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是否需要一家龐大的全球性銀行?

收購瑞士信貸後,瑞銀集團的規模有所擴大
收購瑞士信貸後,瑞銀集團的規模有所擴大 Neil Hall / Keystone

在瑞士,一場關於是否有必要擁有巨型銀行的激烈辯論正在進行中。有些人認為,規模擴大後的瑞銀集團將使國家受益,而有些人則認為,這會對經濟構成威脅。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訂閱我們的時事通訊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您會在您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導。請擊點這裡,現在就訂閱。

2023年,瑞銀透過收購競爭對手瑞士信貸,成為瑞士唯一的全球銀行巨頭。

瑞銀集團的業務遍佈全球,業務範圍涵蓋財富與資產管理、投資銀行,以及針對個人和企業的當地櫃台服務。瑞銀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是瑞士全年經濟總量的兩倍。

瑞士銀行家協會(SBA)認為:在與全球其他大型銀行競爭時,規模等同於實力。如果瑞士想扮演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那麼至少要有一家大型國際銀行。

包括中間黨派彼得‧赫格林(Peter Hegglin)在內的許多政治人物都認為,如果瑞銀面臨倒閉,那麼規模就與風險成正比。他在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ch採訪時表示:美國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更有能力吸收此類衝擊。歐洲和瑞士遠沒有這種風險承受能力。

支持瑞士建立大型全球性銀行的理由之一是,如此一來,可以為瑞士跨國公司和出口商提供更好的服務。瑞士製造業遊說團體瑞士電子機械金屬企業協會(Swissmem)表示,擁有一家能夠一站式處理國際交易、發放貸款、提供貨幣風險對沖和資本市場准入的銀行能大幅提高業務便利度。

「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是不可小覷的軟性因素。我們的企業必須要有值得信賴的銀行,即使在困難時刻也能為企業提供支持,」瑞士電子機械金屬企業協會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向瑞士資訊表示。

瑞士電子機械金屬企業協會也指出,金融危機後,外資控股銀行紛紛撤離,瑞士企業感到被拋棄。2008年(123家)至2022年(61家)期間,瑞士的外資銀行數量減少了一半以上。

外部内容

該遊說團體表示:這段不愉快的回憶至今仍揮之不去。

瑞士製藥巨頭羅氏(Roche)同樣支持興建大型全球銀行。該公司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向瑞士資訊表示:「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具有關鍵規模並建立良好網絡的瑞士銀行,對於瑞士的跨國公司而言具有重要價值。規模較大的瑞士銀行能夠促進瑞 郎在商業和金融交易中使用。」

經過幾個世代的努力,瑞士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金融業,其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私人銀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50年前(英),但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瑞士才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中心。

「二戰之後,大量資本湧入瑞士。這是瑞士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期,」在納沙泰爾大學任教的經濟學家麗貝卡·斯圖爾特(Rebecca Stuart)告訴瑞士資訊:「許多人認為, 將資產存放在國外會更安全,而瑞士則提供了穩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

相关内容
UBS Signet

相关内容

瑞银唯我独大:对瑞士来说是不是很危险?

此内容发布于 曾经的瑞士第二大银行瑞信被本国竞争对手瑞士最大银行瑞银集团收购,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这样的结果令瑞士喜忧参半,一方面瑞信留在了瑞士手中,而另一方面,现在所有的风险也都落在了瑞士最后一家大银行瑞银的肩上,这令瑞士不少人捏着一把汗。

更多阅览 瑞银唯我独大:对瑞士来说是不是很危险?

她還表示:「面對如此眾多的外國客戶,瑞士銀行認為,通過開設海外分行而不是依賴其他國家的中介銀行,能夠更有效地管理客戶資產,並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二戰後的前幾十年裡,瑞士銀行業務蓬勃發展,不僅成長很快,利潤率也很高。然而好景不長。

1980年代,隨著美國和英國解除銀行業務的各項限制,國際金融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監管放鬆為創建大型銀行鋪平了道路,允許銀行同時經營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

金融史學家托比亞斯‧史特勞曼(Tobias Straumann)認為,隨著1990年代初冷戰結束,中立國瑞士作為避開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潛在衝突的安全港,其吸引力開始下降 。

施特勞曼告訴《商報》(Handelszeitung):「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他也提到,面對美國的施壓,瑞士嚴格的銀行保密制度基本上終結。」

儘管其他國家的壓力與日俱增,瑞士仍穩坐全球私人銀行業的第一把交椅。瑞銀集團擁有3.8兆瑞郎(約合美金4.213兆元)的投資資產,位居瑞士財富管理產業之首,並志在將在管資產提升至5兆美元。

瑞士銀行家協會和部分政治人物認為,只有一家集財富管理與投資銀行業務於一身的大型瑞士銀行,才能在全球舞台上與摩根大通、匯豐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競爭。

這種觀念超越了簡單的聲望追求。一個普遍的論點是,在一個充滿地緣政治風險的不確定世界中,瑞士需要一個實力雄厚的全球性銀行來維護其金融主權。

瑞士金融業重量級人物約瑟夫·阿克曼(Josef Ackermann)在12月接受《每日導報》(Tages Anzeiger)採訪時表示:「為了不依賴美國或英國,瑞士需要一家具有全球營運能力的銀行 。」阿克曼的職業生涯始於瑞士信貸,後成為德意志銀行的執行長。

但麗貝卡·史都華認為,這種觀點忽略了在一個小型經濟體中,單一全球性銀行營運所帶來的風險,尤其是在缺乏其他國內競爭對手的情況下。

麗貝卡表示:「金融主權是瑞銀收購瑞信的理由之一,這樣瑞信就不會被外國買家或政府收購。但這似乎是一種天真的想法。」

「瑞士是否真的需要一家在財富管理和投資銀行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銀行?將這些業務分拆給不同的獨立實體經營以分散風險,會是一個更加明智的選擇。」

然而,瑞銀集團主席科爾姆·凱萊赫(Colm Kelleher)認為其銀行的規模沒有問題。 在2024年3月接受《新蘇黎世報週日版》(NZZ am Sonntag)採訪時,凱萊赫認為銀行承擔的風險規模比資產負債表規模更為關鍵。

凱萊赫表示,相比瑞士信貸偏好的高風險投資銀行業務,瑞銀更專注於財富管理:「只要瑞銀保持現有模式,[規模]問題就屬於假設性討論。」

(編輯:Reto Gysi,譯自英文:中文編輯部/xy,繁體校對:方常均)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