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瑞士乘缆车去意大利
在瑞士名镇策马特附近的小马特洪峰和意大利的格里西亚山之间新建成了一条缆车索道,搭乘这个跨境缆车,可以轻松穿越阿尔卑斯山,在瑞士和意大利之间往返。这个新缆车主要面向来自亚洲的富裕游客,方便他们从意大利前往北欧。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自7月1日起,游客可以从瑞士的策马特(Zermatt)出发,翻越海拔3883米高的小马特洪峰(Klein Matterhorn)到达马特洪峰意大利一侧的布雷伊-切尔维尼亚(Breuil-Cervinia),无需脚踏滑雪板,搭乘新缆车即可轻松往返。
“这是瑞士旅游业打开的一扇新门,”策马特山区铁路局局长Markus Hasler高兴地说。
“它为那些来自亚洲、从北部经德国到达瑞士;以及从南部意大利过来,刚刚游览了罗马、佛罗伦萨或威尼斯之后计划前往法国的亚洲游客开辟了一条新的旅游路线。”
“马特洪峰冰川之旅”(Matterhorn Glacier Ride)是新型缆车的名字,缆车路线长1.6公里,索道搭建在Theodul冰川的上方,高度为海拔363米,全程未设中间塔架。
谷歌地图上的新缆车路线:
旅游团和亚洲游客
策马特因为是瑞士名山马特洪峰所在地,所以一向深受世界各地游客所钟爱,现在有了这条新缆车路线更是如虎添翼,策马特旅游局局长Daniel Luggen表示:“2023年亚洲市场恢复良好。来自东南亚,尤其是韩国、印度尼西亚、台湾、新加坡和泰国的游客再次回到了策马特,日本和中国大陆的游客尚未全部回归。”
在2019年新冠大流行之前,亚洲游客占瑞士全部游客的14.65%;2021年,这一比例下降到0.8%的最低点;2022年,再次上升至5.28%。
尽管目前还没有相关数据,但2023年预计将有更显著的增长。的确,策马特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如此多的亚洲游客了。
2023年应该是一个以亚洲游客为主的旅游年。但像在策马特这样的豪华度假地,平民旅游团还受欢迎吗?
“我们不面向大型旅游团,这里更适合小群体或家庭旅行,”山区铁路局局长Hasler根据亚洲瑞士旅游行业代表提供的反馈信息表示:“关键是价格问题”
往返240瑞郎
从策马特到格里西亚山站的往返缆车票价为240瑞郎(约合人民币1700元),这对于普通游客来说略显过高,但一个半小时的单程票价为156瑞郎,这个价格并未让所有人望而却步。
“我们做过假设,这也正是策马特设定的目标: 新缆车每天接送100-150人是最理想的。”策马特的山区铁路在旺季每天接待8000-9000名游客:“再多几百人对我们来说也不会造成很大问题,”Hasler说。
格里西亚山(Testa Grigia)站通过两个独立的装置和一个轨道转换系统将瑞士和意大利两面连接在一起,方便乘客交换车厢。
尽管与意大利边境很近,但新缆车的山谷车站却完全坐落在瑞士境内,因为有了这个位于海拔3458米的缆车站,意大利和瑞士的距离只有几米之遥。
从2024年起,另一条目前正在建的缆车路线投入使用以后,携带大件行李的旅客将享受到更方便的服务–每天双向行李运输两次。
意大利想效仿瑞士
在意大利,年久的缆车索道已经不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现在,瑞士的新缆车也为布雷伊-切尔维尼亚(Breuil-Cervinia)所在的奥斯塔河谷自治区(Aostatal)带来了新的灵感,该地区计划更新当地冬季运动胜地与位于意大利和瑞士边境的格里西亚山站点之间的缆车索道。
瑞士比较有先见之明,在意大利和瑞士边境指定了一块土地,可以扩建意大利一侧的格里西亚山站点。目前扩建还要等待获批,尤其是要得到瑞士海关的许可,因为这个新海关站点由瑞士负责。
这个新缆车路线的铺设,将会令瑞士旅游业从中受益。另外,这个从小马特洪峰站出发直至格里西亚山站点的新缆车装置全部由瑞士出资,共耗资6000万瑞郎。
Hasler认为:“这是面向未来的投资。”他很开心在经历了新冠危机期间意大利滑雪场关闭的艰难岁月后,终于又有了盈利。
这位策马特山区铁路局负责人认为,当地和瑞士其他地区的客人一定会喜欢这条新缆车路线,因为他们可以搭乘这条国际缆车前往意大利购物、享受意大利美食或在布雷伊-切尔维尼亚打高尔夫球。
这个新缆车令策马特-切尔维尼亚全长540公里的跨境滑雪道成为世界上第二长的雪道。如果雪况允许,世界上最长的跨越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速降滑雪赛将于11月在这里举行。
比赛雪道全长5公里,从小马特洪峰到Cime Bianche湖,海拔落差1000米。无论从赛道长度还是持续时间来讲,都绝对创造了纪录。
(编辑:Virginie Mangin,译自德文:杨煦冬)
Übertragung aus dem Französischen: Christian Raaflaub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