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方收手,誰來拯救人道體系?

世界人道主義體系正面臨巨大壓力,因為傳統的援助國捏緊了錢袋。雖然中國、海灣國家等新興經濟體有可能增加援助,但大機率會繞過聯合國。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自從美國總統川普再次上台後,美國大幅削減了援助資金,這暴露出人道主義領域內一個長期存在的弱點:全球1.9億人賴以生存的國際捐助,大部分靠的正是少數幾個很有影響力的金主。
本文是三篇關於人道援助未來發展的系列報導中的第二篇。其主題是探討新興經濟體和私人機構填補資金缺口的可能性。
第一篇我們回顧了美國及重要的西方捐助國從這一領域的退出。
第三篇我們將追溯美國的發展援助史,並看到這個國家是如何在該領域鞏固其領導地位的。
美國、德國、歐盟和英國資助全世界近65%的人道援助計畫。
但川普政府決定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美國最主要的對外援助機構)83%的項目,無疑助長了長期以來多數傳統捐助國一直在減少捐款的趨勢。
2月底英國宣布將對外援助金從佔國民總收入的0.5%降至0.3%。
3月德國新政府在聯合談判中計劃放棄將國內生產毛額的0.7%用於對外援助的目標。
最近一段時間,其他國家也宣布將削減在國際合作上的投入,包括比利時、法國、瑞典和瑞士。
原因是經歷了新冠疫情和烏克蘭戰爭的影響後,各國都國庫空虛。
俄羅斯的入侵導致許多國家國防開支大幅上揚,因為俄羅斯對歐洲的許多國家都造成了安全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挪威是少數幾個增援的國家之一,其資助對象主要是烏克蘭和受美國政策波及的非政府組織(NGOs)。然而這不足以彌補高達數十億資金的缺口。
「其他捐助國無意填補這些窟窿,這令人不安,」總部位於日內瓦的非政府組織網絡「志願代理處國際理事會」(ICVA)的政治與法律顧問部負責人Eileen Morrow說。
誰能取代華盛頓?
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ch訪問的大部分專家認為,只有中國,這一金磚國家(由巴西、俄羅斯、印度等10個重要新興經濟體組成的國家集團)的經濟龍頭,或者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國家才能填補美國撤資造成的缺口。

「金磚國家在尋求認可,它們要擴張、獨立,」總部位於日內瓦的專業媒體《新人道主義》(The New Humanitarian)的總經理Tammam Aloudat說。
人道援助可以被視為「軟實力」:捐助國可以藉此塑造正面的自身形象,擴大影響力,並得到受援國的支持,例如在聯合國投票時。
「這並不新鮮,」Aloudat提醒道,「美國一直都是這麼做的。」二戰後美國利用援助來對抗共產主義、開拓新的出口市場。
自從美國叫停了數千個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資助的計畫以來,有國際媒體稱,中國已表示願意對類似計畫進行投資,例如在柬埔寨、盧安達和尼泊爾。
然而,由於自身經濟困難,特別是自2021年以來作為成長引擎的房地產市場陷入危機,中國取代美國的能力可能會受到限制。此外,目前尚不清楚北京是否有興趣為聯合國人道援助體系提供更多的支持。

有利於西方
Aloudat表示:「這種多邊體系特別有利於西方,我不明白金磚國家為何要加大對此的投資。」
這樣的偏向有一部分歷史原因:二戰後聯合國成立之初,南半球的國家大部分仍是殖民地,它們在聯合國的組織運作中毫無發言權。
而眾多的聯合國組織又由西方人把持,更加深了人們對這種偏向的認知。
例如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的主任通常由英國人擔任;而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則由美國人率領。
儘管如此多個海灣國家,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依然常年支持聯合國的人道組織,躋身十大援助國之列。
不過它們更傾向於將大部分援助提供給阿拉伯聯盟和伊斯蘭合作組織的成員國,特別是葉門。
更傾向雙邊
「聯合國的援助體系昂貴且運作不靈活,其主要參與者的透明度並不高,」曼徹斯特大學的Bertrand Taithe教授說。
「有些國家確實想提升影響力,但它們更希望進行雙邊投資。這可以幫助它們在大洲層面建立關係網、開展外交活動,並提高知名度。」
這其中就包括中國,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增,但其2024年對聯合國人道項目的投資僅有不到800萬美金,同美國支付的近100億美金相比無異杯水車薪。
然而中國有「一帶一路」倡議,它們的資金援助更傾向於基礎建設,特別在非洲,其主要形式是提供信用貸款而非補貼。
根據上海復旦大學的一項研究,2024年在該倡議的帶領下,共簽署了價值高達1,220億美元的合約。
這種以發展為導向的援助旨在加強該國的貿易及地緣政治影響力。
與西方的援助不同,中國的援助原則上不與要遵守人權等條件掛鉤。
改變原則?
對來自日內瓦人道研究中心的Valérie Gorin來說,新興經濟體越來越多地參與發展援助,意味著要重新評判人道援助的價值觀。
援助的原則本應是不偏不倚,為了讓最迫切需要幫助的人-無論其國籍、宗教和性別都能得到援助。但這樣的原則顯然與新興經濟體的投入相悖,因為它們更願意為其所在地區服務。
「我們觀察到情況在反轉:那些曾經的殖民地國家正試圖採用新的行事方法,以擺脫曾充斥在人道主義領域裡的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Gorin說。
他認為那些金磚國家和海灣國家並不會複製西方的援助模式,特別是那些與援助直接掛鉤的附帶條件,例如要尊重人權、注重環境和氣候保護以及民主等。
「這種帶有附加目的的西式援助有時很成問題,」Gorin補充說,「例如有的援助項目其規定的準則和做法與當地傳統相抵觸。」
雖然從這種意義上說,南方國家的影響力增強固然值得歡迎,但該研究員擔心,這可能會以犧牲少數群體和受保護的生態系統為代價。
私營部門?
人道救援人員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私營部門,因為它們提供的資金有時甚至超過了一整個國家。
就拿蓋茲基金會來說,近幾年它已躍升為世衛組織(WHO)的第二大捐助者,其捐款遠超歐洲國家。不過這種影響力也受到了批評。
據「發展倡議」組織稱,私人來源(即來自基金會、企業或個人)的全球人道主義資金佔比,已從2016年的13%上升到2022年的18%。
據Gorin說,這裡面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因為企業將此視為展現其「社會責任」、用以改善自身形象的一種方式。
這樣的發展趨勢可能會動搖人道援助的道德基準。至於什麼樣的捐款才能被接受,則取決於出資公司的行為如何。
《新人道主義》的Aloudat對此持懷疑態度。他認為私部門的投資會有意避開某些特定情境,例如在戰亂,或贏利可能性比較低的地方。
「那麼誰來幫助索馬利亞、蘇丹或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人民呢?這些都是私營部門無法獲利的地方。」
相关内容
(編輯:Virginie Mangin,編譯自德語:宋婷/gj,繁體校對:盧品妤 )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