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
下一个
Swiss Wooden Cow 木牛
木牛是我这个系列最早的一批作品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在各个旅游景点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更发现瑞士的孩子们几乎人手一个,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瑞士的乐高玩具,因为它不仅仅选用FSC批准的椴木制作而成,而且每一个产品都是纯手工雕刻和绘制的。所以,出于对木头的热爱和对传统手工艺的珍惜,我对它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旅游纪念品的层面上。
Xu Ying
Swiss Fondue 芝士火锅
还没到瑞士居住之前就早已耳闻并品尝了芝士火锅,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至今还记得,只不过如今对它有更加当地的认识了。30年代,由瑞士奶酪联盟的一场成功的营销活动使芝士火锅成为火遍全国的佳肴,虽然对不少人来说它已经有点陈词滥调,但是如果你和一群瑞士人一起吃芝士火锅,很快就会意识到它并不是把切好的面包块沾到溶化的芝士锅里那么简单。从做锅底料的芝士的选择、配料、配酒,到餐具、礼仪、技术,到用餐中场暖胃烈酒的饮法,等等,对于钟爱传统的瑞士人来说更像是一种仪式,一个有着自身历史、习俗和礼仪规则的节日仪式。
Xu Ying
Matterhorn 马特洪峰
瑞士的象征有许许多多,如果你问一位登山或滑雪爱好者,答案可能会是马特洪峰。这座阿尔卑斯山最美、最动人心魄的山峰,外形独特,以一柱擎天之姿傲立在冰雪之中,它陡峭险峻,难以攀登,被登山爱好者们称为神化的象征。长年积雪覆盖的山体折射出金属般的光芒,一年四季,一朝一暮显现出的奇幻的景观,也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挚爱。
Xu Ying
辫子面包(Zopf)
说到面包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瑞士,它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食物,然而Zopf辫子面包却不得不提,无论是外观、口感,还是它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辫子面包的名字来自于它的外观,按照瑞士当地的传统,它是星期天早餐餐桌上的主角,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星期天面包“。居住在瑞士不难发现,一到周六人们便一大早穿着得整洁漂亮,赶往老城中心露天集市,购买当地出产的新鲜果蔬,选上一束应季的花束,再到附近的露天咖啡厅与好友闺蜜小饮。而孩子们也喜欢挎着自己的小篮子,牵着妈妈或外公外婆的手,到市场上挑选自己的“心爱之物“,每到这时辫子面包一定会在她们的购物单上。又何止是孩子们,在瑞士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它,“Just bake me a Zopf!" 它也成为人们串门和相互致谢的最暖心的礼物之一。
Xu Ying
Edelweiss 雪绒花
儿时的一部电影《音乐之声》让我不但牢记着委婉深情的歌声,更对歌中描绘的雪绒花记忆犹新。由于它生长在高山上非常少有的岩石地表上,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在山间看到它,并被视为极其珍贵的礼物,赠送佳友并用作定情之物。带着这个情结,每每当我徒步在花草盛开的阿尔卑斯山山谷间,都期待着与它的相遇。瑞士人珍愛它不僅僅因為它不畏艱險,傲立冰雪的氣質,更希望大家不要忽略身邊細小、微不足道的美。
Xu Ying
Grittibänz 尼可拉面包人
第一次看到这个外形简单又滑稽的人形面包,我并不知道它的由来,只享受着它清甜松软的口感。每年进入到12月,瑞士的幼儿园、学校和面包房便会陆续推出与孩子们一起烘培面包人的活动,我不但饶有兴趣地学会了自制面包人,还得以了解这个小小面包人背后的故事:Grittibänz 是瑞士方言,最初来自德语区的巴塞尔和纳沙泰尔地区,一直以来人们对它名字的含义有争论,原意是指腿分开(站不稳)的Benedikt,当地的人们把它看成简易版的圣诞老人。每年的12月6日前后,城镇里的面包房、超市和杂货店都会出售尼可拉面包人,并演绎着各自不同的风格,挨家逛逛,细数品种丰富的面包人,被他们滑稽可爱的样子逗笑也是冬日里的趣事。
Xu Ying
Munot 慕诺特
这是我展开瑞士系列作品的关键作品之一。这座环形的堡垒就坐落在我居住的小城的制高点上,离我家仅有步行12分钟的路程,它不仅仅是当地的地标建筑而且出自于我最喜爱的艺术家阿尔布雷特·丢勒之手,我喜欢站在城垛上欣赏沙夫豪森的古城和蜿蜒的莱茵河景,喜欢观看它不同季节下的色彩变化,喜欢在它周围举办的各种露天音乐会和儿童实验小剧场... 喜欢它的浑圆一体,朴素如真。
Xu Ying
Rhine Falls 莱茵瀑布
在东方人的审美视觉中,观看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景物亦是如此,'观景'、'观象'...有些风景不仅仅可以观赏,还可以聆听,莱茵瀑布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走到近处,闭上眼睛聆听那奔腾的轰鸣声,近距离的感受水花飞溅、浸湿双颊。而且观看方式不止一种,除了可以在两个古城堡Schloss Laufen和schloss Worth像明信片般完美的观景台前遊玩或喝咖啡,你还可以登上不同遊览路线的長艇近观莱茵瀑布,感受漫天水雾,聆听雷动般的重低音。有胆识者,更可以攀上瀑布中央的一座石山,全全置身于气魄摄人的自然力量中,感觉极为震撼!
