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中國是一門正規的學科,而在西方國家只是補充或替代療法的一種。
Keystone / Wu Hong
此内容发布于
2019年04月10日 - 11:00
西比拉·邦多尔菲
法学博士,作为记者曾主要为《新苏黎世报》(NZZ),K-Tipp,Saldo,Plädoyer和Zürcher Oberländer等报纸撰稿。
在中國有上百萬年輕人選擇中醫作為大學專業,而瑞士不認可中國的中醫大學文憑,中國政府現在希望改變這種現狀。
瑞士《新蘇黎世報》(NZZ)週日版報導,中國正在努力促使瑞士承認中國的中醫文憑。一個中國代表團(其中包括使館代表)去年11月在一次會議上要求瑞士聯邦認可中國的中醫文憑,並在醫療保險的基礎險中收納中醫費用。根據《中國日報》的報導,中國想擴大中醫在歐洲的影響。
目前,如果有人在中國取得五年制中醫學院的畢業文憑,而沒有瑞士傳統西醫文憑,在瑞士不被認可為醫生。瑞士強制醫療保險中的基礎險,只負責有醫生頭銜者為病人診治的費用,這就意味著除了中國中醫文憑之外,還擁有西醫文憑才能在瑞士被視為醫生,而要想接受沒有醫生頭銜的理療師(包括沒有瑞士文憑的中醫)的治療,治療費又能在醫療保險機構報銷,必須自願購買附加保險。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人口统计
中医五大支柱疗法
此内容发布于
2015年12月11日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罗万象,主要包括中药、砭术刮痧、穴位针灸、艾灸和推拿、指压等按摩技术,再配合气功、太极等运动疗…
更多阅览 中医五大支柱疗法
中瑞對話
瑞士聯邦衛生局向瑞士資訊swissinfo.ch證實,中瑞雙方已經開始對話。而瑞士經濟事物秘書處(SECO)則表示,瑞士與中國並未具體就中醫這個問題進行交涉,而是在針對自由貿易協定開展討論。
在瑞中自由貿易協定的附加條款中確有一條規定,瑞士有義務向中國介紹基礎醫療保險接納中醫治療費用的狀況。
瑞士經濟事務秘書處發言人表示:“在對話的框架下,瑞士將針對本國有關重要法律規定與中國溝通,目前尚無進一步深入對話的計劃。”
而瑞士資訊swissinfo.ch未能與中國代表團團長取得聯繫,因此,中國方面是希望瑞士將中醫作為完整的醫學文憑認可,並賦予專業醫生頭銜,還是只認可為理療師,目前尚不明確。
從瑞士角度
而從事中醫治療的瑞士醫生,似乎對中國的這一要求並不支持。這也不奇怪,因為這意味著,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只需付出一半時間即可成為瑞士的醫生。
瑞士傳統中國醫學聯盟代表Alexandra Nievergelt在回答瑞士資訊的問題時,這樣寫道:“像中國代表團所想像的那樣,在瑞士設立一個新的醫學職業幾乎不可能,因為語言就是一大障礙。”瑞士官方對於中國文憑的鑑定存在很大困難。
傳統中國醫學
傳統中醫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現在東亞地區,後來在很多國家發展成各種不同類別的自然療法。
中醫治療包括:針灸、中藥、食療、按摩、指壓,中醫在西方國家被看作補充或替代醫學。
该故事中的文章
阅读更多
下一个
以前
相关内容
亚洲药物从瑞士严苛的规定中寻求突围
此内容发布于
2016年10月21日
瑞士药品质量标准,素来为病患提供着安全保障。然而,这一高品质门槛却使得传统亚洲药品制造商及进口商只能在狭促的空间中寻求容身之处,在欧洲市场的行进拓展举步维艰。
更多阅览 亚洲药物从瑞士严苛的规定中寻求突围
相关内容
中医在瑞士
此内容发布于
2011年06月22日
中医诊所的兴起大约要从15年前说起,当时开办中医诊所的是瑞士的一些医院和一些预知自然医学将走俏的西医,主要形式…
更多阅览 中医在瑞士
相关内容
中医在瑞士
此内容发布于
2011年06月20日
中医的精华不仅在于治病,更在于养心与养生。中医及核心是其有深厚哲学背景的理论体系:辩证论治。真正高明的医生所谓…
更多阅览 中医在瑞士
相关内容
补充疗法:医效不明,医保依然买单
此内容发布于
2016年08月24日
从来没有哪种疗法敢标榜包治百病,所以在主流西医之外,还存在各种补充替代疗法:中医、顺势、植物、人智……就在大多数国家对补充疗法及药物市场加强监管的同时,瑞士政府却大开绿灯,将其纳入基础医疗保险。瑞士为何逆势而行?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这对本应同进退的好伙伴,此时却站在了开撕的擂台上。
更多阅览 补充疗法:医效不明,医保依然买单
相关内容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有可能葬送中医
此内容发布于
2015年12月11日
屠呦呦因抗疟药物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在中国除了喝彩和自豪之余,也随之出现了各种争议。瑞士与对抗疟疾也不无渊源,早在1948年瑞士化学家Paul Hermann Müller因发现杀虫剂DDT灭蚊效应明显,且对疟疾起到遏制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瑞士热带和公众健康研究所(TPH)也是第一个在非洲为孩子们试用青蒿素的机构。
更多阅览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有可能葬送中医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