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媒體:中國的傲慢帶不來強大
親愛的讀者:這裡是瑞士主要媒體在過去一週發表有關中國的報導。中國在經濟起飛的同時,政治卻陷入停滯,西方應重新理解中國的全球角色;瑞士自由撰稿記者講述外國記者在中國愈發艱難的處境,街頭採訪中,人們也非常害怕;近期抖音海外版Tiktok大量視頻宣稱,愛馬仕和路易威登等歐洲奢侈品牌的手袋其實是在中國生產。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我們為你總結摘要了瑞士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文章,讓你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在中國發生的事件、新聞和熱門話題,解讀瑞士的見解與觀點。
下面是主要內容摘要:
中國的傲慢帶不來強大
瑞士最具傳統的德語日報《新蘇黎世報》(NZZ)近日刊登了一篇有關中國的專欄報道,文中作者呼籲西方重新理解中國的全球角色。他指出,中國在經濟起飛的同時,政治卻陷入停滯。文章寫道:「中國沒有在台灣、香港和南海贏得民心,而是選擇了傲慢和暴力。」這不是力量的表現,而是軟弱。
作者認為,中國在制度上的矛盾-經濟自由與政治控制-雖仍可運作,但無法長期維持。60%的中國人出生在鄧小平改革之後,他們對毛澤東時代毫無認同,也不再接受舊式政治控制。
儘管政治體制受到批評,但無可爭議中國在多個領域的成就卻不容忽視。在教育方面,中國學生在國際比薩教育評估中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新加坡,遠超過多數西方國家。科技方面,中國每年註冊的專利數量居世界首位,工業自動化水準領先,甚至建造158公里高速公路時未使用一名人類工人。
在脫貧方面,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讓超過8億人擺脫貧困,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中產階級群體。人均GDP成長超過14倍,成為世界上最顯著的經濟躍升之一。
“讓一個國家變得危險的不是龐大的軍隊,而是武器背後的精神。”
Pedro Jordão,專欄作者
軍事方面,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軍,年度軍事預算可能高達4,000億美元,儘管仍遠不及美國的全球部署能力。
瑞士新聞小報《一瞥》(Blick)在評論中指出,中國在全球專制政權中的角色令人擔憂,尤其是對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的支持加劇了西方的不信任。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調查顯示,全球54%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印象,36%則持正面看法。
文章最後呼籲中國政府應該展現與鄧小平當年勇於改革的勇氣,在互信基礎上與西方建立創新合作橋樑。這項選擇將決定未來幾十年的全球格局。 ( NZZ外部链接/德)
“10分鐘後,警察來到我門前”
瑞士德語廣播電視SRF日前發布題為《10分鐘後,警察來到我門前》的採訪文章,瑞士自由撰稿記者Fabian Kretschmer講述了外國記者在中國愈發艱難的處境,他本人曾在中國做記者,直到2024年被迫離開。
根據Kretschmer介紹,在北京或上海,幾乎找不到願意談論某些話題的受訪者。街頭採訪中,人們也非常害怕。「我入住飯店十分鐘後,國安人員就會出現在我房間門口盤問。有時,我還會被開著車的便衣警察跟踪。」
“在習近平上台之前,很容易看到公開抱怨黨內腐敗的人。如今,沒有哪個中國人會冒這個險。”
Fabian Kretschmer,前駐華自由撰稿記者
這位瑞士記者曾三度被中國外交部叫去「喝茶」。「他們不喜歡我關於習近平的一次採訪。我收到了最後通牒。」Kretschmer曾試圖延長在中國的合法逗留,但最終不得不放棄。
和中國本土記者不同,Kretschmer身為外國記者並沒有被禁止報道某些議題,但他必須對通報內容承擔後果。他最大顧慮是受訪者的安全。即使是匿名採訪,他有時也要割捨有些素材。因為「在中國監控下,很難百分之百地保護受訪者的安全」。如今,不僅諸如台灣等話題會帶來風險,經濟或科技話題也被認為是敏感話題。
Kretschmer表示,自己在中國受到的人身限制尚不嚴重,但最糟糕的是「始終縈繞腦海的莫名恐懼」。 ( SRF外部链接/德)
愛馬仕、LV,made in china?
9月5日,瑞士德語區重要報紙《巴塞爾報》(Baz)報道:近期,抖音海外版Tiktok平台上大量影片宣稱,愛馬仕和路易威登等歐洲奢侈品牌的手袋其實是在中國生產,可直接從中國廠家以低價購買「正品」。這些影片以「奢侈品牌欺騙了你」、「都是中國製造」為標題,迅速在美國和法國傳播,引發廣泛爭議。
然而,據澳洲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稱,這些影片展示的箱包均為仿冒品。根據官方文件,愛馬仕的75個生產基地中有60個位於法國,其餘分佈在義大利、英國、澳洲、美國、葡萄牙和瑞士;路易威登也主要在法國生產,並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國設有工廠。
“這些影片的流行也是因為它們暴露了奢侈品行業的弱點。供應鏈往往不透明。這種現象可能會成為品牌重新思考其商業模式的機會。”
法國高等商業學院教授、中國市場專家Oscar Sand
法國《費加羅報》(Le Figaro)早在4月就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調查,指出這些視頻背後往往是如DHgate等低價郵購平台,借助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中美貿易緊張情緒,目標群體是Z一代(90後)和千禧一代(00後)消費者。
目前尚無證據顯示上述品牌在中國有官方生產線。專家建議消費者提高警惕,勿輕信社群媒體上的「工廠直銷」宣傳。 ( Baz外部链接/德)
以下均为简体内容
瑞士重要新闻简讯
这些也许是你本周不应错过的信息:
相关内容
瑞士职场:坚持进修可带来更高收入
相关内容
不是瑞士生产的On昂跑鞋,你还会买单吗?
相关内容
瑞士研究揭示啤酒泡沫的奥秘
相关内容
职场恋情被曝光,雀巢解雇首席执行官
更多瑞士新闻简讯可点击这里查看。
参与讨论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用10种语言报道瑞士。参与我们的讨论,你可以对瑞士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投票等等畅所欲言。而且,你的留言会被自动翻译成其他9种语言。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我们平台,与全世界80%的读者进行对话-不分国家,不分语言,不分时间。
本周讨论话题: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订阅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了解瑞士媒体关于中国话题的新闻、观点及分析文章的总结。瑞士媒体关于中国都在报道哪些主题?这个时事通讯让你对此一目了然。
当然,你也可以挑选你喜欢或关注的话题,订阅我们的最新及最热门文章。
最后,如果你对我们的报道有任何想法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下一期《瑞士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将于9月18日星期四发布。
来自伯尔尼的问候!
瑞士资讯中文部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