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人的婚礼习俗

瑞士的婚礼有两种 swissinfo.ch

瑞士的男女青年和其他现代国家同样享有择偶的充分自由。

这种自由在过去要受到一些限制:门第与财产的考虑,新旧宗教的异同,地域观念的影响,都可能影响青年们的终身大事。别的国家也多少经历过类似的发展阶段。若问瑞士自己特有的风习,就要追溯到100多年前。

那时瑞士是个农业国家,青年农牧民的劳动非常艰苦,每天从早忙到晚,没有时间去追求配偶。但是当时每年总有几个星期日举行群众性的舞会,小伙子便趁此机会选择自己的对象并对她表示追求之意。据19世纪初一个瑞士作者介绍,当时在伯尔尼州以及其他一些农村地区有一种习俗:“此时小伙子便长途跋涉在夜间去少女家‘拜访’,有时结伙同行,有时只身前往。他来到对象的窗下,先与她隔窗密语。如果女孩子也有意,便叫小伙子跳窗而入,并且樱桃酒款待他。以后的事,据说绝对无伤大雅”。作者接着写道:“我非常乐意接受这种说法.但一个身强力壮的农村小伙子,走三四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只是为了一夜的精神友情,我总觉得难以置信。事实上,以后往往出现一些迹象,显然与精神友情无关。但最后的结果,一般还是双双进了教堂,总算令人告慰”。

作者还说,这一求偶习俗也有时难免因男子之间争风吃醋而发展到大打出手,引起警察的干预。但一般说来,大家还是‘照章办事’,安安静静地各自去找自己的姑娘。

这一习俗也说明,瑞士一些农村,在100多年前,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还是相当自由的。

现代婚礼

现代瑞士的婚礼有两种。一种是到市镇主管婚姻登记的机关去登记,负责官员为新婚夫妇举行‘民政婚礼’;另一种是在自己所属的教堂由神甫或牧师主持举行传统的‘教堂婚礼’。从法律上说,民政婚礼是完全必要的,只有经过民政登记婚姻才算有效。法律并不要求再举行一次‘教堂婚礼’。但迄今为止,一般瑞士人,尤其是天主教地区的居民,在结婚时一定要举行教堂婚礼才算办得圆满。

两种婚礼都要在一定期限之前由市政厅或教堂预先公告。公告期内,公民可对婚姻提出异议,以免发生重婚或其他情况。

‘民政婚礼’可以不举行仪式,如有仪式也比较简单。规定至少要有两名证人在场,亲友们一般当然也要出席。负责的市镇官员先向新人讲解«婚姻法»的主要内容,并照例询问二人是否愿结为夫妇。接着,他为新人祝福,然后和证人等在结婚证书上签字,婚礼即告结束。

教堂婚礼一般说来就比较隆重。婚礼开始时,新郎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他并不陪同新娘走进教堂。新娘则伴随着大风琴演奏的‘结婚进行曲’,挽着她父亲(或哥哥、或家属中另一男性近亲)的手臂,徐徐走向新郎。在面向圣坛及神甫(牧师)时,新郎站在新娘的右边(而不是左边)。新人可能分别有男女侯相陪同,也可能没有。

此时,神甫或牧师为新婚夫妇视福,并分别问双方是否愿意以对方为夫(妻),“一直到死永不分离”。然后新婚夫妇交换戒指、接吻。主持人祷告,说“阿门”之后与新人及主要亲友进入耳堂签署登记簿。随后,新娘挽着新郎的右臂,伴着再度奏起的‘结婚进行曲’,走出教堂,仪式遂告结束。

婚礼时,新娘一般穿白色纱衣,新郎穿黑色礼服。但也可以不穿这么正式的服装。

瑞士越来越多青年不愿受传统的束缚,其中一部分不经结婚手续而与异性朋友‘搭伴’,也有一部分虽然结婚但简单从事,只进行‘民事登记’而不再去教堂。

结婚礼品

亲友结婚总不免要送礼,送礼的不知送什么好;新婚夫妇往往想要的得不到,而不缺的东西却一下得到好几件。在这方面,讲求实际的瑞士人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颇有借鉴价值。

预备结婚的人照例自己购买一本礼品册。这册子每页都是一式两份。新人(主要是新娘)把他们建立新家需要的东西每页一项写在册子里。预备送礼的亲友们先来找新娘要这个本子,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其中一页撕下,并在存根上注上自己的名字,表明这是他预备送的礼品。这样就避免了“送非所需”或送礼重样的情况。长期以来大家都这样办,所以新人自己开单要礼也不感到有什么“不好意思”。事实上一般开列的礼品大都是家中实用而又不过分昂贵的物品。如有人觉得和新人关系特殊,当然不受此限,可以馈赠比较贵重的礼品。瑞士一般亲友间不兴用现金代替新婚礼品的作法。

swissinfo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