我们接下来做的中瑞合拍将会是崭新的题目:共享单车!因为伯尔尼也在推广自行车城市,国内年轻人创业的这个题材很火。”。。。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