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媒體:中國何時打台灣?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親愛的讀者:這裡是瑞士主要媒體在過去一週發表的有關中國的報導。儘管中國在軍事上對台灣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但目前並不打算發動戰爭;歐盟委員會啟用貿易制裁工具,將中國公司排除在部分歐盟公共採購合約之外;前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米金喜認為中美關係有兩種可怕的可能:兩個超級大國或開戰或密切合作。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本文是瑞士媒体关于中国话题的新闻、见解与观点文章的总结与摘要。瑞士媒体关于中国都在报道哪些主题?点击这里,订阅这个时事通讯让你对此一目了然。
订阅我们每周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Newsletter),不会过错过瑞士对中国事件的解读,让自己在做决策时多一个维度的考量。
我們為你總結摘要了瑞士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文章,讓你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在中國發生的事件、新聞和熱門話題,解讀瑞士的見解與觀點。
下面是主要內容摘要:
中國尚不會攻打台灣
6月20日,瑞士最具傳統的德語日報《新蘇黎世報》(NZZ)報道,儘管中國在軍事上對台灣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但目前並不打算發動戰爭。僅憑軍艦和飛機的數量來判斷中國是否即將入侵台灣太過片面。中國政府更傾向於透過「耐心戰略」來實現統一目標,而不是透過戰爭。
首先,軍事進攻台灣的代價極高。台灣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戰爭將嚴重衝擊全球經濟,尤其是半導體產業。此外,封鎖台灣雖然看似風險不大,但也可能引發軍事衝突和國際制裁,反而給美國加強區域軍事部署提供機會。
其次,中國目前面臨更迫切的國內問題,如經濟成長放緩和社會不滿情緒上升。外交上,中國也在努力改善與鄰國的關係,避免激化矛盾。相較之下,美國在川普領導下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削弱了西方聯盟的凝聚力,這對中國有利。
北京真正的紅線是台灣正式宣布獨立。那將被視為對中國主權的挑戰,可能引發戰爭。但目前台灣並未踏出這一步,連民進黨也傾向維持現狀。中國則透過「灰色地帶」策略-包括軍事威懾、網路攻擊、經濟施壓和資訊戰-來削弱台灣的抵抗意志,同時在國際上孤立台灣。
對近平來說,台灣與大陸的統一關係到中國重新成為一個強大、繁榮的世界大國的中國夢。
《新蘇黎世報》
這種心理戰策略避免了直接衝突,卻持續對台灣產生壓力。儘管如此,台灣社會展現出強大韌性,認同感日益增強。而中國的戰略耐心終有一天可能會耗盡,但目前仍傾向不戰而屈人之兵。
最後,台灣問題對中國共產黨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它不僅能激發民族主義、正當化軍費開支,也能作為外交談判的籌碼。維持現狀反而更有利於中國塑造有利的國際秩序。因此,台灣局勢雖緊張,但短期內中國不太可能發動戰爭。 ( NZZ外部链接/德)

歐盟將中國公司排除在外
瑞士跨地區的重要德語日報《每日導報》(Tages-Anzeiger)於6月20日報道:歐盟委員會近日首次啟用2022年生效的貿易制裁工具,將中國公司排除在部分歐盟公共採購合約之外,主要針對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醫療器材採購項目。此舉旨在回應中國對歐盟企業在其醫療器材市場上的不公平待遇。
歐盟指出,2015-2023年間,中國對歐盟的醫療器材出口翻了一番,但中國市場對歐盟企業卻設置了許多障礙。數據顯示,在中國近90%的醫療器材公共採購合約中,有對歐盟產品和供應商的歧視措施。這些合約涵蓋從呼吸器、X光設備、消毒器材到輪椅和敷料等多種醫療產品。
歐盟認為歐洲公司受到歧視。
《每日導報》
歐盟委員會表示,儘管過去一年曾多次嘗試與中國相關機構溝通,推動市場開放,但談判並未取得實質進展。歐方認為,中國在招標過程中對歐洲企業設定不合理限制,例如僅允許中國本土企業參與,或在只有一家中國公司投標時做出例外處理。
此次製裁的核心目標是推動中國市場對歐盟企業更加開放,確保公平競爭。歐盟希望透過這項措施向其他國家傳遞明確訊號:如果對歐洲企業實施歧視性政策,將面臨實際後果。
這項行動標誌著歐盟在貿易政策上更趨強硬,尤其是在關鍵領域如醫療器材等戰略性產業。未來,歐盟可能會將這項工具擴展至其他產業,以維護其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公平待遇。

“受挫的中國比振奮的中國更危險”
瑞士最具傳統的德語日報《新蘇黎世報》(NZZ)發布了一篇對前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米金喜(Bilahari Kausikan)的採訪,採訪涉及中國在當今國際地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響。他認為中美關係「有兩種可怕的可能」:兩個超級大國或開戰或密切合作。
米喜金認為,大國之間的競爭是國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競爭總是和衝突風險連結在一起的。「在柏林圍牆倒塌後的頭幾十年裡,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被遺忘了。現在,我們正在恢復這種正常狀態。」他說。
關於貿易戰,米喜金表示,美國當年開放市場並非出於利他主義,而是作為與蘇聯進行生存鬥爭的武器。目前這種動機已不復存在,川普則發起了關稅大戰。經濟發達的韓國、日本和台灣能夠應對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而其他國家,如菲律賓、越南、泰國或馬來西亞,則有陷入發展停滯的危險。
在關稅壓力下,中國公司將把無法再運往美國的產品轉運到東南亞。米喜金認為,面對「中國進口產品洪流的威脅」,後者必須保護自己的產業。但是, 「當一個政府必須決定是輸掉選舉,還是屈服於中國的壓力時,它將會做出怎樣的決定是顯而易見的。」
「對我們來說,受挫的中國會比振奮的中國更危險…… 令中國政府擔憂的是,人口結構的時鐘正在滴答作響。中國達到較高收入水平的時間窗口很短。解決人口問題的辦法就是移民。但谁愿意移民到中國呢」
米喜金,前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
米喜金認為,中國不會直接攻擊台灣,因為他相信,核武具有穩定局勢的作用。這一點在印巴衝突中得到充分體現:這兩個核武大國之間雖然發生短暫衝突,但雙方都非常謹慎。米認為,日本和韓國遲早也會發展核武-原因在於中國核武庫的擴張與現代化。 ( NZZ外部链接/德)

相关内容
通訊訂閱
以下均为简体内容:
瑞士重要新闻简讯
这些也许是你本周不应错过的信息:

相关内容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将于8月开通苏黎世飞往上海的直航

相关内容
瑞士重夺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桂冠

相关内容
瑞士人希望有强大军队,同时加强与北约关系

相关内容
四分之一的瑞士人常感压力重重
更多瑞士新闻简讯可点击这里查看。
参与讨论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用10种语言报道瑞士。参与我们的讨论,你可以对瑞士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投票等等畅所欲言。而且,你的留言会被自动翻译成其他9种语言。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我们平台,与全世界80%的读者进行对话-不分国家,不分语言,不分时间。
本周讨论话题: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订阅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了解瑞士媒体关于中国话题的新闻、观点及分析文章的总结。瑞士媒体关于中国都在报道哪些主题?这个时事通讯让你对此一目了然。
当然,你也可以挑选你喜欢或关注的话题,订阅我们的最新及最热门文章。
最后,如果你对我们的报道有任何想法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下一期《瑞士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将于7月3日星期四发布。
来自伯尔尼的问候!
瑞士资讯中文部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