Xu Ying
Swiss Alphorn 阿尔卑斯山号
很久以来,阿尔卑斯山区的牧民就应用当地不同材料制造乐器和信号器具,以便在不同的高山牧场之间进行联络,阿尔卑斯山号就是其中最独特的乐器之一,也是我最早开始这批系列的作品之一。别名阿尔卑斯长号,它的制作工艺以及演奏技巧都是高难度的,今天,阿尔卑斯长号甚至作为瑞士传统的象征,加入了“永久同盟”约德尔调协会和瑞士传统服装协会的游行队伍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山牧场队伍和传统节庆活动上。
Xu Ying
Zytglogge Turm Bern 伯尔尼钟楼
伯尔尼的古建筑很多,这个集瑞士的最古老的机械大钟和伯尔尼老城的第一座城门于一身的钟楼,已经成为了伯尔尼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成为各国游客观光和了解城市历史的必到之地。这个漂亮而壮观的钟塔除了显示时间以外,机械驱动的小熊小丑每逢整点前的四分钟会进行精彩的玩偶报时秀,另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它观看天文万象,它”嗒嗒”的走了600多年,至今仍在忠实的履行着报时的义务。
Xu Ying
Alpabzug 阿尔卑斯赶牛上山
每到春季,高山牧场上的牧草和野花会逐渐复苏,长成奶牛们最爱吃的原生态鲜草,这时候牧民们就会纷纷赶着牛羊来到温度适宜的山间进行散养,这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就是“赶牛上山”。他们天不亮就上路了,要攀越600米的高度,走过无数条小路和经过几个悬崖,来到有着丰沃牧草的高山牧场,牛儿们将在这里度过10-12周的时光。这件事被生活在瑞士山区的人们视为隆重的节日,牧民们身着白衫红坎儿的传统服装,牛羊戴着清脆的铜铃,在号角齐鸣中慢悠悠地上坡,清脆作响的牛铃声和大家的欢声笑语融为一片。
Xu Ying
Cervelat 思华力肠
谈到美食,色、香、味、相是评价的标配,然而一款外表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食物却调动着瑞士人的胃口,这便是思华力肠,并被评为瑞士的国肠。几乎每位瑞士人的童年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于思华力肠的回忆:学校的野营、童子军的拉练、亲朋好友的聚会...林子里围一圈石头,生上篝火、插上木棍,烤之前别忘了在香肠两头一横一竖切上两刀,当香味四溢,滴下来的油被火烘的滋滋作响,肠皮烤成焦棕色,是时侯享用了!而切口外翻为十字,像足了的瑞士国旗!
