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瑞士媒體:中國外長說了實話:俄羅斯絕對不能輸!

中國外長王毅表示:中國不希望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失敗。 中國外長王毅表示:中國不希望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失敗。
中國外長王毅表示:中國不希望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失敗。 Keystone

親愛的讀者:這裡是瑞士主要媒體在過去一週發表的有關中國的報導。中國不希望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失敗,理由是這不符合中國的地緣戰略利益;台灣民眾開始為中國入侵台灣的戰爭做準備,台灣軍隊防禦訓練也讓許多人感到不安;中國正陷入一場由政府主導的工業擴張引發的價格戰危機。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瑞士媒體對於中國新聞的觀點及分析摘要。瑞士媒體對於中國都在報導哪些主題?這個電子報讓你對此一目了然。訂閱電子報,讓你在做決策時多一個維度的考量。

更多阅览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本文為瑞士媒體關於中國的新聞與觀點整理摘要。想知道瑞士媒體都在關注中國哪些議題?點擊這裡訂閱電子報,快速掌握最新報導重點,一目了然!

訂閱我們每週的《瑞士媒體裡的中國》電子報(Newsletter)不會過錯過瑞士對中國事件的解讀,讓自己在做決策時多一個維度的考量。

我們為你總結摘要了瑞士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文章,讓你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在中國發生的事件、新聞和熱門話題,解讀瑞士的見解與觀點。

下面是主要內容摘要:

中國外長說了實話:俄羅斯絕對不能輸!

瑞士最具傳統的德語日報《新蘇黎世報》(NZZ)近日以此為題進行了報道:在一次閉門外交會談中,中國外長王毅向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卡亞·卡拉斯(Kaja Kallas)坦率表態:中國不希望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失敗。理由是-若俄羅斯戰敗,美國將會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亞洲,這不符合中國的地緣戰略利益。

這一表態打破了中國長期以來在俄烏戰爭中「中立」的外交姿態。

“歐洲現在面臨許多挑戰,但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這些挑戰都不是來自中國。”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卡拉斯在會前就已直言不諱地指出,中歐關係在安全領域「日益緊張」。她批評中國企業為俄羅斯戰爭武器提供關鍵零件,並指責中國政府實施網路攻擊、干涉民主和從事不公平貿易。她強調,這個一邊助長戰爭,一邊尋求與歐洲深化關係的衝突必須解決。

跨區域重要德語報紙《每日導報》外部链接(Tages-Anzeiger)評論稱,中國在歐盟「口頭上宣揚和平,實際上從戰爭中獲益」。

中歐關係的緊張不僅體現在地緣政治上,也蔓延至貿易領域。歐盟即將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理由是中國政府的補貼扭曲了市場競爭。作為回應,中國宣布對歐洲白蘭地徵收高額關稅,這令歐盟措手不及。歐盟委員會稱此舉「毫無根據且自相矛盾」。

歐洲是烏克蘭最重要的支持者,不僅提供武器,還接收難民並實施了17輪對俄羅斯制裁。王毅的聲明無疑加劇了中歐之間的戰略裂痕,也為即將舉行的中歐峰會蒙上陰影。 ( NZZ外部链接/德)

近年來,民防和急救課程在台灣越來越受歡迎。
近年來,民防和急救課程在台灣越來越受歡迎。 KEYSTONE

台灣為應對與中國的緊急狀態做準備

瑞士公共服務機構-瑞士德語廣播電視SRF網站於7月11日發布了關於台灣民眾開始為中國入侵台灣的戰爭做準備的報導。

手電筒、小刀、地圖、急救包、可長期儲存的食物… 一位台北居民在私人組織的民防課程中展示了自己的緊急避難包。「近年來,民防和急救課程在台灣越來越受歡迎……有些地方甚至還開設了軍事戰略課程。」

「軍事演習越頻繁,我們的訂單就越多…… 台灣人喜歡未雨綢繆,對發生機率較低的情況也要做好準備。」

Bonnie,台灣宜蘭一家緊急避難包製造業的業務經理

自賴清德當選台灣總統後,中國軍隊曾多次模擬入侵台灣。儘管雙方劍拔弩張,但目前沒有跡象顯示局勢即將升級。然而,台灣軍隊目前正在進行的防禦訓練讓許多人感到不安。

SRF的文章寫道,「根據戰略邏輯,台灣準備得越充分,其對中國的威懾力就越大。因此,台灣海峽的軍事演習應繼續進行,緊急避難包永遠也不應被用上。」

根據瑞士法語區權威報紙《時報》(Le Temps)報道,台灣軍隊正在進行歷史上首次「以擊退2027年前可能發生的中國攻擊」為目的的軍事演習。該報引用專家分析:2027年對中共政權來說頗具象徵性意義,其中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一百週年,習近平的第四個任期。

