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媒體:台灣挑戰中國無人機產業

親愛的讀者:這裡是瑞士主要媒體在過去一週發表有關中國的報導。1)台灣無人機產業增速驚人,其核心是要求供應商「非紅色供應鏈」,即不含中國零部件;2)中國九三閱兵後,中國事實上接受了朝鮮作為核國家的地位;3)一名中國博士生在瑞士以諸如吃貓糧等極端節儉的方式生活,引發社交媒體熱議。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我們為你總結摘要了瑞士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文章,讓你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在中國發生的事件、新聞和熱門話題,解讀瑞士的見解與觀點。
下面是主要內容摘要:
台灣挑戰中國無人機產業
瑞士最具傳統的德語日報《新蘇黎世報》(NZZ)於9月23日報道,繼半導體之後,台灣正將無人機產業打造為新的戰略重點。雖然目前出口規模仍小,但成長速度驚人。2025年上半年,台灣出口無人機總值約1,200萬美元,其中超過一半銷往波蘭,其次是美國和德國。根據中央社報道,與去年同期相比,出口成長近750%。例如,2024年全年出口至波蘭的無人機數量為3000架,僅2025年8月就達到了1.8萬架。
台灣的最大賣點是:這些無人機及其零件都不是來自中國的。對民主國家而言,這在安全領域尤其重要,尤其是用於軍警用途或關鍵基礎設施的無人機。這些國家擔心,中國製造的無人機可能在危機時被遠端關閉或傳輸數據給中國,因此台灣政府要求供應商建立「非紅色供應鏈」,即不含中國零件的生產系統。
「台灣的無人機模組、電機和組件將成為民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athy Fang,台灣民主、社會與新興科技研究院(DSET)專家
台灣的無人機生態系統正在快速擴展,從手掌大小的微型機到可攜帶數十公斤的運輸機、甚至可自爆的「神風特攻」無人機,以及大型偵察機和海上無人艇應有盡有。一些傳統企業也開始轉型,例如遊艇製造商-崑崙開發了長達九公尺的「Piranha 9」海軍無人艇,可用於偵察或攻擊大型軍艦。
台灣的無人機產業雖以小型企業為主,但其OEM(原始設備製造商)製造能力強大,可望實現規模化生產,從而縮小與中國產品的價格差距。現在面臨的挑戰依然是供應鏈的純淨性,尤其是稀土磁鐵和電池陽極材料,中國在這些領域仍占主導地位。 ( NZZ外部链接/德)

習近平想用北韓當「王牌」,引發亞洲核武軍備競賽
瑞士最具傳統的德語日報《新蘇黎世報》(NZZ) 9月26日報道:在中國慶祝抗日戰爭結束80週年的閱兵式上,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內的25國元首並肩站在天安門廣場的貴賓台上。這一場面被全球媒體捕捉,但真正關鍵的轉變卻發生在鏡頭之外:中國首次在與金正恩的會談後未再呼籲朝鮮半島無核化。這意味著中國事實上接受了北韓作為核武國家的地位。
習近平此舉並非出於無奈,而是出於戰略考量。他認為,北韓的核武庫將用於威懾美國,而非針對中國。在他看來,北韓是可以控制的棋子,因為沒有中國的援助,金氏政權難以維繫。然而,這種策略可能引發東亞地區的嚴重不穩定。
瑞士媒體《Zofinger Tagblatt》外部链接在一篇專訪中引用了韓國延世大學教授John Delury的觀點,稱北韓的核武和台灣問題對習近平而言是一顆「定時炸彈」。 Delury指出,中國雖然在表面上與北韓保持「有用的伙伴關係」,但實際上對金正恩的不可預測性深感不安。他警告說,北京對北韓的控制力可能被高估,一旦北韓採取激進行動,中國將被迫在國際舞台上做出明確表態,無法再保持模糊立場。
「瑞士的中立立場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在美中俄之間發揮橋樑作用,推動對話與緩衝。」
韓國延世大學教授John Delury
韓國已多次考慮在本土部署核武器,尤其在川普質疑美韓同盟的背景下。儘管面臨憲法和國際壓力,日本也開始重新檢視無核政策。兩國在安全議題上的合作日益緊密,甚至以觀察員身分與會北約峰會。習近平對這個「亞洲版北約」的擔憂,可能因其支持北韓而加劇。
印度也密切關注中國的核子擴張。中國與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關係密切,加劇了印度的安全焦慮。中國的核彈頭數量已從2013年的250枚增加到600枚,預計2035年將達到1500枚,與美俄持平。這顯示習近平意圖將中國提升為全球核子強國。 ( NZZ外部链接/德)

中國留學生在瑞士為了省錢吃貓糧補充蛋白質
瑞士跨地區的重要德語日報《每日導報》(Tages-Anzeiger)於9月26日報道了這樣一篇文章:在物價高昂的瑞士,一名中國博士生以極端節儉的方式生活,引發社交媒體熱議。他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如何靠免費冷餐會、捐血後的補給以及靠貓糧維持日常飲食,吸引了逾1.2 萬粉絲關注。
這位自稱「摳門藝術師」的醫科學生表示,節儉並非權宜之計,而是他赴瑞前就訂定的長期生活策略。他在社群媒體上展示如何在瑞士的公共活動中獲取免費食物和飲料,甚至將捐血視為獲得免費「自助餐」機會-可獲得三明治、湯、巧克力等補給。
「我認識許多自費生,在第三年就堅持不下去了。而這是我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摳門藝術師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將瑞士超市中的廉價品牌M-Budget貓糧作為蛋白質來源。他稱將貓糧與花生混合後腥味會被遮蓋,並自豪地表示,吃了貓糧後,頭髮反倒會很光亮。儘管部分網友稱讚他是「天才」,但也有人質疑貓糧的腥味和潛在健康風險,尤其是貓糧中的灰分成分可能影響腎功能。對此,他回應:「貓吃了都不會死,有啥問題。何況在瑞士,人們是很重視動物保護。」
根據《南華早報》和瑞士媒體《20分鐘》報道,這位學生曾在中國學醫並在上海一家醫院工作,花費了30萬人民幣(約合4.2萬瑞郎)赴蘇黎世自費攻博。如今,他已獲得獎學金,即將前往哈佛醫學院繼續深造,並打算在美國把摳門生活進行到底。
這位「摳門藝術師」的故事在中瑞兩地都引發了廣泛討論,也折射出高昂留學成本下,國際學生面臨的現實壓力與應對策略。 ( Tages-Anzeiger外部链接/德)
以下内容均为简体:
瑞士重要新闻简讯
这些也许是你本周不应错过的信息:

相关内容
瑞士人仍是世界上第二富有的人口

相关内容
瑞士独栋小楼:居住人数大多不过两人

相关内容
瑞士议会反对设定人口上限提案

相关内容
瑞士奇华顿投资4000万瑞郎在中国建厂
更多瑞士新闻简讯可点击这里查看。
参与讨论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用10种语言报道瑞士。参与我们的讨论,你可以对瑞士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投票等等畅所欲言。而且,你的留言会被自动翻译成其他9种语言。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我们平台,与全世界80%的读者进行对话-不分国家,不分语言,不分时间。
本周讨论话题: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订阅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了解瑞士媒体关于中国话题的新闻、观点及分析文章的总结。瑞士媒体关于中国都在报道哪些主题?这个时事通讯让你对此一目了然。
当然,你也可以挑选你喜欢或关注的话题,订阅我们的最新及最热门文章。
最后,如果你对我们的报道有任何想法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下一期《瑞士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将于10月9日星期四发布。
来自伯尔尼的问候!
瑞士资讯中文部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