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瑞士女性要遠渡重洋尋求精子捐贈

現今女性獨立能幹,無需男人的幫襯也能撫養孩子長大。現代女性不想結婚,卻想成為母親,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瑞士法律規定,單身女性禁止接受精子捐贈,這項法律迫使許多女性踏上了出國求子之路。瑞士電視台對她們進行了訪問。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這堪稱是瑞士議會中一個史無前例的聯盟:今年春天,從左到右六個黨派的代表聯合起來提交了一項針對「單身女性輔助生育措施」的議會動議,要求修訂《瑞士生殖醫學法案》(FMedG),讓單身女性也能透過接受捐贈精子生育。 80多名議員在這份動議書上簽了名。
然而,瑞士聯邦委員會拒絕了該提案,聯邦已經計劃對該法進行修訂,為未婚夫婦開通接受精子捐贈的輔助生育管道,但單身女性並未在聯邦的考慮範圍之內。
目前,《瑞士生殖醫學法》只允許已婚夫婦接受捐精,而自2021年瑞士「所有人都有權結婚」動議獲得通過後,同性戀伴侶也可以接受捐精。
在瑞士,目前对于有多少未结婚却决定生孩子的女性,并没有官方数据,但在许多西方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透過捐精成為單親媽媽-統計數字以外的現象
在瑞士,目前對於有多少未結婚卻決定生孩子的女性,並沒有官方數據,但在許多西方國家都出現了這種現象。
在擁有全球最大精子銀行的國家,例如丹麥,單身女性佔客戶總數的40%。在允許單身女性接受捐精的國家,輔助生育醫療機構的數量也與日俱增。
瑞士法語電視台RTS的《當下》(Temps Présent)節目對這群人進行了深入探訪,並採訪了當事人,看她們是怎麼說的。
「把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是不是很自私?」
來自沃州的塔莎·拉姆利(Tasha Rumley)在西班牙生下了女兒,她是呼籲修改這條法律群體中的一員,她希望今後透過輔助生殖技術在國外出生的孩子不必背負「瑞士不想要她/他」的心理陰影。
來自日內瓦的克萊爾(Claire)是一對18個月大的雙胞胎的母親,她在丹麥進行了七次人工受孕後才有了這對雙胞胎。她講述了在這段漫長孤獨的旅程中,伴隨她的困難和疑慮,很長一段時間她一直在問:「把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是自私的嗎?」
這些女性前往國外求助輔助生育機構生子的做法,不符合瑞士的法律規定。而丹麥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知名的「生育旅遊」中心,約有三十家診所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病人。
2023年,在克萊爾兩個女兒出生的哥本哈根診所,48名瑞士女性在這裡尋求接受捐精治療;去年,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60人。
丹麥的精子庫提供大量可供選擇的捐贈者個人資料,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網路上仔細查看。女性可以在目錄中進行挑選-而在瑞士精子捐贈者則由醫生決定。
一位丹麥精子捐贈者向瑞士電視台這樣介紹自己的角色:「我不是孩子家長的一員,我只是為需要的人提供生理原料。」
「只管生不管養」
仍有一些女性求人不如求己,她們自己在網路上或Facebook群組中尋找捐精者。瑞士法語區的一些男子就在網路上提供精子。
一名男子告訴瑞士電視台:「其實主要動機是出於自私的目的,這是一種男人的生殖本能,希望有很多孩子,又不用管。我只想把我的基因傳下去。」
然而,這樣做也暗藏風險:女性有可能被染上感染性性病或其他遺傳疾病,在這種情況下,官方會想要確定父親身分。

匿名捐精:西班牙的硬性規定,在瑞士被禁止
洛桑的婦科醫生尼古拉·烏利莫茲(Nicolas Vulliemoz)是一位不孕不育專家,他對像塔莎或克萊爾這樣的女性在瑞士不能圓求子夢而感到遺憾。
他認為,應該重新啟動關於向未婚女性開放精子庫的社會討論,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有權知道自己的身世。
瑞士自2001年起禁止匿名捐精;丹麥則允許匿名捐精,在西班牙這甚至是硬性規定。

相关内容
我的生父是一位捐精者
這位婦科醫生說:「我認為,瑞士可能會對法律進行修改,從而更加明確,無論是捐贈精子還是卵子都必須以非匿名形式-也就是必須實名制-正如瑞士自2001年起對捐獻精子所規定的一樣。」
在瑞士,婦產科醫師如果違規操作會面對嚴厲處罰
瑞士禁止單身女性接受捐精,這令婦科醫生們非常難辦:他們不得在瑞士為單身女性實施輔助生殖措施,否則可能被處以最高10萬瑞郎(約合80多萬人民幣)的罰款,但他們可以在這些女性在國外接受輔助生育措施後,繼續為她們提供醫療服務。
塔莎的婦科醫生桑德琳·阿克曼(Sandrine Ackermann)說:「我不覺得自己觸犯了法律,我的病人是否有權這樣做,不是我負責的範圍。」
另一位單親媽媽澤伊娜(Zeina)在瑞士法語區成立了一個單親媽媽(Mama Solo)協會,這是針對單親求子女性的一個支持機構。她說:「可以感覺得到,瑞士確實存在這種隱性的需求。」
(編譯自德文:楊煦冬/dh,繁體校對: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