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总统道歉-瑞士饮下一杯苦酒

Keystone

瑞士与利比亚纠缠了一年多的“官司”终于以瑞士联邦总统赴利比亚道歉而告终。瑞士法语媒体尖刻而高傲地指出,这是种“投降”;德语媒体对此则比较泰然:这是一勺苦药,但瑞士必须咽下去。

2008年7月15日,当瑞士日内瓦的警察出现在利比亚领袖卡扎菲的儿子汉尼拔面前时,他没有想到,“小小”瑞士警察竟然真的敢把他和他的夫人带到警局-拘留。

那些瑞士警察可能也没有想到,执行一次简单的公务,将日内瓦豪华宾馆里的某人逮捕,竟然会引起瑞士和利比亚两国之间的轩然大波,最后导致瑞士总统亲自赴利比亚道歉。

起源

在西方媒体中,卡扎菲是以独裁者的形象出现的。卡扎菲永远是那么的不苟言笑,丝毫不掩饰在自己国家中享有的绝对权威。但他的儿子却因殴打、侮辱仆人而在瑞士的日内瓦被捕。

汉尼拔的两名仆人,一男一女,分别来自摩洛哥和突尼斯,以身体伤害、威胁和侵犯他人自由为由控告了汉尼拔,因此日内瓦的警察逮捕了汉尼拔及其夫人。2天后,他们付出50万瑞郎的保金被保释。9月初两仆人撤诉。

此后2国关系迅速交恶,先是在利比亚举行了反瑞士的游行,然后是航班停飞,利比亚召回大使、停发签证,撤出存在瑞士的巨额资产,甚至向瑞士停止供油。

角力

此后一年间,瑞士和利比亚两国陷入了互相角力的阶段。卡扎菲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在瑞士竟然进了监狱,坚决要求瑞士政府道歉;瑞士人不能理解一个正常的司法手续怎么会引起两国“断交、断油、断钱”这么严重的后果。

瑞士媒体甚至掀起了“了解利比亚”热,但大部分瑞士人坚决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同意瑞士政府道歉。

然而在两国关系冻结期间,不仅利比亚、瑞士的政经交往被限制,2位瑞士人也被羁留在利比亚,不被获许回国。

结果

无论是出于石油供给、还是为了这2名一年都没回家的“人质”考虑,2009年8月20日,瑞士联邦总统梅尔茨(Hans-Rudolf Merz)在突然访问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时,与利国签订双边协议,宣布两国关系正常化,双方可以开始互发签证,2名瑞士“人质”也可即日起回家。两国同意由一中立仲裁法庭就汉尼拔被捕一事进行调查。

在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梅尔茨向去年7月逮捕卡扎菲之子汉尼拔一事道歉,并表示瑞士可以为日内瓦警察和瑞士当局因失礼及不必要的逮捕而向汉尼拔及其家人道歉。

新闻发布会在利比亚举行,会上有利比亚总理陪同,卡扎菲与梅尔茨没有会面。

打击

“法律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的,”瑞士国民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司法也难独立,“瑞士总统怎能决定司法手续是否必要?”但结果必须如此。《新苏黎世报》认为,瑞士不该为总统的行为而生气。《伯尔尼报》甚至认为:冷静地看,梅尔茨是用微小的代价换取了很大成绩。

瑞士国民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现实是:瑞士是“弱小”的,梅尔茨的道歉正好发生在瑞士银行被迫向美国提供客户信息的第二天。

瑞士德语区比较接受总统的做法,认为至少解决了问题,“人质”也可以回家;而法语区则没这么宽容,《24小时》、《晨报》、《时报》一致认为这是个灾难,是在向世人展示小小瑞士的软弱。

“人与人是不平等的”,“国与国也是”,这是一个让理想陨落又被现实捡起的话题。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宋婷

利比亚曾是瑞士重要的原油供应国,也是在非洲继南非和尼日利亚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贸易伙伴国。贸易额达19.37亿瑞郎(2007年)

据瑞士经济事务秘书处发布的信息,2007年瑞士输入原油的56%来自利比亚。2008年有70%停供,2009年上半年88%停供。

位于Collombey(瓦莱州)的瑞士炼油厂属于利比亚组建的石油集团Tamoil。Tamoil在瑞士有350所加油站。

因为输入大量原油,瑞士与利比亚的贸易关系存在大额逆差:2006年瑞士从利比亚仅输入原油一项就高达16.77亿瑞郎。

而瑞士向这一北非国家的出口额则只有2.4亿瑞郎。主要产品为机械、药制品和农产品。

2008年瑞士对利比亚的出口额为2.82亿瑞郎,占总出口额2160亿的千分之一。

据瑞士国家银行统计,2007年底瑞士银行内存有来自利比亚的存款57.84亿瑞郎。

2008年利比亚因汉尼拔一事从瑞士银行撤出56亿瑞郎。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