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逾三分之一瑞士企业存在违规问题

去年,超过三分之一的瑞士企业受到组织内部或供应链中的违法与不道德行为影响。
不过,瑞士企业受影响的比例低于平均水平。这是EQS集团与格劳宾登应用科技大学(UAS)共同发布的《2025吹哨报告》(Whistleblowing 2025)得出的结论。

相关内容
大公司为何忌惮“企业负起责任”动议
格劳宾登应用科技大学的克里斯蒂安·豪泽(Christian Hauser)近日对媒体表示,在美国,一半以上的受分析企业受到违规行为影响。相反,在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意大利和法国是仅有的企业受影响比例低于瑞士的两个国家。
然而,豪泽指出,受影响的瑞士企业遭受的经济损失却高于平均水平。在五分之一的案例中,违法或不道德行为造成的损失至少为9.5万瑞郎(约合人民币85万元)。
借助举报和投诉机构,40%的企业得以追回逾三分之二的经济损失。
多元化、职场与安全
报告指出,瑞士企业收到的举报和投诉中,约有一半被归类为重要且相关。来自员工的举报尤其集中在多元化与职场尊重、人权、职业健康与安全以及数据保护等议题。
来自外部的举报则更多涉及会计、审计或财务报告。
三分之二的瑞士企业内部举报机构能保证匿名性,而外部投诉机构中这一比例为42%。研究还显示,仅有约一成的案例属于滥用举报或投诉,明显意在抹黑公司或个人。
《2025吹哨报告》总共分析了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和美国的2200家企业的举报与投诉。
研究区分了针对内部员工的举报机构和面向客户或供应商的外部投诉机构。在瑞士,接受调查的320家企业中,57%设有内部举报机构,而64%设有外部投诉机构。
瑞士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国家级吹哨人保护法案。2003年起就曾有多次立法尝试外部链接,但多次在国会被否决。2020年,联邦委员会提出在职场举报保护制度的草案,最终未获通过。近年来,日内瓦等州已率先推出地方性法规外部链接,对吹哨人提供有限保护。
与此同时,社会对跨国企业供应链中侵犯人权或破坏环境的担忧不断升温。2020年,瑞士公民曾就“负责任企业动议”进行投票,要求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承担法律责任。该动议虽在全民投票中未获通过,但推动了议会出台更严格的“对等方案”,要求大型企业在供应链中加强透明度和风险审查。
如今,越来越多的瑞士企业主动设立内部举报渠道和外部投诉机构,以回应监管压力和社会期待。《2025吹哨报告》所揭示的正是这一制度逐步普及的背景。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