《時報》另外指出,只有一半的人對軍隊保護國家的能力有信心。美國的支持被許多人視為在與中國發生衝突時保護國家的必要條件。然而川普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搖擺加深了台灣人對美國支持的不信任。( SRF外部链接/德)

比亞迪將部分車型價格下調至8,000美元以下。
比亞迪將部分車型價格下調至8,000美元以下。 KEYSTONE

中國的價格戰已達到危險的程度

7月7日,瑞士最具傳統的德語日報《新蘇黎世報》(NZZ)就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進行了報道,中國正陷入一場由政府主導的工業擴張引發的價格戰危機。習近平長期推動“高品質發展”,鼓勵在電動車、太陽能和電池等未來產業中擴大產能。然而,地方政府為追求GDP成長,紛紛提供補貼,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結果是價格暴跌、利潤縮水。

2025年5月,中國工業利潤年減9.1%,生產者物價下降3.3%,消費物價連續第四個月下滑,通膨壓力加劇。

尤其在電動車產業,價格戰尤為激烈。比亞迪將部分車型價格下調至8,000美元以下,經銷商利潤嚴重壓縮。政府已緊急召集主要車企高層,要求停止惡性競爭,並推動產業整合。儘管比亞迪仍有微利,但多數企業虧損嚴重,破產潮隱現。

「汽車行業的恆大或已出現。」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

瑞士電視台SRF在《ECO Talk》外部链接節目中評論:中國地方保護主義導致市場碎片化,效率低下,進一步放大了結構性問題。《金融時報》外部链接指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面臨美歐貿易壁壘,出口受阻,內需疲軟加劇了價格戰。

中國政府正試圖踩剎車,遏制“無序價格競爭”,但地方政府與中央之間的利益衝突使政策執行面臨挑戰。若無法有效干預,企業倒閉與失業潮將引發社會不穩,對中國政權構成威脅。 ( NZZ外部链接/德)

參與調查

我們希望您能配合我們完成一份關於《瑞士媒體關於中國的報道》每週短訊的調查,與我們分享您的想法。

您的回饋將用於改進我們的內容。只需5分鐘。調查均可匿名進行。

回答問卷外部链接

以下均为简体内容:

瑞士重要新闻简讯 

这些也许是你本周不应错过的信息:

相关内容
一项研究显示,瑞士对“移民”一词的理解已经过时。

相关内容

瑞士对移民的看法已经“过时”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因其政治人文和自然环境优势,以及高额的薪资成为高度国际化的国家。前往瑞士的移民一度以寻求庇护的难民为主,如今,大量的高素质移民为推动其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更多阅览 瑞士对移民的看法已经“过时”
相关内容
建筑密度不一定是城市升温的原因。

相关内容

建筑密度不一定会导致城市升温

此内容发布于 拥挤的空间自带热感,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城市密度化导致升温。作为在有限土地上拓展居住空间的手段,密度化似乎不可避免。不过,瑞士专家表示,密度不是问题,如何布局才是关键。

更多阅览 建筑密度不一定会导致城市升温
相关内容
苏黎世州不希望对未成年人进行性别重置手术。

相关内容

苏黎世州不希望为未成年人实施性别重置手术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在性少数群体权益保护方面称不上先锋,直至2022年同性婚姻合法化,才算与许多其他西欧国家接轨。随着人们对性别重置手术的态度越发谨慎,苏黎世州率先提出该领域需要更加规范。

更多阅览 苏黎世州不希望为未成年人实施性别重置手术
相关内容
三项紧急措施应对女性杀戮。

相关内容

瑞士工作组呼吁采取紧急措施阻止针对女性的杀戮

此内容发布于 针对女性的暴力在任何社会都是历史的倒退。近日,瑞士打击针对女性施暴的特别工作组确定了三项措施,将加强机构间的合作,有望为受害者提供更好的庇护,提前阻止暴力行为的发生。

更多阅览 瑞士工作组呼吁采取紧急措施阻止针对女性的杀戮

更多瑞士新闻简讯可点击这里查看。

参与讨论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用10种语言报道瑞士。参与我们的讨论,你可以对瑞士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投票等等畅所欲言。而且,你的留言会被自动翻译成其他9种语言。⁠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我们平台,与全世界80%的读者进行对话-不分国家,不分语言,不分时间。

本周讨论话题: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Giannis Mavris

未来的瑞士中立模式是什么?

瑞士的中立性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中确实面临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立政策完全失效。相反,瑞士可能需要在保持中立的同时,灵活应对国际变化,以维护其国家利益和安全。

382
281 留言
查看讨论

通讯订阅

订阅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了解瑞士媒体关于中国话题的新闻、观点及分析文章的总结。瑞士媒体关于中国都在报道哪些主题?这个时事通讯让你对此一目了然。

当然,你也可以挑选你喜欢或关注的话题,订阅我们的最新及最热门文章

最后,如果你对我们的报道有任何想法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下一期《瑞士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将于7月24日星期四发布。

来自伯尔尼的问候!

瑞士资讯中文部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