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Tally Weijl-以性感少女风格风靡世界

Keystone

从瑞士乡间的车库到巴黎著名的设计中心,从外省的精品店到30个国家的城市商业中心,瑞士Tally Weijl时装公司在25年内,完成了自己的美丽蜕变。

Tally Weijl公司今年25岁了,比它目标群体的年龄还要大,这一青春服装品牌,征服了世界众多少女的心。

25年前,20世纪80年代中期,Tally Weijl和Beat Grüring结婚了,他们都还年轻,还在上学,他们在瑞士索洛图恩附近租了一间车库。

她,画图设计服装;他,制定公司的商业计划、策略,做会计结算。和婆婆一起,Tally Weijl考察了瑞士的多家服装店。

“我们的想法,是每月提供一套新的服装样品,市场交付期为4-6周。当时市场的通常情况是,每年推出两套样品,交付期为6-9个月,”Beat Grüring回忆道。

1987年他们的第一家店铺在弗里堡开张了。“这纯粹是巧合。我们在那里有自己的客户,所以就接手了这家店,”Grüring说。

而如今的Tally Weijl已经在30个国家拥有超过500个服装店,2008年的年收入达3.2亿欧元,在全球创造了1800个工作岗位。公司总部设在巴塞尔,Grüring担任首席执行官,他的前妻则在巴黎设计中心担任设计总监。

开始时,公司只是在瑞士扩大了规模;1995年,Tally Weijl在国外开办了第一家店铺,店址选在德国Breisgau的弗赖堡。现在Tally Weijl在捷克、波兰、葡萄牙、俄罗斯、上海和阿拉伯国家均有分店。其核心市场还是瑞士、德国和奥地利。

紧跟潮流

“我们的风格专一,公司国际化,但没有扩大产品范围,”Grüring说,这样可以把重点放在明确界定的客户群上。

Tally Weijl的产量不多,而且几乎是比照15岁以上少女的身材“量身定做”的。公司的设计师们从都市迪厅、视频和时尚杂志汲取灵感,在国际流行趋势发布一周内,同样的款式就已经挂在Tally Weijl的衣架上。Tally Weijl一直采取的是低价格策略,服装目录上不会出现它的名字,因为它的款式变化太快了。

挑战道德底线

看看如今的广告,女模特们年少、修长、苗条,身着网眼长筒袜,热裤,超短的体恤。麦当娜、布兰妮、帕丽斯希尔顿就是她们的榜样。生活就是购物和聚会。每天都像星期六的晚上。

“Tally”应该也属于这样的风格。它的运作与“百利(Bally)”不同,百利可是瑞士当时的一大品牌。自2004年以来,”Tally”以“绝对性感”的口号占领了市场,只是在阿拉伯地区,它才将“性感”的口号换成了“有趣”。

2008年欧洲杯之前,苏黎世拒绝了开动Tally Weijl电车的请求。但是在巴塞尔,一位几乎“衣不蔽体”的“洛丽塔”(性感少女)被印在电车上,为Tally Weijl做广告。这在欧洲被媒体广泛报道,还有比这更便宜和更有效的广告么?

女权主义者,学校,家长和有关宗教团体对此表示愤怒,并批评该广告涉嫌性别歧视。“迄今为止,我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接到过,说我们的广告是性别歧视的类似投诉,”Beat Grüring说。性感和性别歧视是有区别的,前者必须有兴趣点。

改善工作条件

2007年瑞士工会Unia指出,对Tally Weijl的工资和工作条件并不满意。“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Grüring说:“我们的同行H&M和Zara有同样的问题”。

Unia工会的Catherine Laubscher肯定了这点:“现在在Tally Weijl,所有的工作时间都会获得报酬。以前例如关门清理的时间是不被计作工作时间的。就连‘最好’的超市连锁Coop都没有做到这点”。

“凭良心说,我们对工作的基本条件特别注意,比如说童工问题,我们有一个单独的部门,专门处理这些问题。我们肯定不是在这些方面做得最好的,但我们正在努力,”Grüring说:“我们有意识地不把某些国家列入我们的生产产地。

瑞士资讯(swissinfo.ch),Andreas Keiser

本年度尽管有经济危机,该公司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营业额预计在3.7至3.8亿欧元之间,比去年增长20%。

2008年,销售额同比增长约25%,为3.2亿欧元。

2008年,有100家新店开业。目前共有:500家;2004年:134家。

Tally Weijl在全球有1800名员工,在瑞士有500名。2004年:632名。

公司不断扩张的主要资金源于现金流入。目前尚未考虑上市。

总裁Grüring表示,公司不就盈利状况发布任何报告,但公司赢利一直不错。

公司成立25周年庆典之际,4月24日在巴塞尔又有一家700平米世界最大的Tally Weijl旗舰店开张营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