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帮助孩子适应瑞士生活的点滴经验

Keystone

跨语言跨文化的适应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这个问题却因为赴海外工作、生活、学习的家庭日趋增多而越发突出。

特别是儿童以及青少年的异国生活适应问题,成为赴海外中国家庭为此煞费苦心的头等大事。如果孩子不能适应海外的生活以及学习和工作,不仅带来个人生活的不顺利,而且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曾经目睹过因为不能在当地学校进行连续教育而多次转学的中国少年,也耳闻过某亚洲高级外交官的女儿精神失常的案例。作为一个学龄儿童的母亲,刚刚适应海外生活的笔者,也曾经经历过痛苦和忧虑的日子。期间也咨询过许多朋友和家长,目睹其他儿童的成长经历,现在想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跟其他父母分享。

首先为了更好的适应所在国家的生活,我们必须抛开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遵循人类情感发展基本原则的同时,也注意一些其他特点。

(一) 欺生和歧视无处不在,无须为此耿耿于怀

普通中国人,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并不是西方人仰慕和高看的对象,所以不要指望我们中国人所到之处成为众星拱月的中心,但是也不要为此自卑和烦恼。

事实上,歧视问题随处可见。富人远离穷人,漂亮的看丑的不顺眼,聪明人会炫耀自己的智慧。同样的,北京人常常看不起地方上的,上海人不待见乡下人。作为一个来自遥远国度的陌生人,一个来自不富裕、不发达的国家的人,我们个人生活中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作为成人,我们更要自尊自爱,展示我们优秀的才能和人格素质。孩子们之间虽然没有这么明显的关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认识,但是他们的表现却更为直接,所以更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比如,因为你不会说法语,不懂法语,他们可能会嘲笑你的其他方面。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既然我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就要坚强面对这样的压力。

有个朋友的儿子参加足球俱乐部,因为体能和技术水平很低,以前也没有玩过足球,因此常常成为小朋友嘲笑和排斥的对象,在分组比赛的时候,也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朋友给他讲了中国足球的情况,中国人跟欧洲人的差异等,孩子的爱国心和好胜心被激发起来,发誓好好练习足球。

孩子每天都出去玩一会足球,进步非常快,经常得到教练的表扬,从而更增强了自信心。一年下来,提高到俱乐部的中等水平。

(二) 人都是有感情的,这是一切社交的基础

尽管东西方存在文化、政治和生活方面的种种不同,但是真心可以换真心。瑞士是一个被认为民众冷漠的国家,但是如果我们真心付出,同样会结交到朋友。

刚到瑞士的第一周,看到小区里有2个女孩在游戏,我就带儿子出去。那时候孩子基本上还不会说几句当地语言,但是孩子可以跟在人家后面跑。我就跟她们的父亲聊天(用英语),告诉他我们刚来,孩子不会当地语言,只喜欢呆在家里看看动画什么的。

孩子的父亲非常理解,马上对两个女孩说,让她们带着儿子多玩玩。后来一看到她们在外面,我就带儿子出去。两个年龄稍大的女孩也很忍让,领着个小弟弟在小区到处跑。

这第一次的对外交往对我意义很大,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 熟练使用当地语言是增强联系的强大纽带

有个儿科医生曾说过:“第一年由于语言不通,一些移民的孩子不管多优秀都会在这里变得无足轻重,简单说就是什么都不是,因为你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对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人来说,以前被赋予较多关注的孩子会有强烈的失落感。”

因为我们的第一外语是英语,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比如苏黎世、日内瓦等,成年人不会当地语言也可以应付生活。但是在当地学校入学的儿童需要长时间处于本地官方语言环境下,因此尽快掌握当地语言的听说,是进行学习和扩展生活圈子的必要条件。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在帮助孩子适应生活的时候,就要合理调整原有的生活中心,把帮助孩子适应当地生活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只有这个基础打好,才可能进行有效的后续学习和生活。

(1)、多种条件帮助孩子掌握语言

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非常强,据说有的孩子来瑞士上学时只会一个词“厕所”,一年后出门可以做爸爸妈妈的翻译了。如果父母双方都不会讲当地语言,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语言环境。我的经验是:

(A) 每天给孩子放半小时的动画片,如果有反复播放的DVD等就更好了。因为动画片的语言比较简短,同时又有趣味性的画面配合,有助于尽快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掌握简短的对话,对于低龄儿童等不愿主动学习法语的孩子非常有效。

(B) 多带孩子到儿童活动的地方,比如社区的儿童游乐场、图书馆等人多的地方,孩子即使没有参与别人的游戏,也会多少吸收一些。那些有意识听别人说话、看别人说话的孩子就学习得更快。

(C) 结交当地邻居的孩子,经常一起活动,可以更快地掌握语言。

(2)、在父母工作和社交圈里帮助孩子寻找玩伴

不管他们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由于父母们经常在一起,也有相同的作息时间,便于交流各种信息,组织活动。大家背景相似的话更容易互相理解,孩子们之间也容易建立稳定、持续的联系。再说如果父母能够积极、乐观的结识新朋友,对于孩子也是一种无言的榜样。

(3)、参加兴趣活动,结交新朋友

在孩子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后,可以参加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孩子扩大社交圈子。因为有规律、经常性见面有助于孩子们之间培养感情,而共同的兴趣是朋友之间长期交往的基础。

发现有个邻居的孩子经常在楼下骑自行车后,我儿子也拿出了很久没骑的自行车,2个孩子虽然说话不多但是你追我赶玩得很高兴,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互相邀请到家里来玩了,不但自行车水平有提高,还结交了一起上学一起玩的小朋友。

尽管由于性格的原因,以后没有成为关系更紧密的朋友,但是在刚来不久的日子,这个小朋友还是陪伴孩子度过了艰难的适应期。

瑞士大部分地区有丰富的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兴趣活动可以参加,从音乐、艺术到体育,可以咨询当地的社区、学校。

(4)、如何面对其他孩子的欺负

说实话,看到学校里孩子们之间的肢体冲突程度还是很让我吃惊的,所以我努力咨询周边男士们的小时候的打架经历,并且也询问过当地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他们的解释是:这很正常!如果一个人老是挨打或者老是打别人就不正常了。

众多父母对这一方面的问题意见不一。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在孩子面临压力的时候,父母有必要给于援手!如果在国内,我是一个大小事都很放手,孩子自己惹麻烦自己解决的家长。但是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孩子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出面。

开学不久学校有2个高年级男孩总是在课间追打我的儿子,理由是:因为我儿子没有朋友。这种明显欺负人而我儿子又对付不了他们两个的情况下,我直接找到他们,简单的告诉他们:如果再打我儿子,我就去告诉你们的家长。后来接孩子的时候碰见他们的家长,我也让儿子自己去跟他们的父母反映情况,后来再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两个男孩看见我还对我承诺:我不打***了。

还有个瑞士家长给我传授经验:有事情他不找孩子的父母,因为有的父母遇到别人告状的时候总认为不是自己孩子的问题,所以每次他儿子遇到问题他都直接跑到教室把人家孩子叫出来说事!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撰稿人:陈可

瑞士教育由各州负责,但2006年通过的教育法改革,使得瑞士开始有了统一的教育体系。

瑞士的教育体系分为四个阶段:学龄前、小学、中学、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

学龄前教育大部分由社区负责,四岁前在幼儿园度过,从四岁开始到所在社区的小学校进行为期一至两年的学龄前教育。六岁正式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

学龄前教育既有延续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也有为小学阶段学习打基础的部分。在这里,儿童的数学概念和文字拼读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