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我眼中的瑞士人:脚踏实地的杞人忧天

作者在阅读半个世纪前的瑞士人日记。
作者在阅读半个世纪前的瑞士人日记。 肖淼晨

作为一个中文写作者,在母语里翱翔的快感当然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促使我突破舒适区去学习新的语言的,是我特别爱看瑞士书。

如果你读过很多欧美书就会发现,美国书就是好懂又简单喽;瑞典人在幼教领域每本书都能领跑世界二十年;德国书看着累,但慢慢看保准能画出一张无懈可击的逻辑图;法国人太浪漫了,做饭就是跟蔬菜谈恋爱,写书就是跟思想谈恋爱……

但瑞士人,非常特别。他们的书看似好懂,经常给读者一种“当我傻子啊?”的感觉,但其实要放慢读才能真读懂。而且,他们写作的关注点往往非常……清奇。

我之前买过一本新手爸妈育儿书,其中有一个章节,称为“新生儿与祖父母”。在这一章里,作者详细叙述了新手爸妈如何帮助新生儿与祖父母培养感情,原因是:“新生儿往往比较可爱,招人喜欢,这个时候更容易得到祖父母的怜爱。尽早让祖父母与孩子建立感情,这样日后你们夫妻偶尔照看不过来时,就可以请祖父母帮忙了。”

完美的逻辑,但我读来笑得前仰后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还曾淘到过一本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瑞士人老日记,作者是查理斯·菲迪南德·拉缪兹,就是200瑞郎纸币上的那位先生。他是瑞士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在那本日记里,1896年12月23日,18岁的作者在一年中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小时候我们总是被问到未来想做什么,那时我们说医生、飞行员等等,其实长大后也未必会实现。而我,如今18岁了,真的面临职业选择了,却没有人来问我想做什么了,我知道,这终归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这也是我热爱的,但这令我困惑。一个人如果想做牧师,只需要去学习哲学、宗教,通过考试,就真的可以做一名牧师了。而作家呢?完全不是这样……

我当时是被这个18岁的文学青年震惊了的。我没想到他18岁竟然就开始思考如何把写作变成一种职业,而不仅仅是一个爱好。

来瑞士之前,很多人跟我说瑞士人严谨。但在我自己的经历里,瑞士人的严谨似乎更多地是一种山国人民“脚踏实地的杞人忧天”。就比如新生儿与祖父母关系这件事,如果在中国,这大概算道德、家事或者传统;法国人呢,更在意小家的独立和老人的自由,至少要喊喊这样的口号嘛;美国人大概懒得管以后的事情吧……唯独,瑞士人,他们不会为了所谓的“自由”、“独立”而忽略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但他们也不会在困难来临时去寄希望于别人的道德和感情。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太脚踏实地了就会变成自私,但瑞士人的现实却不是这样,也许这因为他们只对、或者说首先对自己现实。

依我看,人类社会有两种特别明显的民族性格,一种是“死磕”,认准了目标就要干到底。一种是“渐进”,边走边看,能干点什么算什么。中国人显然是前者,一个目标定下来,无论如何拼搏、燃烧,一定要实现。瑞士则属于后者。比如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波谢,他的简历在中国还火了一把,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获得物理学认证的生物学家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其实人家是蒙太奇爱好者……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证明一个老师也可以是位文学家,比如拉缪兹;一个生物学家也可以有伟大的化学发明,比如雅克·杜波谢;还有我的很多当地朋友,做五天会计、秘书、钟表师,再做两天登山家、弓箭手、动物保护协会成员。

实际上,也许这种民族性格中正暗藏着瑞士的一种独特的智慧。作为一个国家,瑞士有够用的“善良”,和永远够用的“精明”;作为一个民族,瑞士人心里装得下眼下这本生活的账,眼里却还看得见远方那个年少时的梦想。

本文为参加“遇见瑞士”- 瑞士资讯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作品,如果你喜欢,请在下面点赞。


PLACEHOLDER

相关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