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坚挺的瑞郎将瑞士公司逼出国门

瑞士出口工业受到瑞郎坚挺的冲击 Keystone

瑞士的工业正在经受瑞郎坚挺的考验,瑞士以中小企业为主,抗打击能力有限,因此许多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把工厂迁往国外,以应付时局。

然而国外虽然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成本,但很多企业也积累了负面的经验,因人员质量不过关,产品质量也无法保证,公司信誉也大打折扣。“人挪活,树挪死”用在出国求生的瑞士企业身上只能算是喜忧掺半。

瑞郎的坚挺成为瑞士人的一块心病,瑞士央行采取干预政策之后,瑞郎的价值略微有所下降,欧元与瑞郎的比值于8月底上升到1:1.18。瑞士经济部长约翰·施耐德-阿曼(Johann Schneider-Amman)在瑞士电视台表示:“瑞郎现在处于一种‘解围’状态,在过去的几天中呈现稳定状态,但是危机尚未过去,尤其是出口业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瑞士机器制造业联盟和钢铁联盟表示,只有当瑞郎与欧元的比率上升到1.25时,瑞士出口业才能松一口气。

转战土耳其

Pfiffner AG是瑞士唯一一家生产电路测压装置的公司,其产品的四分之三出口国外,现在因为瑞郎的升值,严重影响了工厂业务。今年Pfiffner AG必须增加15%的产量,但是赢利分文不多,新的投资计划毫无可能。

因此公司总裁Fritz Hunziker决定将工厂迁往土耳其。对此他做了详细的预算:“在土耳其一名全职员工的工资只相当于瑞士一名学徒工水平,当然只做工资对比是不够的,还要考虑整个物流的费用,但从整个生产运筹和工资水平来讲,在土耳其需要的费用只相当于瑞士的一半。”

金钱消耗减半,但精力消耗增加,Hunziker必须常常土耳其-瑞士两地跑。“土耳其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公路变得越来越平坦,树木越来越茂盛,这个国家青年人比例很大。”Hunziker这样说。

Pfiffner在安卡拉的工厂共雇佣了50名土耳其员工,每名员工每月工资只有1300土耳其里拉,相当于575瑞士法郎,其中还包括社会保险、税收等,比在瑞士本国便宜7倍。除此之外,公司还免费为土耳其工人提供午餐和工作服。

但是费用低也需要代价,Hunziker目前尚不完全满意,因为产品质量和员工的培训尚需加强。尽管如此,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抉择,因为他对于瑞郎和瑞士的政策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在土耳其的厂家今后还会扩大。

负面经验

并不是所有迁出瑞士的公司都拥有良好的经验,Peter Glutz是精密仪器SPT Roth AG的老板,他从35年前开始在国外建厂,现在在5个国家拥有分厂,但并不是在哪里都顺利。

在中国的工厂因为缺人而出现困难,Glutz老板在瑞士电视台表示:“10年前,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进展得非常顺利,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工人比较难找,中国的这一代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思维比较特别,大多在家里比较受娇惯,另一方面人数也比较少。”因此现在他决定缩小中国的厂家规模,而在菲律宾扩建。

而对于瑞士纺织公司Weberei Keller来讲,因为瑞郎的坚挺,令向国外迁移成为最后的选择,然而事情却并不像想象得那样顺利,国外合并的厂家不接受他们的机器和库存,“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纺织公司老板Gunkel在接受瑞士电视台采访时说。

做好准备

因此看来,瑞士公司迁址国外也并非简单之事。企业咨询公司McKinsey负责人Christian Casal在电视中说:“大型公司,在国外建厂拥有很多优势,比如在当地找到管理人员,对当地情况有所了解,在国外发展会为公司带来效益。”

而小公司如果要在国外安家落户,则必须从头做起,需要在两地分别找律师进行咨询,否则运作起来并不容易。

中小型企业指那些员工人数不超过250人的企业,但87.9%的中小企业的员工总数还不到10人。

家族企业占瑞士企业总数的88%左右。

这些企业占30.7万家瑞士私营企业的99.7%,并为全国劳动力的66.8%提供了工作岗位。

  

圣加仑大学的调查显示,瑞士家族企业中的26%将在未来5年内易主。2005年1月的这一比例仅为18.5%。

这些企业中只有40%得以在家族中传承下去,4年前这个比例还是60%。剩余企业中约半数会被转让给家族以外的人,而其余企业的继承前景尚不明确。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