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走私与恐怖主义肆虐之际,瑞士在非洲热点地区着眼根源问题
当法国与美国被迫从战略要地尼日尔撤军,使俄罗斯与中国得以趁势扩大影响时,瑞士却仍在这个西非国家持续开展工作,致力于解决该地区诸多问题的根源——贫困。
克劳迪奥·托尼奥拉(Claudio Tognola)仍清晰记得上世纪90年代求学时在西非草原上露宿的经历。当时,他在洛桑大学攻读地理学,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前往内陆国尼日尔开展实地研究,由此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三十年后,这段早年的学术经历让他再次回到这片土地,如今这里不仅成为通往欧洲的移民通道,更深陷大国博弈与圣战暴力的泥淖。
“那时候我们到处跑,在哪都能过夜,甚至夜宿丛林。想去哪就去哪,从不担心安全问题。”在尼日尔为瑞士发展与合作署工作的托尼奥拉回忆道,“如今情况已截然不同。”
如今,这片从红海延伸至大西洋、绵延5’400公里的资源富饶地带——萨赫勒地区,正面临多重危机的叠加冲击。其影响不仅波及欧洲遏制俄罗斯扩张的战略努力,也波及欧洲应对跨境难民潮与恐怖主义威胁的能力。两条主要北上移民路线中有一条经过尼日尔,然后经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穿越地中海,最终抵达意大利、瑞士乃至更远的欧洲国家。
据瑞士资讯swissinfo.ch获得的欧盟内部报告数据显示,仅今年6月至8月期间,尼日尔境内就发生了90余起暴力袭击事件。
法国和美国这两个传统驻军国已相继撤离,俄罗斯则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白。而瑞士迄今仍选择留在当地,继续推进各项发展项目。
“暴力冲突很可能在某个时刻向外蔓延,”常驻首都尼亚美的瑞士发展与合作署(Swiss Agency for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尼日尔合作事务负责人克劳迪奥·托尼奥拉指出,“欧洲是前线地区,因此对这里的局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23年军事政变推翻了尼日尔民选政府,对西方利益造成重大打击。时任总统穆罕默德·巴祖姆(Mohamed Bazoum)曾与前殖民宗主国法国及美国保持良好关系。这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曾与欧盟合作打击人口走私网络,并允许法美两国军队在其境内设立基地,共同打击圣战组织。
博科圣地(Boko Haram):曾经势力强大,如今已被大幅削弱;其残余势力持续加剧乍得湖地区的不安全局势。
大撒哈拉伊斯兰国(ISGS):伊斯兰国的一个分支,主要活跃于马里及其周边地区。
支持伊斯兰和穆斯林组织(JNIM):基地组织在萨赫勒地区的分支,同样以马里为活动据点。
ISGS与JNIM是萨赫勒地区跨境暴力事件的主要推手。
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指出,萨赫勒地区极端组织势力扩张正加剧人道主义危机并动摇非洲稳定,对欧洲安全与利益构成明显威胁。
尼日尔国内政变后局势恶化,法国军队率先撤离,随后美国军队也撤出该国,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武器与军事教官。新政权还接管了法国国有核能企业奥拉诺(Orano)在尼日尔的铀矿开采业务。
上月,尼日尔总理拉明·泽因·阿里·马哈曼(Lamine Zeine Ali Mahaman)在联合国发言时,指责法国“训练、资助并武装恐怖分子”,意图破坏尼日尔的稳定。但泽因并未提供任何证据,而法国方面此前已明确否认相关指控。
除铀矿外,尼日尔还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磷酸盐与黄金资源,这些都吸引了包括欧洲国家、俄罗斯及中国在内的大国关注。中国在该国修建了非洲最长的输油管道,全长近2’000公里,贯穿尼日尔及其南部邻国贝宁。今年8月,尼日尔政府从一家澳大利亚企业手中收回了国内唯一一座工业化金矿的控制权,而俄罗斯方面也表示有意在该国参与铀矿开采。
法国前驻中非共和国大使查尔斯·马利纳斯(Charles Malinas)在接受瑞士资讯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在萨赫勒地区的存在旨在巩固其战略影响力:“通过在非洲争取盟友,增强与西方国家抗衡的筹码;在联合国中获取更多投票支持;并重拾类似苏联时代的地缘地位。”
政变领导人发言人阿马杜·阿卜杜拉曼(Amadou Abdramane)上校在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网站发布的视频中,指责法国蓄意破坏尼日尔局势稳定。与此同时,支持者们手举标语与俄罗斯国旗(多语)走上街头游行示威。
另一方面,俄罗斯媒体则宣称此次政变是“打着泛非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旗号”发动的,暗示萨赫勒地区对西方影响力的抵制日益强烈。与官方立场一致的《真理报》(Pravda.ru)将巴祖姆政权的倒台及尼日尔后续局势描述为“非洲摆脱西方束缚”浪潮的一部分,并预测尼日尔将与俄罗斯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事实上,在邻国马里(Mali)与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因政变削弱与西方关系之后,尼日尔是最新一个转向俄罗斯的国家。今年9月,这三个非洲国家联合宣布退出国际刑事法院(ICC)的管辖范围。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因入侵乌克兰所涉战争罪行,已被该法院签发逮捕令。
“法国是欧洲主要反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国家之一,而俄罗斯正借此机会削弱法国的政策影响力,”一位未获授权就此事发言、因此要求匿名的法国高级外交官向瑞士资讯表示,“其真正目的是损害法国及西方国家在非洲(尤其是萨赫勒地区)的声望,以取代其地位,并削弱其政策立场,其中包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这是一场与俄罗斯商业和矿业利益紧密相连的地缘政治联盟博弈。”
然而,尽管西方国家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但若任由尼日尔陷入贫困,其风险同样不容小觑,这种贫困正驱使当地青年走向伊斯兰极端主义与有组织犯罪。
柏林莱布尼茨现代东方研究中心(Leibniz-Zentrum Moderner Orient)研究部门负责人阿卜杜拉耶·苏奈(Abdoulaye Sounaye)指出:“军事介入无疑至关重要,它能为民众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苏奈曾撰文探讨尼日尔及萨赫勒地区过往的国家去极端化计划。但他补充道,要想稳定尼日尔及更广泛的地区局势,还需经济与外交层面的深度介入。
“当前外交行动尤为关键,”苏奈强调。
政变发生后,瑞士调整了援助计划,以避免直接支持尼日尔政府。此举影响了约15%的对尼投资额。目前,瑞士对尼日尔的年度援助总额约为2’200万至2’300万瑞郎(约合人民币1.98亿至2.07亿元)。
“瑞士承认的是国家,而非政府,”瑞士发展与合作署驻尼日尔代表克劳迪奥·托尼奥拉解释说,“正是这种区别,使我们得以维持与尼日尔的对话。”
他补充道,这笔资金确实在帮助尼日尔应对现实困境,今年雨季已有47人丧生,5万人流离失所。同时,援助项目也为尼日尔青年提供了远离犯罪与极端暴力的发展路径。
“归根结底,贫困才是暴力的根源,”托尼奥拉指出,“贫困让恐怖组织更容易招募失业青年。瑞士在尼日尔的合作项目,正是针对不安全的根本原因而展开的。”
(编辑:Tony Barrett/vm/gw,编译自英语:瑞士资讯中文部/gj)
相关内容
非洲正在崛起,令所有国家都想靠近
相关内容
我们关于外交事务的时事通讯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