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人眼中的上海

上海黄浦江畔 RSR

以前提起中国,西方人意识中多是些来自电视中对中国乡村的报道:贫困的山区、带着羊肚手巾的农民、狭窄的土路等等。近十年来中国的形象在外国人心目中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电视中的中国出现了摩天大厦、现代的机场、高级宾馆、时髦的时装,令西方人瞠目结舌。去过中国的人甚至流连忘返,在欧洲属于工薪阶层的人,在中国的大城市可以领略奢侈的上等生活。

上海首当其冲成为外国人向往之地。初到上海的外国人可能还不太适应:喧哗的街道、凝滞的空气、拥挤的人群,但是如果习惯了这种熙攘杂乱,便会在这里有一些惊喜的发现。

最初的印象并不好:在一个只有巴塞尔乡村州那么大的地方,耸立着4000多幢大高楼,大多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拔地而起,有着难看的外观。只有在中心地带和黄浦江边的新开发区浦东地区有一些有国际名家设计的摩天大厦。

无法想象的熙攘

无论白天黑夜,无数汽车在多层的、四道的马路上咆哮而过或者停在那里,放着废气,按着喇叭。还有无数自行车和毫无约束的行人在其间穿梭,人们在大街上奔波,或者将自己塞进拥挤的公共汽车或地铁中。还好上海的出租车由国家管理,价格比较优惠,如果能打到一辆空车,而且能出示中文地址的话,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就连马路边的步行道上也人头攒动,这种情形在瑞士只有洋葱节才会出现。在禁止车辆入内的南京路上,处处是大型百货商店、饭店、奢侈品专卖店,上海人对西方消费品的需求是巨大的。

高速发展

1800万人生活在这个中国第二大城市,属于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外加还有约300万外地非法在上海停留的人口,他们在上海无数个建筑工地上搭起住房,每天的工资只能在市中心的星巴克咖啡店中买一杯咖啡。上海在大兴土木,不只是因为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上海在一种义无反顾的气势中发展着。

许多诗情画意的小街道被摧毁,建成高楼大厦。受保护的约有20幢楼房和约400座独立建筑,都是些英法殖民时期的建筑。值得一看的是上海1920年的Art Deco建筑,但是需要花费一些心思才能找到。

旅游点

上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似乎已经脱节,唯一能让人想起中国皇朝历史的大概只有位于老城中的豫园了,园中有许多典雅的亭廊。而现在的豫园已经变成了一个供旅游者买纪念品的大市场。

上海博物馆中拥有上千年历史的石器、铜器、陶器和瓷器值得一看。附近还有一个城市规划馆,里面可以看到一些如今已经消失了老上海的照片。上海还有一些画廊对于有艺术天分的人有一定吸引力。

如果在上海买不到欧洲尺寸的衣服,可以尝试去裁缝铺,这种在瑞士只有富人才能光顾的地方,在上海却价格优惠,只是沟通有一定难度,实在不行借助绘图、打手势也一样能做成交易。

美食

在人多、吵闹的地方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一种享受。中国人有自己的幽默,真正与中国人接触,会发现他们非常友好,外国人被他们称作“大鼻子”。

在上海没有什么不能吃的,无论是黑色的松花蛋、油炸鸭掌还是蒸海蜇,几乎只要是活着的东西都能吃。

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

当适应了这个城市的纷乱,便会有兴趣去老街的各种市场上逛逛。或者进入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小店中看看。街边还有打麻将和理发的人,甚至有人在喧哗的街道边呼呼大睡。

居住在拥挤住宅中的人们,有自己的轻松方式,他们来到公园中,在一起打太极拳、跳起华尔兹和探戈,或者唱歌。老人们则手拿鸟笼子悠闲散步。

可贵的人性

到处可以看到现代中国家庭中的小皇帝-独生子女。这些从上学开始就要面临严峻的考验的小孩子,受到父母和祖父母的万般宠爱。

无论是上海人还是外国人,生活在上海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这里的生活却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在不如人意的生活条件下可以找到可贵的人性。

当夜晚降临,摩天大厦被霓虹灯点亮,在黑色的黄浦江上投下倒影时,这个嘈杂的城市便会转化成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瑞士资讯(swissinfo)及《伯尔尼报》

上海简称沪,市区面积3925平方公里。
人口1674万。

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倚东海之滨,向东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与美国的西海岸隔海相望,南临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邻,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上海境内的崇明岛,面积1041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岛。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