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尼采在阿尔卑斯山麓的觉醒

弗里德里希・尼采始终处在同他那个“旧我”的斗争之中。(图:Wam) foto Wam

恩嘎丁(Engadin)的山川河流不仅为这位德国哲学家在健康问题上提供了一剂良方,更让他在这里找到了他的查拉图斯特拉。

格劳宾登州的小村庄锡尔斯-玛利亚(Sils-Maria)对于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而言不仅仅是他哲学灵感的源泉,也同样是为他逃避在巴塞尔的那番折磨人的学院生活提供了一个好地方。

他在这里就好像是找到了他的“应许之地”。尼采在他第一次造访恩嘎丁后就深信他与恩嘎丁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这也就决定了这位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同恩嘎丁之间必然要结下一段不解之缘。

“在尼采还没有到过恩嘎丁之前,他就写道,恩加丁这个地方涌进了过多的德国和巴塞尔的游客实在是件令人惋惜的事情,”米蕾拉・卡波娜,这位尼采故居的管理人如是说。这个尼采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

刚到圣莫里茨时尼采相当不喜欢这个地方,两周之后他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很快就被这里的清新空气和自然风景所吸引”,卡波娜解释道。他甚至表示,他愿意死在这里。

格劳宾登山峦中的天堂

尼采是在1879年的夏天来到了恩嘎丁。“他听说这个地区的气候相当干燥,阳光又很好,因此对他来说是个治病疗养的好地方。”米蕾拉・卡波娜(Mirella Carbone)告诉Swissinfo的记者。

尼采有非常严重的头痛。他知道自己需要找一处气候适宜的地方来调养自己的病,所以瑞士很多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可惜他一直都没有能够找到一处完全令他满意的地方。

这种情况直到他来到了锡尔斯-玛利亚这个小山村才有了改变。在他写给自己妹妹的一封信里他提到,这里是这个世界上让他感到最舒适的地方,在这里他享受到了无比的宁静并且处在一种完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

那些所谓的压力,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纯粹心理上的压力,已经被尼采留在了巴塞尔,那个他生活了整整十年的地方。

去错了地方的年轻教授

1869年,巴塞尔大学在声望卓著的德国教授弗里德里希・李奇尔(Friedrich Ritschl)鼎立推荐下决定聘用24岁的尼采为古典哲学科目的教授。

因为经济上的窘困,巴塞尔大学当时不得不决定聘用那些尚未取得在大学授课资格的年轻学者作为教授。

尼采之前的毕业论文完成得十分出色,同时他也在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然而到了巴塞尔以后,他还是很快发现,学院式的生活并不适合他。

“巴塞尔是个让人压抑、又充满着小市民气息的地方。这里的环境对于一直厌恶保守主义的尼采来说无疑是完全不适合的。”尼采博物馆的管理人这样评论尼采当时的处境。

瓦格纳,再生之父

然而正是在这个莱茵河畔的城市逗留的期间,尼采有机会与一位他原本结识过的大人物再度重逢:也就是理查德・瓦格纳,用尼采自己的话说,这是他一生的“至爱”。

这位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当时生活在特里布申的乡村别墅里,位于卢赛恩附近,这里也就是日后尼采时常去拜访他的地方。

瓦格纳的住处,一直就是欧洲各方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无疑为这位厌倦了巴塞尔大学保守沉闷气氛的年轻教授提供了一个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尼采和瓦格纳两人的关系却不断恶化,最终在1878年彻底结束了交往。

安宁和灵感

在因为健康原因离开了巴塞尔大学,并且初偿过锡尔斯-玛利亚的新鲜空气和安宁气氛后,尼采在1883年和1888年间定期回到这个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村庄来疗养和度假。

“这里典型的南部气候加上阿尔卑斯山特有的环境氛围深深的吸引了他。”尼采故居的管理人对我们说。

正是在这块带有童话般色彩的土地上,尼采在森林边缘一处僻静的地方为自己租下了一间小房。

正是当他一连数小时的在这森林中的羊肠小道上独自漫步时,他找到了他灵感的源泉。

而在锡瓦布兰纳湖的岸边–按他的描述–在超过水平面6000英尺、人迹罕至的地方,他遇见了他的查拉图斯特拉。

每天都是一个新的自己

在那个今天还放置在博物馆二楼他自己房间里的那张木桌旁,尼采开始写下了他最初的一部分作品。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这位德国哲学家思考了各种最基本的问题,比如上帝已死,这里的上帝即指西方世界传统的理想与价值观;超人理论以及永恒轮回的学说。有些文学评论家认为这些都是每个人应当始终放在床头、用一生去阅读的文章。

每个读过这些文章的人,都会忍不住一再的拿起它们,一遍又一遍的读,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今天的我们永远同昨天的我们有所不同,而明天的我们又会有一些未知的变化。这正是尼采所要写的。

swissinfo,Luigi Jorio,Sils-Maria

1869-1879: 尼采在巴塞尔大学任教。
1879夏天:首次来到恩嘎丁。
1883-1888: 在锡尔斯-玛利亚租下一间房。
1960: “尼采故居”博物馆开馆。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于1844出生在洛肯。(德国)

他的作品以对过去的无情批判、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以及“超人”思想著称。

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了《不合时宜的思考》(1872-74),《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85),《善恶的彼岸》(1886)《道德的系谱》(1887),《反基督徒》(1888),《快乐的知识》(1882)以及《看这个人》(1889)。

因为在二战之前尼采被认为是反动的、带有民族主义色彩且反犹的思想家,所以纳粹对他尤其着迷。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精神折磨和创伤后,尼采终于于1900年在魏玛离开了人世。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