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高官不摆谱

哪个国家的领导人不是在众多的保镖簇拥之下“隆重出场”。相比之下,瑞士的首脑人物,“平易近人”的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瑞士外长曾为秘书开过车,官员提篮子上街买菜。如果有一天在乘车时或在餐厅用餐时,遇到什么“重要人物”,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在瑞士这是非常平常的事。

马路边敲定采访日程

今年6月,我们中国常驻瑞士记者一行在瓦莱州克朗-蒙塔纳采访一个国际会议,与瑞士联邦轮值主席库什潘在大街上不期而遇。他身边没有保镖,陪同的只有秘书和几名地方官员。我们得知他将在今年下半年访华,便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当面和他约定采访时间。

库什潘主席很高兴在故乡瓦莱州见到中国记者,和我们一一握手后便同我们交谈起来。库什潘是瑞士法语区瓦莱州人,当过马蒂尼市市长、州议员、联邦议员,是一步步从基层走出来的联邦领导人。他朴实厚道,就像一位瓦莱州山区的农民。今年春天,他还带着所有部长到他曾经蹲过点的小山村去,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当我们提出在他访华前采访他时,他爽快地答应了,还开玩笑说,要不是闹非典,早就想去中国了。他的秘书立即递给我们每人一张名片,采访就这样定了。

用自家立柜装饰办公室

11月13日下午,我们如约来到伯尔尼联邦大厦对面一幢不起眼的4层楼房,没有经过任何安全检查就被带到位于3楼的联邦主席办公室。

办公室只有30多平方米,简易的办公桌上堆满文件,办公桌对面放着一个会客用的大圆桌和几把椅子。瑞士的人均收入列世界首位,但其联邦主席办公桌比我见过的国内乡镇企业家的老板桌都差。办公室窗台上放着一个小篮子,里面放着4个小苹果。窗外是一个天井,视野也不宽,没有许多瑞士人家窗外常有的湖光山色。室内除了桌椅、书架外,居然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装饰品。办公室一侧墙上挂着音乐报时钟,每隔15分钟报时一次,另一侧放着一个古色古香的雕花立柜,立柜和挂钟是房间里最贵重的两样东西。

记者用法文和英文采访,库什潘除熟练地说法文、德文、意大利等瑞士官方语言外,还能非常熟练地使用英文。库什潘的外交秘书是汉学家,中文造诣很深,他也不时地用中文解答一些细节问题。在整个采访过程,我们没有任何拘束感,气氛友好、热烈。库什潘给我们讲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5年前他任经济部长时,代表瑞士与中国就入世问题进行最后一次谈判。谈判之前,瑞士代表团里有人提醒,不能“放水”太快,要尽量让中方让步,但库什潘不同意这样的谈判策略,说“谈判还是要讲互信的,我信任中国的谈判代表”。谈判一开始,库什潘就亮出底牌,由于中方也很有诚意,最后,15分钟就结束了实质性谈判。

采访完毕,我们请求与主席先生合影,他欣然同意,并请我们自选背景。记者选了身后的雕花立柜。库什潘主席非常高兴,他解释说,立柜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他还兴致勃勃地打开柜门,取出一个古陶罐,自豪地说:“这是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陶罐,是我家的‘镇家之宝’,所以我平时都把柜门关着,只是有客人时才打开看。”

高官们都很随和

记者采访过瑞士几乎所有联邦部长,他们待人随和,没有官架子。记得曾有一次采访当时的联邦外长科蒂先生。结束采访后,科蒂外长让秘书坐在旁边,自己驾车。外长为秘书开车,在其他国家似不多见。还有一次,我应国防部长奥吉邀请,采访瑞士防暴部队。奥吉年轻时曾在该部队受过训。观看完战士散打表演后,奥吉纵身一跃翻过1米多高的防护栏杆,和战士们握手祝贺。当时他已年届五旬,他的举动让在场的各国记者惊叹不已。随后,奥吉部长和大家一起在露天帐篷里进午餐,一盘肉汤,一块面包,很随意地和大家攀谈。

瑞士的高官们在上班时“指点江山”,下班后则是普通公民。每年,他们按规定外出度假,周末则在自家花园里摆弄花草或提篮上街买菜。在伯尔尼联邦广场前的周末露天集市,人们经常看到官员们购买日常生活品。除非有正式访问,联邦高官们日常外出没警车开道,也没保镖随行。近年来,随着恐怖事件的增加,西方一些国家的高级官员成为恐怖事件的受害者,在瑞士政界,是否给高级官员派随身保镖,还引起过争论,但遭到联邦委员们的反对。

亲民形象源于百姓监督

根据瑞士《联邦宪法》,联邦委员会是瑞士最高行政机构,由7名联邦委员组成,每人兼任一个部的部长。联邦委员会采取集体领导,其委员轮流担任主席一年,不得连任。联邦委员由议会中的4个主要党派按比例分配,每届联邦委员会的委员不能来自同一州,苏黎世、伯尔尼和日内瓦3个州可各有1名委员,另外还要体现4个不同语区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平衡。这种被称为“奇妙方式”、按比例分配原则的多党执政方式得到瑞士各党派的承认和支持,同时保证了瑞士政坛的长期平稳。为便于民众监督,联邦大厦对外开放,各级议会公开辩论都允许民众旁听。

联邦委员是各政党“协调”的产物,他们的表现代表着各政党的“门面”,如果得不到选民的支持,将对其代表的政党产生负面影响。今年10月的议会选举,极右党派人民党在议会中获得的席位最多,他们要求在委员会中增加1个席位,如果成功,将动摇瑞士联邦委员会多年形成的“稳定局面”。因此,严于律己成为委员们的座右铭,不能有丝毫懈怠。这恐怕是联邦委员们亲民随和的关键所在。

作者:«光明日报»驻日内瓦记者 刘军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