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新冠病毒带来自行车的新生

新冠疫情对瑞士人的出行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日渐减少的同时,人们对于自行车重新燃起了热情。当然,自行车能否在疫情之后重归时尚,交通政策和管理方面的框架条件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Ernst Leuthold在伯尔尼市郊经营一家自行车商店已近40年,但他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这里,会有这么多多年没碰过自行车,现在突然又要开始骑车的人,这令我非常惊讶,也很高兴!不少客户十分感谢我们,把他们长期废弃在地下室的旧自行车修好。” Leuthold和他的两名员工竭尽所能地为顾客提供着维修服务。

鉴于病毒传染风险,他的店停业了8个星期,自行车和配件销售仅限于网络,销量急剧下降。“好在重新开门后,生意马上就恢复了,”Ernst Leuthold松了口气说。客人们对电动自行车和儿童自行车的兴趣大增,公路自行车也很热销-这种比赛专用自行车在坑洼的道路上也可以很好地骑行。

混合方式出行

专业自行车贸易协会2roues Suisse(德、法)外部链接的经理Daniel Schärer确认道,Ernst Leuthold自行车店的情况,是该领域商家近期的普遍情况。“在整个封闭期间,自行车店的维修业务都非常繁忙。在我们协会大多数成员的店里,预约的维修工作都能排满10天至3周不等。” Schärer介绍道。而自行车的销量也毫无疑问出现了大幅上涨。

Daniel Schärer认为,大多数新增客户买车,可能是出于休闲活动的需要。“但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打算骑自行车-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去上班的。只是我不确定这一趋势是否会持续下去。” 在他看来,如果说自行车未来看好的话,最有可能是在同其它交通工具混合使用的情况下。在瑞士,相当一部分居民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很多人因此可能选择这样的出行方式:早上骑自行车到车站,然后乘公交车去上班,晚上再原路返回。

自行车的回归

交通社会学家、交通学院(德、法)外部链接院长Jörg Beckmann认为通勤出行很可能通过其他新的交通方式而实现。疫情期间,电动自行车销量的强劲增长可能就是迹象之一。 “为了避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一部分通勤者很有可能改骑自行车去上班。”他说。

通过观察身边环境的变化,Beckmann已经发现,封闭期引起了民众出行方式“弃旧迎新”的趋势。在一些地区,以往停泊汽车的地方,现已被停放上一排排的自行车。

外部内容

而且这并非假象:与所有其他交通工具疫情期的“境遇”不同,自行车的使用丝毫没有减少,反而急剧增加。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一项相关研究Mobis(法)外部链接发现:同2019年秋季相比,在疫情期间的某几天内,公民骑自行车的行驶里程数几乎增长了2倍。

交通社会学家认为,疫情显著推进了近几年呈回升之势的自行车热:因为健身中心停业,而且乘坐公共交通有感染风险。而封闭期,接近夏日的好天气也助了自行车一臂之力。但不管怎样,只有框架条件-尤其是政策和交通管理-跟得上,新的出行模式才能在社会运转恢复常态后继续下去。

在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隙,自行车曾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从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它的地位被汽车所取代。但近年来,自行车又重归时尚,而新冠病毒危机也可能为其回归提供助力。

更高质、更安全的自行车道

5月底,联邦委员会宣布已为改善自行车道的质量和安全性建立了法律基础(多语)外部链接。为了履行2018年全民公投通过的议案,自行车道的内容被纳入宪法。政府指出,自行车道的建设依然属于各州管辖事务,但从今以后,各州均必须启动相关建设项目,以确保建立相互衔接且安全的自行车道路网。

对自行车发展来说,这是否是政策支持的第一个信号?“现在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很有可能给自行车的使用提供更大的助力。” Jörg Beckmann说。

路还很长

瑞士自行车促进总会Pro Vélo(多语)外部链接对“联邦了解公众发展自行车交通的愿望,并愿对此作出回应”表示欣慰。然而,“要想赶上荷兰或丹麦这样的示范国家,瑞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协会主席Matthias Aebischer在新闻稿中表示。

洛桑大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教授Patrick Rérat在接受《时报》(Le Temps)采访时指出,发展自行车不是瑞士政治的重点课题。疫情发生之后,不少其他欧洲城市已纷纷计划新自行车道的建设(例如罗马计划建设150公里、布鲁塞尔40公里、柏林22公里、巴塞罗那21公里),但在瑞士,几乎没有任何动静。

Patrick Rérat说,保障骑车者安全的基础设施,与公民的骑车习惯之间存在相关性。对于许多准备从驾车改为骑车的人来说,是否有保障安全的基础设施,才是能否迈出这一步的决定因素。 “在瑞士,巴塞尔和伯尔尼是自行车道质量最佳的城市,那里也是骑自行车的人最多的地方。”

(翻译:郭倢)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