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房價攀升,瑞士人房產夢恐成泡影

房屋图片
供不應求的私人住宅價格持續攀升(示意圖)。 Keystone / Alessandro Della Bella

持續攀升的房價讓許多人擁有自住房的夢想落空。尤其是對家庭來說,擁有自己的房產成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使在豪宅市場,房價也居高不下。造成這一局面的部分原因在於新冠疫情。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瑞士聯邦住宅統籌機構(BWO)的數據顯示,出租屋再度成為搶手貨,而對房產的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對許多家庭來說,隨之上漲的價格意味著他們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住宅。

住宅統籌機構的7月9日表示,雖然作為需求主要驅動力之一的人口增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溫和-尤其是在瑞士人中; 外籍常住人口的增長同時也處於“正常範圍內”,但這一發展趨勢並未使房價的上升趨勢減緩。專家指出,這是因為在新冠疫情中,人們的偏好發生了改變,許多人想擁有更大的住宅或第二處房產。

供不應求

在租房市場上,2020年低端價位的房屋尤其供不應求,但中高端價位也受到了影響。尤其是在蘇黎世、楚格、日內瓦湖以及大伯恩這些區域,租屋物件成了稀缺貨。聯邦住宅統籌機構強調:“這種急速短缺令人擔憂。”

這期間房產市場供不應求、價格明顯上漲的情況幾乎沒有變化。建築業的虛弱與這一情況不無關聯。住宅統籌機構指出:“除了提契諾州之外,資金不充裕的人幾乎無法在瑞士其他比方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房源。”

能負擔起房產的人主要是單身族群、無子女伴侶族群以及老年族群。此外,資產的重要性也更為突出,這解釋了買家年齡為何呈上升趨勢。住宅統籌機構認為,對家庭來說,目前這種情況是“成問題的”。不過,相較於1990年無論出售房產還是租屋物件都極度短缺的情況,今天的狀況還算有所改善。

豪宅市場房價飆升

除私人住宅與私有公寓外,豪宅市場也受到了房價上漲的影響。根據諮詢公司Fahrländer Partner的數據,2021年第二季度的私人住宅價格上漲了1.5%,私有公寓的價格上漲了1%。

豪宅市場的房價則上漲了2.5個百分點;與去年同一季度相比,豪宅價格增勢強勁,漲幅超過了11%。

在今年第二季度的區域對比中,汝拉州以2.6%的房價漲幅位居第一,日內瓦湖大區以2.2%的漲幅緊隨其後。巴塞爾是所有大區中房價唯一下跌的區域,跌幅為0.6%。

根據Stefan Fahrländer的說法,房價上漲並未打消人們對私人住宅和私有公寓的需求熱情。房價上漲的的速度雖稍有放緩,但這一趨勢應該會持續。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新闻

在瑞士,储蓄账户几乎难以赚到利息。

相关内容

瑞士储蓄账户利息微乎其微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储蓄账户的利率已大幅下滑。据线上比价平台Moneyland发布的一项研究,短暂的高利率时期已经结束。

更多阅览 瑞士储蓄账户利息微乎其微
一到月底,钱包见底。

相关内容

四分之一瑞士人预期2025年财务状况将恶化

此内容发布于 根据瑞士比价平台Comparis的一项调研,国内四分之一的成年人预计自己2025年的个人财务状况将比2024年更糟。而几乎每三人中就有一人难以应对所有开支。

更多阅览 四分之一瑞士人预期2025年财务状况将恶化
瑞士在创新方面的代表性成就: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相关内容

欧盟研究发现-瑞士是欧洲最具创新力的国家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再次荣膺“欧洲最具创新力国家”称号。欧盟创新排行榜基于32项指标评估各国的创新表现,涵盖从研发投入到知识传播等多个维度,此次比较对象包括27个欧盟成员国及其他12个欧洲国家。

更多阅览 欧盟研究发现-瑞士是欧洲最具创新力的国家
瑞士居民对生活总体感到满意。

相关内容

最新调研:瑞士居民对生活感到满意

此内容发布于 根据一项调研,瑞士德语区和法语区的居民对自己的生活总体表示满意。线上比价服务平台Moneyland的这项调研也发现,受访者对政治状况和个人财务的评价则较低。

更多阅览 最新调研:瑞士居民对生活感到满意
比起物质享受,百万富翁更重视健康。

相关内容

高净值人群重视健康胜于物质享受

此内容发布于 在地缘政治紧张和贸易摩擦持续的背景下,富裕人群的生活重心正在发生转变。奢侈品消费有所下降,但旅行与体验型消费需求依旧强劲。

更多阅览 高净值人群重视健康胜于物质享受
可持续性饮食可显著降低患上癌症的风险。

相关内容

可持续性饮食显著降低患癌风险

此内容发布于 一项有瑞士研究人员参与的大型系统性综述研究发现,可持续性饮食与癌症风险和癌症死亡率的显著下降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更多阅览 可持续性饮食显著降低患癌风险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