Xu Ying
Bernhardiner 圣伯纳犬
恐怕在我还没有了解瑞士美食之前就已经听说过圣伯纳犬了,12年前到瑞士旅游的好友给儿子买回来一只圣伯纳犬毛绒玩具,当时它的大小和儿子身高的比例是一比一,憨态可掬的样子实在是招人喜欢,那时我对它脖子上拴着的标着红十字的小木桶的含义还不太理解,后来才知道它的来历,更增加了我对它的敬意。 被人们誉为朝圣者的救星、雪山的英雄、 孩子们最温顺的宠物、老人们最可爱的陪伴者.... 贴在它身上的标签实在是不少。
Xu Ying
Swiss Jodel 瑞士约德尔
一次传统音乐会让我对约德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仅仅是听觉上的,更是视觉上的,于是回到家便做足功课,一定要以我自己的方式把它展现出来。后来,有幸结识了唱约德尔的瑞士朋友,才了解到这种原生态的交流方式最早是瑞士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山民们用来远距离互相交流、召集奶牛羊群的叫喊声,它使用一种胸声区到头声区这两种音域-也就是真声与假声之间不断快速交换、重复的唱法,是用一种无文本、无语言的方式唱的歌。
Xu Ying
Tiger-finkli 虎牌居家鞋
如果说有那么几样东西,在许多瑞士人关于童年的记忆中占据长久的位置,Tigerfinkli便是其中之一,这个纯手工制造的鞋子自1938年问世以来便受到人们的钟爱,几乎几代人的童年都是穿着这个经典的顶着红色绒球的老虎鞋渡过的。我在瑞士的闺蜜们都有着关于它的故事,每每大家聊起来都激动的面带绯色。自然它也成为女儿最喜欢的生日礼物之一,我们不但喜欢它可爱的造型和质感,更醉心于它在苏黎世Kreuzstrasse 36号的店铺,于我来说这里更像是儿时记忆的博物馆,在里面,你的心似乎一下子飞到了童年时光,儿时的衣物、书籍、玩具、摇床...样样都精心挑选,处处都充满着温度。
Xu Ying
Schulthek 书包
瑞士人关于儿时的回忆不仅仅停留在虎牌居家鞋上,有些老瑞士人调侃地说道:“老虎鞋更多是属于女孩子们的经典,我们也有我们男孩子的经典,纯牛毛的书包!” 的确,在瑞士,直到90年代以后,各种流行的卡通图案才逐渐出现在学校书包上,而在此之前,瑞士孩子在上小学之前的最大愿望,就是开学那天能够背着属于自己的纯毛皮书包, 由于价格不菲,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是笔不小的投资,所以它更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经久不衰。而来自纯天然的牛毛使得它每一款的花色都与众不同,所以孩子们从来不用为找不到自己的书包而发愁。
Xu Ying
St. Peter Zürich 圣彼得苏黎世
被誉为苏黎世的三大教堂之一,它不仅拥有欧洲最大的教堂钟面,直径约8.7米,还作为最精确的当地时间来代表苏黎世的官方时间,所有其他公共城市的时钟都必须向它校准。另外教堂里面还有五座制作造于1880年的大钟,其中最大的一座钟的重量超过6吨(不含钟锤)。
Xu Ying
Ricola 利口乐
伯尔尼高地四周壮丽的山景非常独特,也是我探知瑞士自然景观最常去的地方,一次,参观了位于Kandessteg的利口乐香草展示园,有幸亲自触摸制作利口乐香草润喉糖的十三种香料,置身于奇特的香氛中,让我得以深入了解这个传统的瑞士家族企业的故事。从一个普通的糖果企业起家,到今天产品行销50多个国家,80多年以来,承传本家族的传统配方,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来源和品质,也许是它成功的秘密。而这款原味香草糖以它不变的经典黄色包装,源自1940的传统配方,成为利口乐众多口味中的最受欢迎的一款。
Xu Ying
Fraumünster Zürich 圣母大教堂
几乎在苏黎世老城区的各处都可以看到这个宏伟教堂的高高尖塔,蓝绿色的尖顶份外醒目、亮丽,这个八世纪的教堂内部精美的彩窗和壁画不容错过,尤其是在唱诗班席位旁几片长长的彩绘玻璃窗,是马克·夏加尔的旷世巨作,大胆丰沛的色彩为教堂注入了斑驳流动的无限诗意。
Xu Ying
Gross Münster Zürich 苏黎世大教堂
沿着尼德多夫大街Niederdorfstrasse方石铺就的道路散步十分钟的样子,就会看到苏黎世大教堂,它独特的双塔结构被当作苏黎世的标志物,印在许多纪念品上。教堂气势宏伟,结构大气美观,不仅仅可以从外部观看,只要拾阶而上,来到它的瞭望观景台,就可以将苏黎世的天际线尽收眼底,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这个繁华的国际都市。
Xu Ying
Appenzeller Käse 阿彭策尔芝士
”带护照”的芝士! 让当时初到瑞士的我脑洞大开,带着这个兴趣我和家人参观了位于施泰因的阿彭策尔芝士加工厂,纯手工的制作工艺,古老的配方,特别是严格限制的原产区使它保留了最浓郁和独特的口感,每一块货真价实的阿彭策尔芝士在制作完成后,底部都会被印上代表“奶酪合格证”的标记, 而我们日常在超市中买到的芝士就是从这些“带护照”的芝士盘上切割下来并包装好的。这个早期的磨砂包装我很喜欢,色调很具备东方审美的本真之意,加上印在上面的三个非常典型的阿彭策尔牧民的形象,浓浓的瑞士味。
