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回顾时间线:中东冲突与瑞士

Theodor Herzl and Yasser Arafat presenting two key figures of the conflict
有人将这场冲突的根源追溯至古代,也有人认为这场冲突始于19世纪末的犹太人迁徙,而我们的时间线,起点定在1897年瑞士巴塞尔举行的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 Illustration; Helen James / SWI swissinfo.ch

正在进行的巴以战争是中东长期冲突的最新篇章。瑞士承诺保持中立、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与联合国决议保持一致,这对于解决冲突问题至关重要。这里是我们整理的重要事件时间线。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关于这场冲突的起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人将这场冲突的根源追溯至古代,也有人认为这场冲突始于19世纪末的犹太人迁徙,而我们的时间线,起点定在1897年瑞士巴塞尔举行的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

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作为起点,是因为此事件发生在巴塞尔,突出了瑞士与这场冲突的历史渊源。几十年来,瑞士在保持政治中立的同时,始终秉持人道主义精神,始终与联合国有关巴以冲突的决议保持立场一致。

1897年8月: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瑞士巴塞尔举行。

大会结束一周后,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发起人、后来的创始主席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写道:”在巴塞尔,我建立了犹太国。”

zionist congress
1897年8月,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 Keystone / Str

1917: 《贝尔福宣言*

1918-1948: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1927: 瑞士在雅法设立领事馆

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雅法(Jaffa)是位于巴勒斯坦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如今已成为特拉维夫南部的一部分。1927年,雅法仍是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城市,但由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犹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于是雅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7: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提出巴勒斯坦分治计划。[提案中的分治地图]

巴以冲突2
swissinfo.ch

1948:以色列宣布独立;阿拉伯国家进攻以色列,阿以战争。

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期满后,以色列宣布独立,这一行动立即引发了埃及、外约旦(现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干预。这场冲突被称为第一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失败和以色列领土大幅扩张告终,扩张程度超出了联合国分治计划的建议区域。

这场战争的一个主要后果是巴勒斯坦人“大逃亡”*(Nakba)。当时,190万巴勒斯坦人中估计有75万人沦为难民,被迫离开以色列国境,而且从未被允许返回。

1949:瑞士承认以色列国;停战协议。

1949年1月28日,瑞士对以色列和约旦给予事实上的承认。1948年,瑞士联邦委员会推迟承认以色列,以避免被认为是在选边站队,并保持与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埃及)的贸易关系。瑞士当局还对以色列当时的社会主义倾向及其与东方共产主义集团结盟的可能性保持警惕。在阿以双方签订停战协议后,瑞士紧跟其他西方国家的步伐,对以色列予以官方承认。这个停战协议划定了军事分界线——“绿线”(Green Line)。“绿线”成为以色列军队与阿拉伯邻国军队之间的边界。这些分界线成为以色列事实上的领土边界,一直持续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爆发。

犹太复国主义

又称锡安主义,是一个政治运动,最初目标是为犹太人建立一个国家,现在则支持以色列国。

贝尔福宣言》:

是英国政府于1917年发表的一项公开声明。声明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家园”,这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愿望得到了极大的认可。然而,它也规定“不得采取任何可能损害巴勒斯坦现有非犹太群体公民和宗教权利的行动”。

纳克巴(大逃离)

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大灾难”,指1948年阿以战争期间巴勒斯坦人大规模流离失所和被剥夺财产。

纳克萨

在阿拉伯语中指”挫折”,用于描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对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尤其指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剩余领土,包括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加沙地带,以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岛。

赎罪日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1973年,以埃及和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与以色列发生冲突,目的是在犹太教的赎罪日夺回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这场战争以以色列的军事胜利告终。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其主要派系法塔赫为核心,这个政治和军事组织最初旨在通过武装斗争解放巴勒斯坦,但后来承认了以色列,并寻求两国方案。

哈马斯:一个寻求建立巴勒斯坦国的伊斯兰军事和政治组织,与以色列存在政治和军事冲突。包括以色列、美国和欧盟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将其视为恐怖组织。

巴勒斯坦起义(第一次和第二次)

阿拉伯语的意思是“起义”,这两次起义都是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占领的行动,其特点是广泛的抗议、非暴力反抗和暴力行动。

奥斯陆协定》:

以色列和巴解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旨在根据联合国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达成一项条约,并为双方未来的关系建立一个框架。

亚伯拉罕协议》:

2020年,以色列与几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关系正常化协议。这些协议由阿联酋发起,随后巴林、摩洛哥和苏丹跟进签署。这些协议标志着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转变,从阿拉伯国家长期拒绝承认以色列国,转变为开启公开的外交关系的新阶段。

1951年,瑞士在特拉维夫设立领事办事处。

1967: 第三次中东战争。[地图]

以色列以预防性自我防卫的名义,对约旦、埃及和叙利亚发动攻击,理由是这些国家显然在准备入侵以色列。这次进攻让阿拉伯政府措手不及,以色列借机大幅扩张领土,新占领的区域包括西奈半岛、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

