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独领风骚

在格施塔德这样的高级餐桌旁,就算你能游刃有余,也还是中产阶级 Keystone

据瑞士首本礼仪指南的作者透露,在瑞士人人都是中产阶级。不过区别也还是存在:主要表现在一个更浮华、外向型的“全球阶级”与其余人的差别。

“瑞士鲜有阶级差异,”《瑞士礼仪手册》(Der Schweizer Knigge)的作者克里斯托夫·施道卡(Christoph Stokar)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

“有些人在谈论‘甲等瑞士’和‘乙等瑞士’,前者指的是在全球层面上思考与行动的企业和人群。这包括许多外国人,他们一般在大型跨国企业工作,将瑞士视作一个基地。这些人也非常重视地位-他们买车、买珠宝,展示自己的财富,”他解释道。

“来自古老家族的富有瑞士人不会炫耀自己的钱,”他补充说:“关于瑞士人有句俗话-你可以是百万富翁,但千万别露富。不错,这里人也买钻石,但注重的不是钻石的大小,而是它的净度。求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施道卡今年年初出版的书只有德文版。这本有趣的指南教你如何在各种情况下不致出丑,比方说去面试时该穿什么,怎样主办或参加晚宴派对,在餐馆里怎么吃麻烦食物(例如牡蛎),如何给小费,甚至怎样驾驭社交媒体。

每一章结尾都会提供各种“要”与“不要”小常识-比如“不要强迫客人换拖鞋”,以及几个标注商业行为准则的边框信息。这本书也涉及一些可能的社交难题,例如男性该不该替女性开门,别人打喷嚏时说“祝福你”是否庸俗等(见信息栏)。

男性该不该给替女性开门?据克里斯托夫·施道卡说,瑞士受德国做派的影响多过法国做派,“所以在一对伴侣进入未知领地-比如餐馆-时,男性会先行一步以确保一切安全。过去酒馆里就曾经常有打架斗殴的事儿……”

但在法国,餐馆被视为安全之地,会让女性先进。“不得不承认,这类骑士作风在商界多少受人排斥-许多女性会以几乎敌意的方式回应:她们不想被区别对待。”

那么有人打喷嚏时该不该说“Gesundheit!”或“Santé!”(译者注:前者为德语,后者为法语,均表示“祝您健康!”)?这是否会被看作庸俗之语,类似某些英国人对说“bless you”的看法?

“在瑞士,我们说话做事常常出于好心,认为说‘祝您健康’或者‘好胃口’很友好。即便如此,祝酒还是尤为麻烦。当15个人围坐一桌,其中一个决定跟大伙儿干杯,那么大家都得起立互相碰杯-这一过程繁琐得可怕!但这一切都出自和谐感:你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国家,想法也都一样。”

“对于‘祝您健康’,我的看法是不必对身体机能发表评论-比如有人放屁时你什么也不会说。可是如果一个小朋友在电车上使出吃奶的劲儿打了个大喷嚏,就算是我,可能也会表示表示。”

没有贵族

53岁的施道卡毕业于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cole hôtelière de Lausanne),后来成为一名广告文案。他在得知自己的书是瑞士首本此类指南后,感到很“惊讶”。在德、英、美等国书店的货架上,这种指南书满为患。

“你可以说是瑞士人举止得体,不需要这样一本书!”他说道,并表示这一市场空白有诸多原因。

其中之一在于许多国际企业,例如大银行或从事瑞士最大服务行业的公司,会经常给员工提供社交礼仪细节的课程,因而学习如何举手投足成了培训的一个部分。

他还指出,瑞士没有贵族阶层。“礼仪终究出自宫廷,而瑞士从未出过王室。如果你为人善良正派,即使没有这么本书,也可以过得游刃有余,”他分析道。

“但在英国情况就不一样。如果你获邀与女王一起品茶,那么就必须知道晋见女王的礼仪。可是如果你碰巧坐在瑞士政府部长的旁边,就算你直呼现任经济部长施奈德-阿曼先生(Schneider-Ammann),也没人觉得你失礼或傲慢。过去缺乏贵族时代这一点能说明很多问题。”

社会校平仪

在一个靠共识与和谐治国的国家,精英主义算得上外来概念。“我们不希望注重差异,而想要强调相似点,”施道卡指出。

在瑞士就找不到诸如英国公立学校、法国高等学院或美国常青藤大学这一类的精英院校。然而他也承认,情况在发生变化。

“过去大家都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他们希望孩子们可以结识其他人。但这些着眼全球的人则喜欢送孩子进双语学校,让他们学习汉语、俄语或者其它语言。”

不过,瑞士的重要校平仪-至少对男性来说,一直都是义务兵役。

“军队是各种阶层揉合的熔炉。没有哪所军官学校里的学员不是先从当列兵开始,人人都得一步步晋级。银行家的儿子也跟农民的儿子(例如今年的瑞士总统乌力·毛勒)打成一片,”他解释说。

“我自己就遇到过以前不会了解的人,这是种很好的经历。但就这也在改变,如今要退役容易多了。以前想不服兵役可是件极其麻烦的事。”

阿道夫·弗莱海尔·克尼格(Adolph Freiherr Knigge,1752-1796年)是位德国贵族和作家。

他因1788年写成的《关于人际关系》(Über den Umgang mit Menschen)一书而出名。

该书受启蒙运动思潮影响,实际上更应算作一本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学与哲学专著,而非交际与餐桌礼仪指南。它关注的是不同阶层人之间的恰当举止。

不过在德语中,“Knigge”(k发音)成了字典中得体举止与礼仪指南的代名词。

语言差异

“随便哪个英国人,只要一张口,就没法儿避免被其他英国人讨厌或藐视,”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100年前写道。可在瑞士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可能会因为听不懂瓦莱州(Valais)人的方言而笑话他们,而且马上就注意得到圣加仑人,因为对我们苏黎世人来说,他们的口音可能不太性感,”施道卡透露。

不过他否认自己有这个本事,可以在派对上认识某人几分钟后,判断出这人是否出自富有的古老瑞士家族。“从他们的说话方式看不出来。”

同样,瑞士也没有什么能泄露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词汇,这点不像在英国,比如上层社会惯常说的“napkin”(餐巾)、“sofa”(沙发)和“loo”(厕所),到中产阶级口里则会是“serviette”、“settee”和“toilet”。

“在巴塞尔和伯尔尼,有些古老家族可能会使用旧式的谈吐-类似‘哪位有意喝杯咖啡?’-可是真正的这类上层阶级并不存在。”

浮华阶层

那么,没有等级的社会是否意味着没有对风雅的附庸?出生在苏黎世施道卡笑起来,苏黎世人被瑞士人公认为傲慢。

  

“这里可没有英国的那种附庸风雅。不过信号会通过产品来传递,”他说。

“如果你买一辆昂贵的车,在德国会清楚地标明是八缸、十二缸或者其它,让别人都知道你的车马力有多强劲。但我敢打赌,在瑞士不以此为标准的情况比其它任何国家都多,”他表示。

“这儿的制度非常讲求平均主义。实际上,你只能把瑞士分成炫富的穿毛皮超富阶层和‘普通’人,唯一的区别便是钱多钱少。可这是一个新阶层,因为祖传的家业向来深藏不露。即便那些富人,其实也是中产阶级。”

所以人人都是中产阶级,只不过某些人比其他人更中产阶级。

(译自英文:小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