Xu Ying
Appenzeller Bier 阿彭策尔啤酒
在山间徒步,行走在鲜花遍地的山道上,与叮当作响的牛群为伴,累了就找个高山木屋小餐厅来上一瓶清凉纯净的阿彭策尔啤酒,这个记忆应该留在很多瑞士人的心中。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这个不爱喝啤酒的人记住了阿彭策尔啤酒,尤其是它浓郁的当地特色的包装,所以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我特意选了自己收藏的有暖色调的老纸张,配合上当地农民画给我的启发,试图表达它原汁原味的质朴的情感。
Xu Ying
六年前我随丈夫迁居瑞士,定居于沙夫豪森,这个坐落于莱茵河畔的古老小城是丈夫自小生长的地方,就此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
此内容发布于
2017年09月14日 - 09:00
沙夫豪森充满着瑞士小城市所特有的亲切感和踏实的气息,干净而纯粹的风景、质朴而热情的人文不断地滋养着我的创作灵感。
作者简介
1975年生人,1990-1998就读于北京中央美院附中及中央美院油画系。1999-2011任教于深圳艺术学校美术专业。2011年至今生活并工作于瑞士沙夫豪森。作品多次参加群展和个展,并被瑞士沙夫豪森州立博物馆及德国辛根当代美术馆收藏。
目前,我正在进行中的“ 瑞士图标” 系列作品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2016年底,我参加了瑞士当地的一个艺术群展,瑞士人对我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站在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去。他们通过我的作品,了解到汉字与拼音的区别,通过尝试读出相应的发音,寻找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其中三幅与沙夫豪森相关的作品被Schaffhausen 州立博物馆Museum Zu Allerheiligen收藏,负责人告诉我:这种类似传统海报的创作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既有文献感又不失其绘画的性质,回顾他们过往收藏的展品,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站在自己的外国人文化视角来阐释瑞士当地的人文典故。
这是生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我,为中瑞观众搭建的一座桥梁,期冀着您能从我的作品中,体味到更多瑞士传统气息。
本画廊 为参加“遇见瑞士”- 瑞士资讯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作品,如果你喜欢,请在下面点赞。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遇见瑞士”-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
此内容发布于
2017年09月12日
为此,瑞士资讯swissinfo.ch特别举办为期三个多月的征集作品大赛。我们不想空谈瑞士如何“高端大气上档次…
更多阅览 “遇见瑞士”-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
该故事中的文章
阅读更多
下一个
以前
相关内容
“遇见瑞士”-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
此内容发布于
2017年09月12日
为此,瑞士资讯swissinfo.ch特别举办为期三个多月的征集作品大赛。我们不想空谈瑞士如何“高端大气上档次…
更多阅览 “遇见瑞士”-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
相关内容
瑞士速写
此内容发布于
2010年07月20日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用来评价瑞士再合适不过。曾有人质疑“世界公园”是否言过其实,然而当你不用“走马观花”的…
更多阅览 瑞士速写
相关内容
瑞士风光彩绘
此内容发布于
2011年05月16日
瑞士之美无论是用什么方式表达,都会给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上次的黑白写生,现在钢笔淡彩…都能令人找回当时的一份感动…
更多阅览 瑞士风光彩绘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