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
下一个
苏黎世Rietberg Museum中国书法展厅一角,精心布置的展厅让看不懂中国文字的人感觉到文字的不同和变化。
Dahai Shao, swissinfo.ch
17世纪中叶明末高僧即非如一,俗姓林,18岁时出家,后东渡日本。长于诗文,工于书法,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文化界影响极大。该书画集即非如一的逻辑和宗教思想于一体,被收录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图:Rietberg Museum提供)
bpk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当代书画家李津作品:《食物与佳肴》,创作于2008年。“我们过去有饥饿的经历,所以这代人对食物有一种重视。到后来温饱已经完全不是问题的时候,又发觉我们还有一种饥饿,这种饥饿可能是精神上的。”
Dahai Shao, swissinfo.ch
中国当代书画家陈海燕于1986年创作了系列版画作品《梦》,其中有长在架子上的西瓜、拎猫的笼子、枝头的喜鹊等等。“我们处在生活中,所以创作脱离不了生活。” (图:Rietberg Museum提供)
Rietberg Museum
这幅名为《红色毛泽东》的作品结合了传统与革命、中国与西方元素。作者薛松擅长把传统书法、民间艺术、宗教符号、传说中的人物以及历史照片拼贴到一起,从而消解除传统理解,给予文化符号以新的解释。
Dahai Shao, swissinfo.ch
中国著名书画家潘天寿素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兼工书法,与齐白石、吴昌硕和黄宾虹并称为20世纪“中国国画四大家”。该作品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图:Rietberg Museum提供)
bpk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张洹行为艺术作品《家谱》由9幅照片组成,他以传统书法来阐明家谱宏观的层次,展示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被埋没在命运与传统的洪流之中。这一作品于2014年在香港佳士得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拍卖中以410万港元落槌,创当年中国艺术家个人作品拍卖新纪录。
Dahai Shao, swissinfo.ch
齐白石在作品题材上反“雅”为“俗”,将乡村瓜果菜蔬、蝈蝈、蝗虫乃至筢犁、锄头等等都拿来入画。那些原本“粗陋”的草虫、菜蔬,在齐白石的笔下,呈现出清新疏雅、趣味盎然之格调。该画作创作于1947年,现被收录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图:Rietberg Museum提供)
bpk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继实现英文汉字化的时候后,徐冰再次尝试德语向方块字的颠覆:把德语字母按照汉字书写规则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从外向里的方式重新排列,形成“方块形德语单词”。本图所有文字内容,请参阅下一图。
Dahai Shao, swissinfo.ch
看懂上一图的汉化德文了吗?这已是徐冰第二次尝试将德语汉字化。第一次是柏林墙坍塌20周年之际,徐冰在一块混凝土上首次完成了德语字母的汉字化排列组合,让观众惊诧不已。
Dahai Shao, swissinfo.ch
该篆刻作品的创作者鲁大东本人就是一个跨界的多面体:他的主业是传统书法和篆刻的创作和教学;同时他也进行现代书法的创作实践;不仅如此,他还担任某摇滚乐队的主唱。借助这些不同的方式,他对生活与时代进行思考,进而咏唱、呐喊。
Dahai Shao, swissinfo.ch
当代艺术家谷文达的很多作品惊世骇俗,引发争议不绝。在这三幅作品中,象征着革命的红色激流从各种传统道教符号中忽奔突而出,象征着“从一片沉寂中迸发出一股精神力量,”表达了两种文化的相遇和冲突。
Dahai Shao, swissinfo.ch
崔斐的这幅作品名为《有字天书》,有人称之为”伪书法 “,崔斐自己则认为这是来自大自然的信息。如果你也没看懂,请看下一图。
Dahai Shao, swissinfo.ch
“这些信息很抽象,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阐释,我考虑的是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变化。自然规律内在的本质自古至今持之以恒,它诱发我的创作,我用中国书法的构图方式暗示人们自然中有很重要的信息在等待人们去发现。”
Dahai Shao, swissinfo.ch
书画家陈光武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制作成一块块小方格,让观众随意打乱。重新组合而成的“再序兰亭”似乎有了另一种意味和阐释。
Dahai Shao, swissinfo.ch
艾未未的妻子路青从1996年便开始了一种个人化的艺术创作-“爬格子”。她用丙烯和扁尼龙笔在丝绸上的格子里点上“污渍”,让它们渐渐自如地晕染开来。有人认为这个繁复的手工创作过程能让艺术家达到心理甚至身体的治疗和平复。
Dahai Shao, swissinfo.ch
出自9世纪初唐代陕西省墓葬中,据考证,为龚氏(音译)夫妇陪葬品。(图:Rietberg Museum提供)
Rietberg Museum
经历了文革漫长的囚禁生涯,书法大家黄苗子直至晚年才投身书法,自成一派,他将古篆字、画像砖、石刻瓦当等巧妙结合,业内称为“苗子体”。这幅四字作品出自10世纪一位在王朝覆灭后被囚多年的皇帝的诗句,仿佛暗喻了黄苗子自身境遇。
Dahai Shao, swissinfo.ch
2015年11月20日-2016年3月20日,瑞士苏黎世Rieberg博物馆举办题为《汉字的魔力-3000年中国书法》展。这次中国书法展共集纳92件展品,跨越了3000年中国历史长河。
此内容发布于
2015年11月22日 - 11:00
邵大海
我领导、协调中文部各项工作,改编、制作中文内容。并在不同社交媒体跨平台向用户分发我们的内容。
我移民瑞士后毕业于瑞士两所私立电脑及网络技术学校,接受了各类媒体、摄影、网络编程等培训,于2001年就职于瑞士资讯,创立中文部。
若干年前,“无以传其意,故有书”,而后慢慢发展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图/文:邵大海/张樱,瑞士资讯swissinfo.ch)
阅读更多
下一个
以前
相关内容
瑞士人眼中的中国人“笔迹化石”
此内容发布于
2015年11月22日
苏黎世Rietberg博物馆(多语)外部链接中国部负责人Alexandra von Przychowski和K…
更多阅览 瑞士人眼中的中国人“笔迹化石”
相关内容
TTF中国之夜
此内容发布于
2011年03月27日
美丽的瑞士女模特们戴上用中国理念设计的首饰,显得神秘、高贵…(图:瑞士资讯swissinfo.ch…
更多阅览 TTF中国之夜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