巴以冲突 1
swissinfo.ch

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

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导致了短暂而激烈的冲突。在此期间,瑞士在中东问题上的外交立场逐渐明确,特别是在赎罪日战争之后,瑞士对以色列表达了同情。1975年,瑞士决定停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旨在回应该联合国机构批评以色列的一项决议。

与此同时,瑞士也开始采取更积极主动、更为细致的态度对待中东冲突,部分原因是受到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在瑞士领土上发动袭击的影响,其中包括1970年瑞士航空公司飞机爆炸悬案,这起袭击被怀疑与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有关。飞机上的47人全部遇难。

1973年10月22日:联合国第338号决议

这项决议呼吁所有各方立即停火并终止所有军事活动。决议指出,各方应开始谈判,以期在中东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

瑞士支持和平进程,但对该决议的具体立场没有明确记录。

1975: 瑞士在日内瓦设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办事处。

设立该办事处是瑞士与中东冲突各方接触的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瑞士希望通过此举发挥调解作用,并关注海外瑞士公民的安全,特别是在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对瑞士领土发动一系列袭击之后。

虽然有指控称,瑞士和巴解组织之间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为巴勒斯坦建国事业提供外交支持,以换取免受袭击的保证。但瑞士政府的一项调查没有发现任何证据可以证实此类会面或协议。

Yasser Arafat
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是巴勒斯坦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也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领导人。 Keystone

1979:联合国第446号和第452号决议

这两项决议都涉及以色列自1967年以来在巴勒斯坦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上建造定居点的问题。第446号决议宣布这些定居点“没有法律效力”,而第452号决议则敦促以色列停止建造此类定居点。

瑞士对这两项决议的立场明确:瑞士一贯主张结束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的定居点建设活动,与联合国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强调必须停止定居点扩张。

1980:联合国第465号、第476号和第478号决议

第46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拆除现有定居点,停止规划和建造新的定居点。第476号决议重申以色列改变耶路撒冷地位和人口组成的行动是非法的。第478号决议谴责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其首都,并敦促会员国从该城市撤出外交使团。

瑞士的立场与这些决议保持一致:反对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建设定居点,承认东耶路撒冷为被占领土,支持通过谈判解决耶路撒冷问题,同时保留其在特拉维夫的大使馆。

1981:联合国第497号决议

认定以色列在戈兰高地实施的法律无效,这些法律不具有国际效力。

瑞士认为戈兰高地是被占领土,反对以色列吞并戈兰高地。

1987-1993: 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

1988年:哈马斯诞生*

瑞士历来不将哈马斯列为恐怖组织,而是作为其包容性对话和斡旋政策的一部分,与哈马斯保持接触。2012年,哈马斯代表团甚至访问了瑞士,在日内瓦出席了各国议会联盟(IPU)的会议以及一场关于加沙问题的大学会议。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2023年。

1993:《奥斯陆协定》*;瑞士支持和平进程。

中东问题专家
博科在2023年10月17日接受瑞士资讯采访时表示,“1993 年《奥斯陆协定》(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之间)签署后,瑞士培养了一批外交官。” swissinfo.ch

2000-2005: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

2002:联合国第1397号和第1402号决议

第1387号决议申明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国在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内毗邻共存的设想。第1402号决议呼吁以色列军队撤出巴勒斯坦城市、停止暴力,并敦促双方恢复谈判。

瑞士的立场与这些决议一致,支持“两国方案”作为和平的基础,主张停止暴力和恢复外交谈判。

2003年10月:日内瓦倡议

在瑞士学者亚历克西斯·凯勒(Alexis Keller)及其父亲(前外交官和银行家)的推动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士签署了解决关键冲突问题(耶路撒冷、巴勒斯坦难民和边界划定)的和平倡议。

尽管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但瑞士的参与还是遭到了反对和批评。2023年,瑞士放弃了该倡议,理由是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采取更为创新的方式。

2003:联合国第1515号决议

支持“和平路线图”,呼吁结束暴力,主张“两国方案”。

瑞士完全支持这一决议。

2006:哈马斯赢得巴勒斯坦立法选举;瑞士与法塔赫(巴解组织)和哈马斯保持接触。

Hamas delegation visiting Geneva
2012年1月:哈马斯代表团在日内瓦参加主题为“加沙,我们不会忘记”的会议辩论。 Keystone

20082009201220142021巴以战争;瑞士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呼吁停火。

2020年9月:《亚伯拉罕协议》*

在美国斡旋下,以色列与几个阿拉伯国家达成了一系列关系正常化协议。

2020年11月:伊格纳西奥·卡西斯访问中东

瑞士外交部长伊格纳西奥·卡西斯(Ignazio Cassis)访问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阿联酋,重点关注《2021-2024年中东北非地区战略》(Middle ENA Strategy 2021-2024)的实施情况。与地区领导人的主要讨论内容涉及对话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022年1月:瑞士决定放弃日内瓦倡议,重新制定中东战略。

2023:巴以战争

针对哈马斯武装分子10月7日对以色列的袭击,瑞士予以谴责,联邦委员会宣布将哈马斯视为恐怖组织。作为对袭击的回应,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了全面封锁,并向哈马斯宣战。

(译自英文:瑞士资讯中文部,编辑:Virginie Mangin/Livm)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