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安乐死: 当家属被蒙在鼓里时?

选择安乐死的人大多在至亲的陪伴下离开人世,但也有一些人会向家人隐瞒自己的决定。
选择安乐死的人大多在至亲的陪伴下离开人世,但也有一些人会向家人隐瞒自己的决定。 KEYSTONE

一位女士决定瞒着家人来到瑞士结束生命的消息在意大利引起了轩然大波。公众由此发出疑问:瑞士的安乐死机构一般遵循哪些惯例?哪些规定需得到重视?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尚未成年的儿子在长期患病后离世,因丧子而悲痛欲绝的母亲也断然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自都灵的55岁女学者玛尔塔(Marta)于去年10月在安乐死机构的帮助下在瑞士巴塞尔告别了人世。而意大利日报《共和国报》(La Repubblica)则将这一事件公布于众。据报道,玛尔塔的家人曾尽力尝试让她改变想法。表面上,这位母亲似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但事实上,她却向家人隐瞒了前来瑞士进行安乐死的行动。对此,其丈夫表示:“我尊重每个人自主决定人生的自由。假设我能确定我的妻子是在深思熟虑后决心自杀,我想我不会提出反对。”

在数百公里以外的英国,《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亦于最近报道了另一起安乐死事件:阿拉斯泰尔·汉密尔顿(Alastair Hamilton)饱受病痛的折磨,而所有的医疗检查和咨询都无法确定其疾病的根源。于是,这位47岁的化学老师便对家人说谎,借前往巴黎探望朋友的名义于2022年8月通过飞马瑞士协会(Pegasos Swiss Association)的帮助在巴塞尔过世。然而,汉密尔顿的家人却对该安乐死组织进行了严厉谴责,抨击其行为“过于肆意大胆”。

安乐死:家属被置于何地?

作为协助自杀机构,飞马瑞士协会成立于2019年。此前则发生了大卫·古道尔教授(David Goodall)自杀事件:这位享年104岁的澳洲生物学家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在瑞士巴塞尔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了生命。飞马瑞士协会在其网站中作出如下声明:“我们坚信,无论健康状况如何,每个神智清醒的成年人都有权利对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方式作出决定。”与此同时,在当事人家属是否拥有知情权的问题上,该协会也予以了肯定:“即使你知道他们不会认同,也应该向他们坦白你的决定。”虽然艰难,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场对话“将为当事人创造最后的机会与亲人达成和解或是对他们袒露心扉,从而避免在离世前留下遗憾”。

飞马瑞士协会的创始人鲁迪·哈贝格(Ruedi Habegger)向tvsvizzera.it透露,作为协助自杀机构,他们“与资深的医务人员及主管部门有着紧密合作”。但出于对相关人士隐私的保护,协会不允许针对具体的案例发表评论。而就英国人汉密尔顿事件而言,哈贝格表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说出全部的事实。”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也为了保护与之合作的志愿者团体,该协会目前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反思。

此外,哈贝格强调道:“我们一向注重与当事人家属的沟通。以粗暴的方式秘密结束自己的生命通常会让家人和朋友产生负罪感,而‘温柔式死亡’却能让人好好地与这个世界道别。这正是安乐死与普通自杀的一大区别。”尽管玛尔塔事件和汉密尔顿事件不尽相同,但两位当事人的家属均谴责与飞马协会的沟通十分困难。对于这样的指控,该协会并不接受。哈贝格声明道:“事实上,家属随时可以和我们取得联系。”

相关内容
走廊上的轮椅

相关内容

协助安乐死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陪伴别人自杀也能成为一项职业,但这种自杀是有严格限定的。在最大的安乐死机构Exit里,承担安乐死陪同工作的往往是退休人员。他们不仅要为求死的患者送上致死药物,他们的实际任务要比这复杂得多。

更多阅览 协助安乐死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自主决定是首要条件

根据瑞士的惯例,要想获得安乐死的机会,申请人必须正在遭受“巨大的痛苦”。此人不仅需在考虑充分的情况下作出死亡决定,还需自行服下将导致其死亡的药物。此外,安乐死过程中必须有亲友在场,以便辨认尸体。而其它的备选方案则包括让牙医提供一份放射性检查的副本或是在解脱国际(Exit International) 的陪同下完成自杀。作为国际非营利性组织,成立于澳大利亚的解脱国际制定了一项特别计划,旨在向那些希望在瑞士结束生命的人提供帮助。

解脱国际的负责人菲利普·尼奇克(Philip Nitschke)向tvsvizzera.it表示:“瑞士的法律经常被生活在其它国家的人误解。他们以为,只有重大疾病或濒死状态才符合安乐死的申请条件,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瑞士,获得自杀援助是一项权利。在我们的求助者之中,约有20%的人表示他们的身体状况良好。”

安乐死的核心理念

安乐死机构的名称往往意味深长:Dignitas象征着尊严,Exit象征着解脱,Eternity Spirit象征着永恒的精神,Pegasos是希腊神话中拥有美丽双翼的奇幻生物,而lifecircle则象征着生命的轮回。这些名字不约而同地折射了这类机构为其使命赋予的价值观,而自决权、个体自由和同情心则是这些价值观的共同要素。

在瑞士,自杀及协助自杀的除罪化发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瑞士法院曾多次对这类话题进行了探讨,而部分州则发出倡议,旨在对安乐死这一课题进行更为严格的法律管制。然而,由于针对医务人员设立的法律框架和指导方针已足够明确,在联邦政府看来并无立法的必要。

外部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医疗伦理准则》(Medical-Ethical-Guidelines)的最新修订版本于2021年完成。隔年,瑞士医生联合会(FMH)批准了瑞士医学科学院(Swiss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SAMS)制定的文本。该文本规定医生必须与患者至少进行两次深入对话,而对话之间的间隔至少为两周。

无生理疾病? 安乐死同样适用

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在瑞士境内,安乐死也适用于无身体疾病的人群。瑞士联邦最高法院在2006年重申了这一点,强调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自决能力和对死亡意愿的慎重考虑与坚持。此外,瑞士刑法明确禁止出于经济利益等自私动机而协助他人自杀的行为。

菲利普·尼奇克认为,当一个人宣告他的自杀决定时,其亲属的负面反应并不令人意外。对此,这位解脱国际的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正是这种不接受的态度导致了当事人选择对家人隐瞒并秘密行动。而当具体的计划进入实施阶段时,家庭关系的紧张将得到凸显且最终往往演变为亲属对安乐死机构的批判与指责。”

在安乐死的问题上,家属常常以为他们拥有知情权。尼奇克对这种观点进行了纠正并作出了解释:“事实上,家属的知情权是一种误解。要知道,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一个成年人群体。这个群体对死亡意愿有着清晰的理解与认知,而他们的决定也是有意识且审慎的。因此,我们的机构必须对他们负责。这意味着,如果他们不希望家属参与其中,我们只能尊重他们的决定。”

(译自意大利语:Jun Aikens/gj)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