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从一双白袜说起:瑞士人的优雅你不懂

餐桌向来都是优雅举止的大考场。
餐桌向来都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程度的大考场。 Keystone

说到欧洲的优雅,你一准儿会想到法国女人,她们风姿绰约、举手投足间不经意的韵味正如咖啡杯上留下的红色唇印,不分年龄。至于瑞士人,他们勤劳、本分、低调、严谨… 形容词用了一堆也不会轮到“优雅”。殊不知,瑞士人骨子里很讲究。曾几何时,原瑞士驻华大使的一双白袜就曾让瑞士议员开了一场关于礼仪的小会…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从白袜说起

这位大使不是别人,正是叱咤当代中国艺术界的收藏家乌里·希克。上世纪90年代末,原迅达中国区副总裁希克被外交部特任为瑞士驻华大使。在一次陪同瑞士议会赴华访问代表团时,这位企业家大使在会晤中翘起高高的二郎腿,左脚豪迈地搭在右膝上,抻起的裤腿和油亮的皮鞋间露出脚腕一截皮肤和一双并不服帖的白袜。

“半路出家”新大使的“诡异”品位着实让深谙外交礼仪的政客们瞠目结舌。坐姿要文雅,服饰要得体,黑鞋白袜可是男士们的时尚死穴!议员团随即展开内部讨论,决定建议外交部对非外交背景出身的外交官员进行上任前的礼仪课程,以免引起外事场合的尴尬。

故事下文虽不得而知,但上述“经典”造型不止一次出现在那个时期的希克先生身上。就在今年公映的纪录片《乌里·希克的中国生活》中,还出现了一张当年人大会堂正式会晤的照片:小茶几旁左右沙发上分别坐着西服革履的中瑞代表,希克的黑鞋白袜二郎腿格外惹眼。只是如今再看,少了些离经叛道,多了些个性使然- 为什么不呢?

在不在意由你

在上世纪60年代-叛逆革命的- 嬉皮时代里,“优雅生活”尤其成为瑞士媒体的关注话题-青少年越来越没教养,社会亟需行为规范,是当时很多成年人的共识。饭桌礼仪、坐姿站姿自不必说- 电视节目里连如何打招呼、打电话,甚至连穿大衣的方法都被事无巨细地谈了个透。

知道吗,文雅地吃香蕉绝不能上手。你需要一个盘子和一套刀叉:首先用刀切掉香蕉柄,然后切除尾部,第三刀纵向自头至尾把香蕉皮划开,之后再用刀叉配合将皮剥离;等赤裸裸的香蕉果肉躺在盘子上时,你便可以像吃香肠一样,切一段吃一口… (吃带壳儿的虾同法)。切记,不要一次切好几段,然后一口气都吃掉,这里不是给小孩子喂饭!这段录像外部链接来自瑞士法语电视台1971年的节目,讲究不?

另外,女士们注意了,穿大衣也是体现优雅的时刻。万万不能把大衣里子朝外像斗牛士那样撑着,从头上方一甩,让衣服顺势老干部般搭到肩上。如果没有男士帮助,女士应该右手持大衣领部,先把左手臂套进袖子,然后用左手轻轻扶住大衣胸襟(以免衣服滑落),之后再用右手从身后找袖筒,再将大衣提上肩膀。关键是:右手找袖子时不可以上下左右胡乱比划,而要帖着身子一侧小幅度动作。“自然不代表不拘小节… 张牙舞爪在公共场合是一定要避免的。一个举止得体的人懂得尽量少占用共有空间,这一点无论对男女老少都适用,”1966年,瑞士修养专家Berthe de Miéville在一堂专为修女开设的举止课堂上边演示,边讲解。

有人讲得热闹,有人不屑一顾。“我才不在乎这些呢,我要摒弃一切小资产阶级的保守作风!” 黑白档案录像中,一位长发留须的嬉皮青年在电视上毫不掩饰对礼仪熏陶的鄙夷不屑。这一代人现在应该已经年近七旬,如若他们回想起当年自己长辈们对于世风日下的担忧,不知如今会作何感想。

瑞“式”优雅

没错,“瑞村”富产乡间的质朴,但朴素并不代表粗鄙,瑞士人从来都有自己的讲究。公共场所言行低调,不窥探别人隐私,不侵占他人空间,尊重规定不犯规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至于“锦上添花”的礼仪似乎在几十年前更为讲究,这从老一辈礼仪教师包罗万象的教诲中就可见一斑:

– 吻手礼时绝对不可以把嘴唇直接贴上女士的手!

– 拜托,不要在用餐时左挑右拣选最好的那块肉!

– 在饭店结账时,可别一项项算太清。数数后面的零,位数对了就可以了,不可显得斤斤计较。

– 女士们,不要在饭桌上补妆,口红也不行!

– 车辆停靠后,男士应该从驾驶座下车为身旁女士开车门,从车后绕行?错!要从车头前绕过。

不能忽略的还有120条餐桌规矩:

– 关于坐姿:不可以瘫坐在椅子上,上身要笔直,身体离椅背儿间隔一只老鼠,离桌子间隔一只猫的距离…

– 关于面包:不能用面包沾着吃浓汤,不能用面包擦拭盘上遗留的沙拉酱(更不能端起盘子拿舌头舔! 尽管盘子之后会锃光瓦亮…),不能拿餐刀切面包,不能在第二道和第三道餐之间吃面包…

没有铁打的规矩

跳转到21世纪:同前辈不留余地的气势相比,新一代的礼仪老师显得更为变通。

“不应该在餐前祝好胃口,不应该在别人打喷嚏时说‘祝健康’- 这都是书上说的。但我们是瑞士人,为什么不延续我们的习俗?我觉得不应该禁止,只是我们要知道,到了法国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就是了。”米克罗俱乐部学校(Klubschule Migros)的礼节培训课老师Annabelle Utelli说,“如果你想用面包沾盘子上的酱吃,那就做吧。也许会招来某些人异样的眼光,但只要你明白‘其实不应该这么做’,就够了…”。

学员们一个个神情认真、专心致志。优雅当真是件严肃的事?是的, “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耳濡目染,那他/她自然而然就会举止优雅;如果没有,那就需要有意识地去锻炼,”Utelli老师说,“这最终会让人获得自由。” 

明明是束缚手脚,哪儿来的自由?“我并不觉得受了束缚,”Utelli笑着说,“举手投足的分寸早已成为我的一部分。” 

确实,不拘小节的自由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完全无法同日而语。中国俗语不是也讲“礼多人不怪吗”- 接受也好,排斥也罢,得体的举止是一张永不过时的生活职场入场券。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