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苏黎世保险箱:期待揭开卡夫卡之谜

谜一样的卡夫卡 Keystone

7月19日,瑞士苏黎世,瑞士联合银行UBS。4个自1956年便已尘封的保险柜将被打开。著名德语作家卡夫卡的手稿和画稿可能在半个世纪之后,重见天日。

“最亲爱的马克斯,我最后的请求是:我遗物里,凡属日记本、手稿、来往信件、各种草稿等等,请勿阅读,并一点不剩地全部予以焚毁…”-卡夫卡。

这是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的遗嘱。这位出生于捷克布拉格的德语天才作家卡夫卡,将自己所有的遗稿托付给了好友马克思·布罗德(Max Brod),令其全部销毁,然而布罗德却没有这么做。7月19日,可能会有部分遗稿现身位于瑞士苏黎世的联合银行保险库。

重要手稿

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布罗德违背了卡夫卡的遗嘱,不仅将他的遗稿全部保留了下来,而且还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卡夫卡遗著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上。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卡夫卡生前未完成的三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和一系列短篇作品及书信日记,才得以出版并公诸于世。布罗德作为卡夫卡创作的见证人先后写成了《卡夫卡的信仰和信条》,《卡夫卡作品中的绝望和解放》,《卡夫卡传》等著作,对卡夫卡的研究有重大帮助。

也可以这样说,布罗德是卡夫卡的“创造者”。公众视线中的卡夫卡是什么样子的,并不取决于卡夫卡自己,而取决于布罗德,他创造了卡夫卡也“歪曲”了卡夫卡。“所以让卡夫卡的手稿重见天日非常重要,卡夫卡自己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不能凭借具有犹太复国主义倾向的布罗德的一己之言,”中国著名卡夫卡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艳兵通过电话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表示。

遗嘱之争

卡夫卡的手稿很重要,但能识得其庐山真面目的却不多。这其中就有居住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埃丝特·霍费(Esther Hoffe)。埃丝特担任布罗德的秘书多年,并在布罗德1968年逝世时,得到了这批遗稿。

埃丝特几乎从未公开过这批遗稿,尽管以色列当局特别是以色列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都觊觎这批手稿已久。众多卡夫卡研究者也等不及了,甚至发出研究卡夫卡“学问基本靠等,研究基本靠猜”的慨叹。

1988年,埃丝特以110万英镑的高价,通过索斯比拍卖行卖出了非法出境的卡夫卡名作《审判》的手稿,该手稿真正的买家可能是德国政府。埃丝特在以101岁高龄于2007年逝世后,其女埃娃和露特两姐妹继承了这批手稿。

但2年前,以色列法庭开庭审理这一遗稿案,因为以色列国家图书馆称埃娃两姐妹无权得到这批“国家文化遗产”,因为埃丝特及其家人并未妥善处理、使用这些宝贵的文化宝藏,这些遗稿应对公众开放;而且布罗德生前曾表示这些遗稿应保存在公共机构。

如今以色列最高法庭已作出判决,多家藏有遗物的以色列、瑞士银行,都要开启各自所属的保险柜。在此之前,该法庭冻结了这些保险柜。

卡夫卡研究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采访了中国著名卡夫卡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艳兵,这位曾著有《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卡夫卡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的教授谈到,这批文稿很重要:“首先,卡夫卡的作品存世不多;其次他的多部长篇都未完成,因此难以揣测他的真实用意;还有,卡夫卡曾嘱托布罗德烧毁其文稿,但他似乎又预测到布罗德不会这样做,那他的心理究竟是怎样的?”

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学奇人,这批手稿如果能够公诸于众,必将对原始材料极为匮乏的卡夫卡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卡夫卡是目前德语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有些人认为甚至已经超过了歌德,”曾教授谈到:“歌德属古典主义,离现实社会远了些;而卡夫卡所具备的现代甚至后现代意义,以及其预言性,令其著作在中国非常受人关注”。

“他的孤独,作品的荒谬,小人物的无可奈何,以及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的衰弱都具有现代意义”,曾教授说:“他无疑是20世纪以来被研究、阅读最多的作家”。

充满期待

以色列最高法庭已批准打开在特拉维夫(Tel Aviv)和苏黎世的10个保险柜。苏黎世瑞士联合银行的4个保险柜将于7月19日打开。据推测苏黎世的保险柜内应藏有卡夫卡的手稿和素描。本周在律师团的陪伴下,特拉维夫的保险柜已被打开,但内藏何物无从而知,因为在母亲生前便已获赠的遗稿继承人埃娃不同意公开消息。

下周将有4个保险柜在瑞士被打开,可以亲眼见证这一时刻的有退休文学女教授Itta Shedletzky,她也见证了保险柜在特拉维夫被打开的情景。在多名以色列最高法庭任命的律师陪同下,她将出具保险柜货存清单。

Shedletzky在瑞士出生,后移民以色列,此次是以色列国家档案馆前馆长向她发出的邀请,该档案馆还会派出一名技术专家陪同。

Shedletzky的清单将最后呈报到特拉维夫家庭法庭,并由该法庭女法官Talia Koppelmann最终决定,谁是这批文化财宝的所有者:是年迈的这对姐妹,还是以色列。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宋婷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文小说家。

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

其别开生面的手法,令20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判决》、《饥饿艺术家》。

德文名:Die Verwandlung;

英文名:The Metamorphosis;

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使他的心境极度悲凉。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人失去了为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

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

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描写中国的老百姓受无形权力的驱使,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出了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